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对培养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启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对培养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启示摘要: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包括三元交互决定论、观察学习、自我效能感等重要概念,一方面阐明了环境、人与其行为的交互影响,另一方面强调自我调节等内在因素对道德行为的的作用。这些观点对于培养大学生良好道德行为具有启示意义。关键词: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三元交互决定论大学生道德行为班杜拉(AlbertBandura),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他的社会学习理论是在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影响下,把行为和认知紧密结合,形成了现代社会学习理论中最为系统、最有影响和最具生命力的理论。本文就其理论中三元交互决定论、观察学习、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影响提出自己的看法。一、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一)三元交互决定论社会学习理论代表人物班杜拉,提出了三元交互决定论。他认为环境、人与其行为之间互为因果,其中每二者之间具有双向的决定和互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系统。如下图所示:图1班杜拉三元交互决定论图中B代表行为,P代表人的主体因素,E代表环境,箭头代表因果关系的作用方向。代表人的主体因素与行为之间双向的相互影响和决定关系。代表环境因素与个体因素之间的双向交互决定关系。代表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双向交互决定关系。[1]班杜拉三元交互决定论阐述了环境作为决定行为的潜在因素的角色。一是环境确实对行为有影响,甚至起决定作用的影响。二是这种作用是潜在的,只有环境和人的因素相结合,并且被适当行为激活时,环境才能发挥这种作用。三是人和环境交互决定行为。这一点启示我们在研究中必须重视环境因素以及人、行为与环境是交互作用关系对道德行为出现的重要影响,不能一味只强调大学生的内在素质,忽视了环境对行为的影响作用。(二)观察学习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行为习得有两种不同的过程:一种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班杜拉把这种行为的习得称为“通过反应的结果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直接经验的学习。另一种是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行为的过程,班杜拉将它称之为“通过示范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间接经验的学习。班杜拉将这一过程分为通过反应结果所进行的学习和通过示范所进行的学习,即观察学习。(三)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概念所把握的,是个体以自身为对象的思维(self-referentthought)的一种形式,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感受(Bandura,1994)。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应对或处理内外环境事件的效验或有效性,是人们对影响自己的事件的自我控制能力的知觉”。[2]二、对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实证观察由于自习室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中接触最多也最典型的地点,所以笔者选取自习室作为对大学生道德行为的观察场所。(一)对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实证观察的设计在大学自习室对大学生道德行为进行观察时,将环境条件分为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硬件条件包括教室是否有课表、教室照明与桌椅情况、黑板上是否有自习提示。软件条件包括自习人群所属、是否有自习同学维持秩序、自习学生中是否有破坏自习秩序的行为、是否有学生批评破坏秩序的行为、工作人员的影响以及校外人员的影响。在观察过程中,分别选取环境条件完全不同的两个自习室,在平时和周末选取两个相同的时间段进行观察,记录时间段以30分钟为单位,用观察记录表对观察过程进行记录。(二)不同条件下自习室大学生行为表现观察结果比较笔者选取若干次观察中两次具有典型性的观察结果进行对比,具体情况如下:2011年4月17日星期日晚17:30到21:00在劝学楼B506自习室观察到的道德行为出现状况,明显好于2011年4月24星期日晚17:30到21:00在兴文楼B116自习室观察到的现象。劝学楼B506教室门前贴有本教室课表,教室内照明与桌椅条件良好,黑板上用白色粉笔写有“自习室请保持安静”的提示,自习人群多为备战2012年研究生考试,2011年公务员考试的同学。虽然没有同学维持自习秩序,但多数同学能够自觉遵守自习秩序,表现出良好的道德行为。个别同学低声讨论问题或手机铃声突然响起,都能在周围同学的提醒下自觉改正。兴文楼B116自习室门前没有课表,有同学进入教室内询问此教室是否有课。教室内照明用灯有损坏情况,活动桌椅因为同学频繁进出走动经常发出噪音,黑板上无自习提示语。自习人群比较混杂,有的是专业课复习,有的是在学习英语。自习时间均不长,半途离开的人较多。无同学维持自习秩序,对于打扰自习秩序的行为,没有同学主动指出或提出批评,自习秩序较差。影响两个自习室共同的环境因素还有,经常有校外人员进入教室散发宣传单或宣传培训课程,21点左右校内清洁人员进入教室后大声喧哗,打破安静的自习环境。21点到21点30分学生离开自习室后在走廊大声喧哗,影响了教室内的自习环境。(三)对大学生道德行为观察数据的分析通过对两间大学自习室在相同的时间内的观察数据统计,可以发现环境中的软硬件条件对大学生道德行为出现都有影响。控制自习室的硬件条件,如劝学楼B506教室前粘贴课表、提供较好的教室照明与桌椅条件、在黑板上书写自习提示,满足了前来自习学生对自习室环境的基本要求,晚间17点到21点30分,共有11人上自习,无人进入教室询问自习学生此教室是否有课,也没有人因照明条件差或桌椅的问题反复调换座位。对比兴文楼B116教室,晚间17点到21点30分共有9名同学自习,先后有3人进入教室询问自习学生此教室是否有课,有1人因为桌椅摇晃问题离开。因此,表明教室用途,保证良好的桌椅条件可以减少自习学生确定教室是否是自习室的麻烦,也避免了因灯光不足反复调换座位和频繁进出形成的噪音干扰。同时,在进入劝学楼B506教室后,11名同学都看到了黑板上的自习提示,这使得他们能够明确自己进入这一环境后的自觉维护自习秩序的义务。控制环境中的软件条件,如考研、考公务员的自习人群具有明确的自习学习目标,所以自觉性较强,能够约束自己的行为。在19点到19点30分之间,有1名同学因接打手机打破了自习安静的秩序,有同学主动指出这种行为的错误,提示他可以将手机调成静音,并且到走廊里接听电话。这位同学接受了意见,主动走出教室,将手机静音。他可以为处在同一环境的自习群体提供良好的榜样示范,同时也对违反秩序的行为进行消极强化,避免其再次出现。但工作人员的素质较低,进入自习室后大声聊天、喧哗,自习室的管理混乱,校外人员经常进入散发传单或向自习同学推销各种培训课程,分散了自习同学的注意力,打乱其学习计划。三、促进大学生良好道德行为出现的建议(一)为大学生良好道德行为出现创设必要的外在条件1.完善硬件设施的配置完善硬件设施。良好的硬件设施是保证环境中学生学习进行的必要条件,也是促使大学生珍惜良好学习条件的外部动因。大学自习室是大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重要场所,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仅有利于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必须及时检查并更换损坏的照明设备和桌椅等,避免由此造成频繁进出更换座位和教室而影响良好学习环境秩序。设计设置警示性标语,对大学生在特定场所应有的行为提出明确要求;设计设置服务性提示牌,为大学生表现道德行为提供方便条件。例如在大学自习室的过道走廊以及室内可以张贴警句,提示大学生保持安静、避免在自习室接打手机等;利用教学区域的滚动电子屏幕,公布可用自习室的位置;在教室门前粘贴课表,标出可以用于自习的时间段;在教学楼入口安装自动检查装置,限制校外人员进入散发传单等不良示范效应的产生等。2.加强软件设施的配置完善的、良好的环境条件不仅仅要有完备的硬件设施,还必须有良好的管理等良好的软件措施的配合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其中明确的要求和公平公正的监督显得尤为重要。如通过比较,在自习室有和没有人对干扰环境的学生提出批评结果也大不相同。因此,制定《自习室管理制度》等管理制度,使大学生明确在公共场所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同时,加强公平公正的监管措施,是在硬件设施并不十分完备的情况下也能促进大学生道德行为出现的重要条件。3.提高环境中工作人员的素质环境的创设总是离不开人的活动,其中,参与创设环境的工作人员的素质不仅对环境条件的好坏造成影响,也会对处在环境中的个人行为造成影响。如果工作人员的素质较高,就会成为观察学习良好的榜样,间接地促使处在环境中的个人自觉维护良好的环境氛围,遵守秩序,表现出良好的道德行为。如果工作人员不断表现出破坏秩序的行为,则很有可能使环境中的秩序约束力下降,以至于反复出现负强化的刺激,导致规范失效,秩序崩溃,环境中的个人可以随心所欲表现出各种行为。如个别为师大自习室做清洁工作的员工大声喧哗所造成的不良影响。所以必须对环境中的工作人员也提出明确要求,规范其行为。(二)培养促使大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产生的内在因素1.强化对道德模范的观察学习根据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对在特定场景下个体表现出良好道德行为给予精神奖励或物质奖励,看到这一榜样的行为受到奖励的人与看到同样行为没有产生明显后果的人相比,前一种情况要比后一种情况更能促进人们对榜样行为的模仿。我们可以在大学生中树立具有良好道德行为的榜样,对在公共场所主动遵守和维护公共秩序的行为给予奖励,通过组织“我身边的道德楷模”评选活动,利用多种宣传方式,引起同学们对榜样的注意和对良好行为的模仿,必然会使更多的同学参与到活动中来。2.对不良道德行为的批评与惩罚在观察过程中笔者注意到,大学生对不良道德行为表现出来的冷漠的旁观者心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部分学生认为他人的行为只要不触犯自己的利益,就可以不管不问;另一方面,就是环境中缺少对于不道德行为应有的批评和惩罚,放纵了不良道德行为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蔓延。笔者对在自习室使用手机情况的观察结果显示,只要有人及时对扰乱学习环境的不道德行为提出批评,被批评者迫于环境压力,就会改善其行为。所以,必须及时对出现的不良道德行为进行批评和惩罚,可以是口头上的批评,指出其行为的错误,对其他人造成的影响,使当事人改正错误行为并进行反省;也可以是物质上的惩罚,还可以使当事人通过转换立场的方法,亲身体验到自己行为对公共秩序的破坏和不良影响,以促使其积累道德体验,在相同的道德情境下不再犯相同的错误。以上简要介绍了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及其理论对大学生道德行为培养育的启示,从中可以看出班杜拉一方面认为学生的道德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而获得,强调外部环境对行为的影响,同时他也强调自我调节、自我效能等内在因素的作用,即人的行为、环境、内在因素是相互影响的。这些观点对认识和培养大学生道德行为都有启发和指导意义。注释:[1]杨新宇.班杜拉三元交互决定论的教育意义[J].新乡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6(5):93.[2][美]A•班杜拉,林颖,王小明,胡谊,庞维国等译.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52.参考文献:[][美]A•班杜拉.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美]A•班杜拉.社会学习心理学[M].郭占基,周国韬译,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3]赖昌贵.A•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评述[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4).[4]周国韬,元龙河.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再探[J].教育评论,1989(2).[5]成晓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的认知因素[J].辽宁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2003(11).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