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当前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作者:长子中来源:《北方经济》2011年第07期粮食安全是关系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当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快速推进,我国粮食供求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确保粮食安全面临更高要求。一、当前我国粮食安全现状(一)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高,仍有较大增长潜力“十一五”以来,我国粮食连续增产,粮食安全得到可靠保障。从2003年开始,我国粮食生产连续6年丰收,年均增幅3.56%,没有出现延续多年的每3年有1年粮食减产的局面。2009年粮食总产量创历史纪录,达到5.308亿吨。2010年“十一五”规划完成之年,规划原定粮食总产量5亿吨指标已经提前超额完成。未来,随着农业科技进步和基础设施改善,以及化肥及其他物质要素的投入,再加上开发后备土地资源的增产因素,我国粮食增产仍有较大潜力。资料来源:根据历年统计公报。图1近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及增幅变化情况(二)粮食需求平稳增长,基本供给能保障龙源期刊网目前,我国粮食自给率大约93%,虽然低于95%,并且近年国际粮价出现一定幅度的波动,但我国除大豆外,小麦、玉米、大米等品种进口量很小,不足国内产量的1%,国内粮食价格变动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小。从品种结构看,小麦和稻谷消费量相对稳定,玉米和大豆消费增长较快。从消费区域看,农村和城镇口粮消费总量在逐步减少。主销区粮食消费量继续增加,部分粮食主产省的粮食消费也有较大增长。目前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7个主销区,产需缺口由2003年485亿公斤扩大到2007年550亿公斤左右。表1近年我国粮食供需及消费情况资料来源:2009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三)粮食生产的各类支持保护政策不断完善,农民种粮积极性有较大提高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出台了5个中央一号文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支农措施。取消农业“四税”(农业税、林特产品税、牧业税和屠宰税)政策,农业和农民得到“休养生息”,减轻了负担,农民每年减负约1250亿元;实行农业“四补贴”,财政综合补贴与财政专项补贴相结合,初步建立了符合我国国情,管理逐渐规范的农业政策补贴体系。其中,农机购置补贴由2004年的66个县扩大到2010年的全国所有农牧业县(场),补贴金额由2004年的0.7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145亿元,接近过去6年中央财政总投入的3/4。龙源期刊网资料来源:财政部网站和农业部网站。图22004-2010年农机购置补贴金额变化情况目前,中央进一步完善了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等;实施并建立了农业和粮食生产投入增长机制。2007年后,农民直接享受财政支农投入逐年上升,2010年达到8183.4亿元。表2近年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单位:亿元)资料来源:2009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另:2009年数据来自财政部,2010年数据来自《关于2009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注:从2007年开始,国家财政支农支出因报表制度调整,口径与往年不同,本表中的支农支出仅为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龙源期刊网同时,为了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这几年还加强林草生态建设、耕地质量建设、推进农业机械化、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其中,从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开始,就明确提出把水利建设的重点转向农田水利建设。2005年中央启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专项补助项目以来,到2008年,共安排工程总投资143亿元;其中中央补助46亿元,地方财政33亿元,农民投资投劳64亿元。这些政策和机制,大大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2003年以来,粮食种植面积、单产、总产量同步增长,粮食生产由恢复发展到稳定发展。资料来源:2009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图3近年粮食种植面积情况(单位:千公顷)(四)国家对粮食市场的调控能力不断增强目前,我国粮食库存保持较高水平,库存消费比远高于国际公认的17%-18%安全线水平,对粮价的调节能力增强。2004年以来,国家先后启动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预案,在粮食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格。这既保护了种粮农民的利益和积极性不受打击,又防止粮价大幅度波动影响经济运行;完善市场调控机制,适时采取玉米、大豆、油菜籽等临时收储政策,支持企业参与收储,健全国家收储农产品的拍卖机制等。同时,创新托市收购机制,积极培育和发展多元市场主体。目前,全国具有收购资格的多元市场主体已经达到6.7万家,其中,两大国有粮食企业的收购能力不断增强。从2006-2009年,国有粮企累计收购粮食64610万吨,占龙源期刊网,确保了主要粮源掌握在国家手中,极大地强化了国家对粮食市场的调控能力。表3近年国家对小麦和稻谷的最低收购价情况(每50公斤/元)资料来源:国家发改委网站。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一)未来我国粮食需求总量仍呈增长态势一是我国人口总量庞大、基数高,粮食需求和供给具有放大效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居民由原来自给型消费转为外购型消费,我国粮食总需求量将逐年增加。目前,我国三大粮食作物的人均口粮消费需求均在平稳下降,只有饲料用粮的玉米和榨油所用大豆消费在增加,产需关系趋紧,尤其是大豆的进口一直在增加,并且未来仍将增加。2010年,现有粮食产能基本满足需求,预计2020年粮食需求总量将达到11450亿斤以上。从供求关系看,我国粮食虽然连续6年丰收,但仍然处于紧平衡状态。满足2020年的粮食总需求,今后10年,每年至少要增产粮食80亿斤,确保粮食安全的任务十分艰巨。表41997-2008年海关进口粮食品种数量(单位:万吨)龙源期刊网资料来源:2009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二是随着工业化、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消费食物的多样化、优质化趋势将加强,动物蛋白食品的消费数量会越来越大。目前,城镇居民的肉类消费算上户外消费,大约有40公斤,已是中国人比较合理的消费量。中国农民年人均肉类消费只有19公斤,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意味着饲料粮消费将进一步增长。同时,工业化也会带来对农产品加工需求的增长,利用粮食转化生物能源的趋势加快,能源与食品争粮矛盾日益突出,将会加剧粮食供求紧张态势。同时,城市化过程中的耕地占用,也会对未来的粮食生产构成制约。表52001-2005年国内玉米饲用消费及企业加工消费情况(单位:万吨)资料来源: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三是从国际市场看,粮食供求总体也呈偏紧态势。受人口增加、生物燃料发展等因素影响,粮食需求将继续呈刚性增长;受经济衰退、气候变化、许多发展中国家粮食生产水平相对较低等影响,世界粮食生产的不确定性在增大,2007年的库存量已跌至25年来的最低水平。尽管这几年产量有所增长,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供求关系仍然趋紧。特别是2010年受俄罗斯、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等国持续干旱等因素影响,全球小麦减产,部分国家调低粮食产量预期,加剧全球粮食紧张形势。我国利用国际市场来弥补国内个别品种供给不足不仅成本高、风险大,可供我国进口的粮食资源十分有限。表6近年世界小麦平衡表(单位:百万吨)龙源期刊网资料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作物前景与粮食形势》2010年9月第3期。未来,紧平衡将是我国粮食供求的一种常态。根据农业部的推算,2015年,我国粮食产需缺口将达到2200万吨,2020年达到2800-2900万吨。上述这些因素,都将加大我国粮食供需总量平衡和市场调控难度。(二)粮食供给能力提高严重受限一是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尽管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但受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非农建设用地等因素影响,耕地数量逐年减少。2001-2007年,全国耕地面积由12761.58万公顷减少到12173.52万公顷,年均减少98.01万公顷。按此速度,到2020年,全国耕地面积将减少到10899.39万公顷(163491万亩)。这会对未来的粮食生产形成制约,损害粮食安全基础。表71997-2008年全国耕地面积保有量和当年减少耕地面积对比龙源期刊网资料来源:根据国土资源部及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注:由于统计口径的不同,有些数据可能稍有出入)。二是水资源短缺,干旱威胁严重。水是农业的命脉,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21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且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作为粮食主要产区的华北平原,由于超采地下水,已经出现9万多平方公里的世界最大“漏斗区”。缺水成为粮食主产区增产的制约因素,同时,水资源污染严重。据统计,全国1200条河流中,有850条河流受到严重污染。环境和水资源污染降低了我国粮食农产品的质量,也制约粮食生产的增长。三是自然灾害威胁较重。近年我国自然灾害多发、频发、重发,对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供给造成极大的不便。上世纪80年代全国年均农田受灾面积3400万公顷,成灾面积1667万公顷,90年代年均受灾面积4467万公顷,成灾面积2267万公顷,全国农田平均受灾率达35%。新世纪以来,全国成灾面积仍未有大的好转,2000-2005年6年平均每年农田受灾和成灾面积分别达4741万公顷和2704万公顷,与20世纪90年代接近或偏多,严重的2003年成灾面积达到3252万公顷,严重影响了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目前,突发性极端天气增多,病虫害多发、频发、重发,旱涝灾害特别是干旱缺水状况呈加重趋势,对稳定粮食生产发展构成严重威胁。表81997-2008年全国受灾和成灾面积(单位:千公顷)资料来源:国土资源部网站。龙源期刊网四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我国现有农田水利设施大多建于上世纪50-70年代,主要靠组织农民投工投劳开展冬春修维持正常运转。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投入,建设标准低、历史欠账多,特别是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两工”后,小农水利建设投入剧减,由1998-1999年的100多亿个工日锐减到目前的不足30亿个工日,导致相当一部分工程运行状况急剧下滑,超期服役、带病运行,老化失修、淤塞渗漏,效率低下、效益衰减。目前,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所占比重为48%,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低。(三)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高尽管近几年粮食价格稳步上升,但农民种粮收入仍然不高,特别是与从事其他产业相比,种粮比较效益明显偏低。从2004-2008年,由于物质费用和其他成本上升,全国稻谷、小麦、玉米三种粮食平均每亩成本从395元增加到562元,增加42%;亩均净利润从197元下降到186元,下降5.1%,人工成本从141元增加到175元,增加24.1%。农业生产成本的上涨,使得种粮比较收益快速减少,农民主动投入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受到抑制。表92005-2008年三大粮食作物总的每亩平均成本及利润(单位:元)资料来源:历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表102004-2008年三大粮食作物的每亩成本及利润(单位:元)龙源期刊网资料来源:历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四)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强我国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8%,而发达国家一般在60%-80%,比发达国家低20个百分点左右。农业科研与生产结合不紧密,基础性研究比较薄弱,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到位率低。同时,我国的化肥、农药利用率以及微生物农业、精准农业、基因工程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均落后于发达国家。我国农业研究投资支出占农业GDP的比重已经下降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之下,政府农业科研投资的68%集中于大宗谷物类产品。非谷物类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方面的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同时,种子产业发展存在育繁推脱节、育种水平低、种子企业缺乏竞争力、市场监管技术和手段落后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