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上册音乐教案最新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永远住在童话里教学内容欣赏歌曲《永远住在童话里》。复习本单元的内容。教学目标1.欣赏歌曲《永远住在童话里》,感受歌曲欢快、诙谐的情趣,并模仿动画中的主人公进行表演。2.用歌声和表演,复习本单元所讲的童话故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欣赏歌曲《永远住在童话里》1.听歌曲:录音或看录像。问题:你喜欢这首歌吗?你听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2.听歌曲:声像结合(歌曲VCD、听歌曲看动画人物)。你可以试着唱一唱。问题:你能唱唱你记住的一句歌词吗?你能模仿歌中唱到的动画人物吗?3.听歌曲。你可以任意表演你喜欢的动画人物。如果能跟着唱一唱就更好了。4.创编新歌词。问题:你还喜欢哪些或知道哪些童话故事?可以把歌曲中的童话故事换一换。教师将学生所改的歌词(只变童话故事其余歌词不变)写在黑板上。教师演唱学生更改后的歌词,学生跟着小声唱。总结:童话世界真美,如果这人间像童话一样美丽,我宁愿不要长大,永远永远住在童话里。(二)“童话故事”表演1.选择自己喜欢的童话自愿结合成组。你喜欢我们学习的哪一个故事?或我们没学的你会表演的童话故事?喜欢同一个故事的小朋友为一组。2.分组讨论:各组如何表演你所喜欢的童话故事,可以演唱、配乐表演、讲故事等等形式。3.教师到各组与学生共同讨论。4.各组分别表演,教师可参与某一组的表演。花蛤蟆教学内容:一、声音造型荷塘欢歌二、学唱歌曲花蛤蟆三、表现歌曲花蛤蟆教学目标:一、通过学唱《花蛤蟆》,领会歌曲描绘的意境,感受当地儿童的生活情趣。二、通过表现歌曲《花蛤蟆》培养学生音乐表现力及合作意识。三、通过声音造型《荷塘欢歌》培养学生即兴创作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唱好歌曲中的倚音,积极主动的表现歌曲是重点;声音造型是难点。教学准备课件、录音机、磁带、头饰(荷花、荷叶)、手巾花、打击乐(双响筒、木鱼、蛙鸣筒、舞板)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听曲入室,师生问好。快乐节奏三分钟,引导学生用青蛙的叫声来模仿各种节奏。二、声音造型游戏:荷塘欢歌出示课件“荷花图”:这么美的荷花池,到夏天的时候会有很多青蛙蛤蟆来与荷花做伴并唱歌,下面我们用青蛙的叫声来营造“荷塘欢歌”的景象。请同学们想好一个蛤蟆叫的节奏,师随意点名模仿,看谁的节奏创作得最好。请一名同学上台像老师一样指挥,师和其他同学坐在一起模仿。三、学习歌曲《花蛤蟆》。1、老师这里有首歌也是表现夏夜荷塘欢腾的景象的,请听。(放录音)请你根据歌词唱的内容描述花蛤蟆有趣的样子。边听歌曲边请几名同学把歌词描绘的花蛤蟆画到黑板上。全班朗读歌词检查各位选手的画。2、这首歌有几处花蛤蟆的叫声?请找出来。这些模仿蛤蟆的叫声都用了哪种装饰音?(倚音、下滑音)跟琴学唱这四个乐句。3、再听歌曲,找出你已经听会的乐句教大家唱一唱。4、师生交流:你还有哪几句不会唱,请大家来帮帮你。跟琴唱不熟悉的乐句。5、齐唱全曲。6、歌唱前加入花蛤蟆叫声投入演唱歌曲。四、表现歌曲《花蛤蟆》。1、自由选择小组:歌唱组、表演组、打击乐伴奏组。2、分组设计、创作队形、练习。3、集体演绎。4、评出优秀表演队、绩优秀创意队。五、结束。听曲出室。教学内容布老虎教学目标1.能随着《布老虎》的音乐展开想象,初步理解音乐表现的内容,并初步了解布老虎的民俗。教学过程1.出示布老虎的图片或实物后,初听管弦乐曲《布老虎》。2.介绍有关布老虎的民俗。布老虎是儿童的玩具,在我国很多地方的农村中,人们都喜欢用老虎的造型来打扮小孩,头戴老虎帽,脚穿老虎鞋,手中拿着布老虎,睡觉时还有老虎枕……有一首民谣唱道:“小猴孩,你别哭,你别闹,给你买个布老虎,白天拿着玩,黑夜吓麻胡”。“麻胡”是民间传说中专门残害儿童的恶鬼,让孩子穿虎鞋、戴虎帽、玩布老虎是表示驱恶除魔保佑平安的意思。布老虎身上的图案色彩鲜明,眼睛很大,额头还有一个”王”字,但并没有过于凶猛的样子,相反,它能使孩子们爱不释手。3.复听《布老虎》,引导学生分辩两个不同的“老虎”主题,一个是貌似凶猛的,一个是比较温和的。教学评价1.欣赏音乐时的专注程度。2.随音乐做动作时的正确性、协调性和参与率。3.自己设计动作的积极性、创造性。猜谜谣教学内容:1、唱《猜谜谣》教学目标:1、能用轻快活泼的声音,充满童趣地演唱《猜谜谣》,并拓宽学生对各种动物的知识面,从而激发对动物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能用轻快活泼的声音充满童趣地演唱《猜谜谣》教学难点:歌曲《猜谜谣》中衬词的演唱。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学生听《猜谜谣》的伴奏音乐进教室入座2、安定情绪,师生问好。二、学习乐曲《猜谜谣》(一)导入师:今天在上课之前,老师给大家猜一个谜语:两个角,抱着头。上树顶,爬村头。扁扁嘴,细长的脖。坐着高,站着低。在这个谜面中,每一句都可以猜一种动物。生根据谜面猜谜底,对说出不常见的动物答案的人给予肯定与表扬。师:同学们到底猜得对不对呢?听听人家是怎样回答的。(二)听录音范唱,整体感受歌曲。哦,原来每句谜面都有几种答案呢。(三)把歌词以儿歌的形式来朗读1、按歌曲的节奏齐读歌词2、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朗读歌词(四)学唱歌曲1、跟着范唱反复学唱乐曲,并用动作模仿该种动物。2、学生分成两组,一组问一组答,后两句齐唱,并交换演唱内容。3、给予学生上台表演的机会,请两人一组进行对唱,并让学生评价,如认为有不足的地方,就用自己的表演来纠正。三、听一听,演一演《蝈蝈和蛐蛐》(男声独唱)1、导入:在夏天的夜晚,当人们都进入梦乡的时候,田野却热闹了起来,同学们说说看都有些什么?(生回答,师出示一蝈蝈和蛐蛐的图片)师:这两只昆虫长得多像呀,同学们再仔细看看,它们到底有什么不同?学生说出不同点后,教师可再介绍一下这两种昆虫。2、欣赏①初听乐曲,熟悉乐曲。师:听,现在蝈蝈和蛐蛐它们唱起了歌,听听看,它们唱得到底是什么?②复听乐曲,巩固拓展。学生根据乐曲描绘的音乐形象来表演和想象。大头娃娃教学内容:唱歌《大头娃娃》教学目标:1感受歌曲《大头娃娃》的欢快情绪。2.能用不同的方式表示歌曲的四个乐句3.知道顿音要唱得短促轻快;为歌曲设计演唱时的力度变化教学过程:1.导入:(1)教师先请几位同学戴上大头娃娃面具进入教师,随歌曲《大头娃娃》表演,激发学生的兴趣。(2)教师简介大头娃娃2.学唱歌谱(1)聆听歌曲,感受欢快的情绪。(2)引导学生发现第一、第二乐句的相同与不同。俩个乐句基本相同,只有结尾两个音不同。(3)跟教师模唱歌曲前两个乐句,注意附点八分音符节奏的演唱。可通过没有附点与有附点的对比,帮助学生唱准附点八分音符;还可以用稍强的力度演唱“5”也对学生唱准附点八分音符有所帮助。(4)用视唱法学唱第三乐句。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曲谱,首先确定节奏的读法,提示附点四分音符的节奏,然后再唱旋律,最后再知道顿音的唱法。其中“6—4—6”大三度音程不容易唱准,教师要注意及时纠正。(5)引导学生观察第四乐句与哪一乐句相同,然后请学生自己演唱第四乐句。完整演唱曲谱。3.学唱歌词(1)演唱歌词前,教师先引导学生分辨歌曲的四个乐句,知道在每个乐句结束处换气。(2)第三乐句时要能唱出“连”与“顿”的对比。(3)有表情的完整演唱歌曲。(4)请几名同学演唱歌曲,其他同学认真聆听、评价。(5)边唱歌曲边用动作表示四个乐句。可提示因为第二、第四乐句完全相同,所以表现的动作也应该一样。4.表现歌曲(1)教师请几位学生戴上大头娃娃面具到台上随歌曲表演,其他同学演唱歌曲。学生相互对演唱、表现做出评价。(2)最后教师统一动作边唱歌曲边表演。注意要以演唱为主,不能因为动作忽略了声音大额美感。士兵进行曲一、教学背景:这首作品是德国作曲家舒曼的名作,选自《儿童曲集》。乐曲通过“xxx0︱x0x0︱x0x0︱x0x0︱”的节奏多次重复,表现了一群木偶兵神气操练的情景,全曲的旋律进行几乎都是级进,塑造了既神气可爱又小心翼翼地前进的木偶兵的生动形象。学生情况:本课教学面对的是二年级的小学生,无论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都不同程度地带有幼儿的特征,他们的思维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行为上往往表现出好奇、好动、好模仿的特点。教学方法:通过模仿、探究式教学方法,使学生深化对作品的理解,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音乐体验,积累了学生感受与鉴赏器乐作品的能力和经验。采用合作式的教学方法,利用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技术准备:在教学前,教师对这首作品以及相关知识进行了深入的发掘和研究,对作品的曲式结构、节奏特点、乐曲情绪对比等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乐曲的内容精心设计了教学活动及律动的创编。二、教学目标1.感受进行曲的特点,初步体验进行曲旋律、节奏以及速度的风格。2.通过参与欣赏曲目的表演活动,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在活动中享受表演的快乐。三、教学重点感受进行曲特点,初步体验进行曲旋律、节奏以及速度的风格。四、教学难点通过欣赏乐曲,表演乐曲,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五、教具准备电脑,音响,铃鼓,多媒体课件,卡片等。六、教学过程(一)导入1.游戏—我们都是木头人。师:今天啊,咱们先来玩个游戏,这个游戏的名字叫做看谁是个木头人,你们会玩吗?(我们都是木头人,一不许动,二不许笑,三不许露出大门牙)。生玩木头人游戏。设计意图:以游戏的形式开场,激发学生兴趣,寓教于乐。2.增加难度,感受乐曲节奏,师生再次玩木头人游戏。师:下面,老师要请你们听一段音乐,配上这段音乐,咱们再来玩木头人的游戏。这次可是有一点难度的,我会在音乐中间用我的铃鼓敲几次,当我敲一下的时候,你就做一次木头人。咱们先来完整的把音乐听一遍,听听我用铃鼓敲了几次?(师播放音乐,在第三句处敲铃鼓4次)。生:回答。3.师:也就是说,咱们要摆4个木头人的动作。当音乐响起时,请你在教室里随意走动,当听到铃鼓声时就请你摆木头人的造型,听明白了吗?(师生共同再次玩游戏)。(二)新授(1)感受进行曲特点1.师:真棒!但是我想问一问,刚才我观察到,有些小朋友在听到音乐时一直这样摆臂走路,你为什么要这么走?(音乐听起来很精神,很神气,很有力度)。(2)分析乐曲的组成1.介绍乐曲的作者——德国作曲家舒曼。2.完整欣赏音乐。师:下面老师要请你们安安静静的来欣赏这首乐曲。3.再次欣赏乐曲。师:请你们再来欣赏一遍,这次边听边想这首乐曲一共是由几句组成的?刚才我们听到的铃鼓声出现在第几句?我们一起来数数好不好?(师生一起数,生回答)。设计意图:初次欣赏乐曲,对于乐句的组成让二年级学生自己数可能数不出来,因此我设计与学生一起欣赏,一起数。既降低了难度又集中了学生注意力。(3)创编动作表现乐曲1.师:你们的小耳朵真灵!铃鼓声出现在第三句,这句啊,小士兵们正在操场上整齐的锻炼身体呢,他们正在进行方向的操练,怎么做的呢?仔细看(师示范)。师:你们会吗?我们一起来试一试。设计意图:创设小士兵们在操场上锻炼的情境,同时创编动作,初步感受乐曲旋律、节奏以及速度的风格。2.生尝试做第三句的操练动作。(呈U型站立。注意手要放在哪里,腰是怎么样的,脚是怎么放的)。3.师:让我们跟着音乐用动作来表现。同时听一听这首乐曲的第一句和第二句的旋律是一样的还是有变化的?生:旋律一样。设计意图:我通过让学生仔细欣赏来感受第一乐句与第二乐句旋律的相同。4.师:那么请你仔细观察老师在旋律相同的地方做了哪些动作?(师边唱边做动作,踏步、拍手、拍腿)。生:回答。师用小卡片标注每个动作。师:那我在第二句的时候应该用一模一样的动作还是换一种动作?哪一种更合适?生:相同的动作。师用小卡片标注。师:你们会做吗?一起来试试。(生用“当”唱旋律,边唱边做)。设计意图:在为第一乐句与第二乐句创编动作时,我让学生先观察老师的动作,再思考第二句该用一模一样的动作还是换一种,哪一种更合适?通过思考,学生选用一模一样的的动作,进一步感受了进行曲相同的旋律。5.师:让我们加上第三句的旋律完整的把这首乐曲表现一遍,并且仔细观察老师在最后一句又做了哪些动作?(跑步、敬礼)。生:回答并表演。师:这一句啊,小士兵们已经锻炼好身体了,他们要向他们的指挥官报告了。当指挥官高高的举起他的指挥棒时,小士兵们就要迅速跑上前去敬礼报告。

1 / 3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