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保险发展特点及其经验借鉴汇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发达国家保险发展特点及其经验借鉴——OECD国家20年保险发展透视(上)2015-10-21摘要:保险业“新国十条”的颁布开启了中国保险业的新纪元。本文对OECD国家过去20年保险发展特点进行了总结提炼,以期对中国未来保险业的全面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基于OECD国家保险业发展的实际数据与关键事实的分析,提出保险业的经济地位基本稳定、人本推动、责任险高速增长、需求弹性降低、供给质量提升、全球化加深、金融化加深、准公共品演进等八个特点。结合中国保险业发展实际情况,对新形势下中国保险业深化发展展开若干思考,并形成相关政策建议。关键词:保险,OECD国家,发展特点一、引言保险业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金融业的健康发展。保险业为经济活动提供风险保障,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成熟度的重要标志。《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新国十条”)首次明确提出现代保险服务业的概念,明确了保险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顶层设计为中国保险业发展提供新的契机。弄清楚保险业发展的基本经济特点和经验,无疑对像中国这样处于经济快速发展、保险业面临重要调整的新兴经济体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简称经合组织、OECD)国家为参照样本对保险业的发展特点进行分析。就发展历史、全球份额而言,OECD国家的保险市场在全球保险市场中具有重要地位。欧洲是现代意义的商业保险的起源地;西欧、北美洲、亚洲发达国家已经是份额最大保险市场;保险占全球市场份额最高的国家也均为OECD成员国(如,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等)。尽管最近20年OECD国家的经济体量占全球的比重有所下降,但这一比重仍维持在70%①以上,表明OECD国家的经济发展仍保持重要地位。OECD国家的保险业在全球中也具有代表性,近几年来OECD国家保费收入占全球保费比重保持在80%②以上。OECD国家的保险市场不仅是学者研究保险业问题的重要对象,也可为像中国这样的新兴经济体的保险业进一步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对过去近20年来OECD国家保险发展的特点进行提炼总结,以期对中国保险业的发展提供可以比较的参照系,为中国保险市场的发展总结可以借鉴的发展经验。通过对OECD国家保险业发展的实际数据与关键事实的分析,本文提出了保险业的经济地位基本稳定、人本推动、责任险高速增长、需求弹性降低、供给质量提升、全球化加深、金融化加深、准公共品演进共八个特点。结合中国保险业发展实际情况,提出了新形势下中国保险业深化发展的若干思考,并形成相关政策建议。二、OECD国家近20年保险发展的基本特点(一)经济地位基本稳定:保险作为金融服务业的一支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基本保持稳定以OECD国家为代表,在过去20年间(1994-2013),保险的总保费保持了基本稳定的增长。从图1可以看到,总保费的对数在过去的20年之间基本上呈平稳的上升态势。这意味着,OECD总保费的名义增长率基本保持恒定。这20年间,OECD总保费的年平均增长率大约为4.72%③。以年保费收入占GDP的百分比,也就是保险深度(insurancepenetration)来看,在近20年内,保险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基本稳定。既没有出现大幅度的增长也没有出现大幅度的降低,全球保险深度大致稳定在6%左右,OECD国家的保险深度大致保持在8%左右。如图2所示。图3给出了几个国家保险业的从业人数在总人口中的百分比。在比较发达的日本、德国、西班牙和韩国,保险业是吸纳就业的重要行业,保险业就业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都在0.1%以上。但在发展中国家墨西哥,保险就业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比较小,只有0.02%左右。在这几个国家中,除了日本的保险就业占总人口的比例有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外,其他国家的占比在过去20年中,并没有出现太大的变化。如果我们将现代保险业回溯到1667年尼古拉斯·巴蓬(NicholasBarbon)开办专门承保火灾保险的营业所,那么保险业已经发展了三个多世纪。而从上面的三个总量数据来看,保险业在国民经济中仍然保持着比较稳定的地位。这也说明了保险业是一个长久的事业,至今不衰。(二)人本推动:人的现代化进程推动保险发展与增长仍在进行中通过财产保险与人身保险的市场份额比较可以发现,从198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的人身保险的市场份额超过财产保险,此后,这个模式一直保持不变。这实际上意味着,随着人类全面进入工业化时代,财产保险已经基本稳定在一个历史的平台上。但人身保险(包括人寿保险和健康保险)的市场仍然保持着持续的增长。这意味着“以人为中心”的全人类的现代化进程仍然处于进行时中。“人”的意识的觉醒,唤醒了对生命、健康的尊重,从而在根本上形成了推动人身保险继续发展、增长的动力(石晓军、郭金龙,2013)。特别是,注意到全球的很多国家在近20年都在不断地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但这并没有成为人身商业保险市场发展的阻碍力量。这进一步地说明了“人”的现代化带来的人身保险需求增长是势不可挡的。从图4来看,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是寿险的占比高于非寿险的。图中的国家明显分为两个集团。英国、日本和法国的寿险业占保险业主导市场地位,而在德国和美国却是非寿险业占主导市场地位。具体到一个国家而言,该国的产业政策、产业结构、文化传统、自然环境、历史传统等都会对保险的市场结构产生重大的影响。以美国和日本为例。日本是典型的寿险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其寿险业保费深度长期以来居于世界前列。日本寿险业重视家庭保障,强调户主保险,因此家庭投保率高。在长期发展中,人寿保险保障功能深入人心,已成为国民的基本生活保障(胡文富,2001)。而美国保险市场以非寿险为主导,非寿险中市场份额最高的是意外、健康险,其次是机动车辆保险。仅这两项在整个保险市场中占据着约40%的份额④(2013年数据)。美国长期没有全民医保制度,美国人的健康医疗保险保障主要来自于商业健康保险,因此美国健康保险市场体量巨大。汽车已成为美国人的生活必需品,美国车险市场相对自由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以及完善的法律法规,使得美国车辆保险市场迅速增长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车险市场。(三)需求弹性降低:人身保险的需求弹性大大降低随着“人”的现代化以及对“人力资本”重要性认识的加强,人们对人身保险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向“必需品”的方向转变。近20年来,以人身保险保费为度量的人身保险需求对OECD国家人均GDP的弹性大大地降低。也就是说,人身保险已经由一种富有弹性的需求逐渐变成一种类似“刚性”的需求。从图5来看,在过去的20年中,保险对财富水平的需求弹性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大致维持在1.1的平均水平上。这个数值的大小表明,在现代经济中,保险并不属高弹性的商品。即使在2008~2012的后金融危机时代,也未见到保险需求弹性的剧烈变化,它仍然服从一贯的走势。但是,当寿险和非寿险分解开来,就会发现它们各自的需求弹性的趋势有明显的不同。图5很清楚地表明,非寿险的需求弹性在过去20年中波动很小,基本接近于1.05。但是,在过去的20中,寿险的需求弹性的总趋势是逐渐变小,逐渐收敛于1附近。这是一个非常有启示意义的对比。它反映了现实经济世界对风险认知的重点已经从对物质的“财产损失补偿”转向对“人”的风险保障。这个转变就使得寿险的需求逐渐变成一种“必需品”,因而需求弹性就逐渐降低。(四)责任险增长:责任保险增长明显高于其他类型非人身保险对人及人各个方面的保护已经成为保险的首要任务,在财产险方面这一点突出表现在责任险的快速增长上。最初形态的财产保险是实物资产在遭受意外事故产生损失时对价值的重新补偿,承保的是物质利益风险,而责任险的标的是被保险人对第三者造成伤害而产生的民事赔偿责任,因此责任险可以说是财产险中的“人的保险”。责任保险开始于19世纪中叶,产生之初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随着社会各种民事活动增加,法律制度不断健全,人们的索赔意识增强,责任保险得到迅速发展,如今已成为财产保险中的支柱性险种之一。从图6中可看出,在过去20年责任险占财产险的比重呈现上升趋势。美国1994年的责任保险总保费收入约为222.57亿美元,占财产险总保费收入的5.01%,而到2013年这一比例上升至10.30%。在所有OECD国家,近几年责任险保费收入的每年增长速度大约为8%,而总保费的增长接近5%。1994年所有OECD国家的责任保险保费收入总额为508.61亿美元,到2013年增加到1617.05亿美元,增长了217.93%。而同期财产保险的增长为145.10%,远小于责任险的增长速度。责任保险的索赔额也出现了大幅提高,责任保险索赔的总规模在2002年是840亿美元,占到非寿险索赔额的16%。特别是医疗事故的责任索赔,从2000年开始每年以10%的速度上升,索赔率以每年3%的速度增长,索赔的严重程度以每年7%速度增长。(五)供给质量提升:供给方的供给质量不断提高尽管在近20年中,新的保险产品层出不穷,但是保险的根本经济宗旨仍然和亚当·斯密(AdamSmith)所强调的一样,就是对“风险的管理”,尤其表现为对损失的补偿。从帕累托优化的角度来说,只有因损失补偿而带来的经济福利(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超过保险机构所获得的利润,这样的保险制度才是值得存在的。否则,保险将成为社会总福利的减少者。从全社会福利的角度来说,那样的保险制度就应该取消。衡量保险供给质量的一个简单、简洁的指标就是“赔付率(lossratio)”,即保险公司赔付占保费的比率。这个指标在财产类保险中更为适用。从全球的角度来说,近20年,总的平均赔付率基本稳定在70%,而且总的趋势是平缓地增长。这反应了两个重要事实:第一,保险公司的服务供给质量处于较高的水平;第二,全球保险的经营能力和水平在近20年在不断地提高,这也要归功于近20年全球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和高度整合带来的外溢效应。(六)全球化加深:全球化整合程度越来越高近20年来,保险业的全球化整合程度越来越高,风险在全球范围内分摊的机制越来越成熟。最主要的一个表现就是全球性再保险的快速发展。近20年OECD再保险市场(包括分入和分出)的年平均增长率将近8%,明显高于总保费的平均增长率5%。全球性的再保险是风险在全球配置、分摊的重要机制。它的高速增长一方面反映了全球化趋势下的风险管理要求,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保险业正在成为全球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承担者。图8给出OECD再保险与总保费增长率(都是5年移动平均)的对比。总体上,再保险市场的增长比总保费增长要快,但是,再保险增长的波动性也比总保费增长的波动性大。再保险市场具有更明显的保险周期(underwritingcycles)特性。从图8中来看,再保险市场的繁荣周期是1999~2004年;疲软周期是2005~2012年。再保险周期不仅受经济因素的影响,也会受到全球巨灾风险发生情况影响。另外一个体现保险市场全球化的现象就是外资保险公司在国内市场上的份额。图9描述了OECD国家近20年外资保险公司在国内市场中份额的变化。可以明显地看到,在20年中,保险公司在国际间的渗透是不断加深的。近年来,外资保险公司在国内市场的份额达到20%左右。(七)金融化加深:与其他金融产品深度嵌入从保险产品的形态上看,近20年最大的变化是,保险产品与金融衍生品深度嵌入。保险在结构化金融工具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保险成为一个风险引导的桥梁,将原本难以管理的风险(比如垃圾等级的信用风险)引向有更大风险胃口(riskappetite)的投资者成为可能。当然,风险胃口不等于风险承受能力,这种风险转移也许会导致投资者的损失。但是,在此以前,将垃圾等级风险有效地管理起来几乎难以想象。另类风险转移(ART,AlternativeRiskTransfer),是对利用非传统保险产品转移风险机制的代称,其中保险与其他金融产品的深度嵌入是主要内容和特点。ART的产生源于美国的巨灾风险赔付。1992年的安德鲁飓风导致了170亿美元的损失,比保险公司的预计损失高出2倍

1 / 1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