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民间文学概述第二节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一、民众性1、什么是民众性民间文学是民众直接参与创作,直接反映民众的生活,直接表达民众的心声,具有直接的民众性。民众性是民间文学在内容上的本质特征。2、民众性的表现①民间文学的题材主要是直接表现民众的生活,记述民众的活动。②民间文学直接表现民众的思想感情。二、集体性1、什么是集体性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集体流传,反映集体的愿望,集中集体的智慧,融汇集体的艺术才能,为集体所享用的特殊文学。集体性是民间文学在创作方式上的本质特征。2、集体性的表现①集体场合中的集体创作。②由个别人编出作品的雏型后,再由许多人添枝加叶,逐渐完善。③个人创作,集体流传。1、什么是口头性民间文学是一种活跃在人民口耳间的特殊的语言艺术。人民大众用口头语言进行文学创作,并通过口头语言的方式将这种创作传承下来,由此形成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段。民间文学的这种适宜于口头创作和口头流传的特征叫口头性。口头性是传统民间文学最显著的外部特征。三、口头性2、口头性的表现①民间文学的创作活动主要诉诸于听众的听觉,它包含着极大的情感因素,绘声绘色,生动传神。②民间文学作品一旦用文字乃至更先进的辅助手段记录下来,便会失去很多元素。③人们在长期的口头讲唱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系列表现方法。三、口头性1、什么是变异性民间文学是活的语言艺术,它保存在人们的记忆里,流传在人们的口耳间,永远没有定稿。纵然有时被整理成文、出版、发表,也非最终定稿,只是处于暂时的稳定状态,一旦回到民间,又继续处于不断变化状态。民间文学这种在时间和空间上流传、变异的特征叫变异性。四、变异性四、变异性2、变异性的表现①民间文学的变异性大量地、经常地表现在作品的语言变化上。②民间文学的变异性也表现在作品的内容、情节、主题、形象、结构等要素的变化上。1、什么是传承性传承性又称“传统性”。民间文学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在不断变化,一方面又存在着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这些相对稳定的因素经民众世代传袭下来,逐渐形成了约定俗成的传统。这种存在于民间文学作品中的相对稳定特征就叫传承性。五、传承性2、传承性的表现①从内容上看,颂扬民族始祖和创世英雄的创业功勋、赞美劳动人民朴实善良的美德、宣扬勤劳致富的幸福观、歌颂忠贞不渝的爱情,这些都是民间文学经世不衰的主题。②从形式上看,不少固定的形式、套路在民间文学中世代相袭。五、传承性1、什么是立体性民间文学是在立体的社会场合、环境中产生的,具有表演性和即兴创作特点的立体文学,是不断变化的活的文学,是带有综合性的立体艺术。民间文学这种带有综合性的立体艺术特征就叫立体性。六、立体性2、立体性的表现①民间文学作品是由所有不同的“异文”所代表的各个侧面组成的一个立体②民间文学作为一种口传文学是与表演性相联系的③民间文学的创作和唱述与其特定的场合环境密切相联六、立体性变异性的形成原因变异性是由集体性、口头性特征决定的传承者心理机制的差异是变异的内部原因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差异是变异的外部原因情节、形象、结构等要素的变化较严肃的体裁,如远古神话、各民族的史诗、族源传说等,要求忠实于世代相传的原始面貌,变异幅度较小。一些短小的韵文歌谣,也因具有节奏、音律和固定的框架而稳定性较强,变异较小。一些有趣味性、娱乐性的散文叙事作品,因允许即兴创作灵活处置而变异幅度较大。资料1明末浙江民歌《富春谣》:富春江之鱼,富春江之茶,鱼肥卖我子,茶香破我家。采茶妇,捕鱼夫,官府拷掠无完肤……(明·谈迁《枣林杂俎》)资料2元代浙东红巾起义军中流传的《树旗谣》: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元诗纪事》卷45)资料3克屈里基记述苏格兰海岸斐罗岛人部落集体创作的情景:一个在唱歌跳舞的团体,团结一致地受一种心理的和情绪的刺激,这刺激不仅是宜于诗的创作,而且几乎必是流于诗的创作。这团体中各个成员轮流更唱就地口占一章诗,这些各别的贡献集起来,就是一首歌了。资料4台湾高山族原始时代人们的集体娱乐:男女老幼“挽手合围,歌唱跳舞”,“歌无常曲,就见(现)在景作曼声,一人歌,群拍手而和……”(《台湾使槎录》卷7《番俗六考》)资料5钟敬文先生在《新的驿程》中指出:(民间文学)更多的、也更经常的,却是在她已经成为‘初坯’之后,在不断的传唱或讲述的过程中,受到无数的唱述者的加工、琢磨。在这种加工、琢磨中,不但渗入那些唱述者的思想、感情、想象和艺术才能,也包括那些听众所反映的意见和情趣在内。资料6瞎话瞎话,无根无把;一个传俩,两个传仨;我嘴生叶,他嘴开花;传到末尾,忘了老家。(《苹果姑娘·后记》)资料7从前,崂山到处是梨树。有个老汉到江南卖梨。人家问:“崂山有多大?”卖梨的告诉:“崂山可大啦!”“到底有多大?”“九宫八观七十二座庵,庵庵隔三千。”听的人吃惊:“哎呀,这么大呀!有多高呢?”“嗬!崂山那个高呀,更是没法说了!”“你说吧。”“上到崂山顶就能摸着天。”听的人不信,“那么容易就摸着天啦?”“反正摸不着天也差不离。”听的人偏要刨根问底,“到底差多少?”“晚上踏着崂山顶,使巴棍敲天嘣嘣的。”资料8纳西族的东巴经资料9傣族的贝叶经书资料10湖南江永瑶族妇女的女书资料1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外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吕氏春秋·察传》)资料12故事是随心草,愿意说说半天;不愿意说,三言两语就能说完。资料13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造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絙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者,引絙人也。(《太平御览》卷78引《风俗通》)资料14黄河流域:“走千走万,不如黄河两岸。”淮河流域:“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长江流域:“定千走万,不如长江两岸。”资料15南方各民族:“脚踏两只船”北方游牧民族:“一只脚踏蹬,一只脚踩地”备注“资料10”链接U盘“音乐”《神秘的女书》“五、传承性”链接U盘“音乐”《爬山调》、《五句子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