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编辑修改-产业经济学考试重点第一章产业经济学导论①产业: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是社会分工和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产物,是介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②战略关联分类法:是指按照在一国产业政策中的不同战略地位划分产业的一种分类方法。按照不同战略地位划分的产业主要有:主导产业、先导产业、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先行产业等。⑴主导产业:是指能够依靠科技进步或创新获得新的生产函数,能够通过快于其他产品的“不合比例增长”的作用有效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A、能够依靠科技进步或创新,引入新的生产函数。B、能够形成持续高速的增长率(占GDP的比重较大)C、具有较强的扩散效应,对其他产业乃至所有产业的增长起着决定性的影响⑵先导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并在国民经济规划中先行发展以引导其他产业往某一战略目标方向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⑶支柱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其产业规模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份额,并起着支撑作用的产业或产业群。⑷重点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并在国民经济规划中需要重点发展的产业。⑸先行产业:狭义的是指根据产业结构发展的内在规律或自然规律必须先行发展以免阻碍其他产业发展的产业,包括瓶颈产业和基础产业;另一类先行产业是指根据国民经济战略规划的需要人为地确定必须先行发展以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产业,即先导产业。③三次产业分类法:由新西兰经济学家费歇尔首先创立。A、第一次产业:即直接从自然界获取产品的物资生产部门。B、第二次产业:即加工取自自然界的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C、第三次产业:即从第一、二次产业的物质生产活动中衍生出来的非物资生产部门。④两大部类分类法:是马克思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剩余价值生产的秘密而对社会再生产过程进行剖析所采用的一种产业分类方法。第Ⅰ部类:即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生产资料:具有必须进入或至少能够进入生产消费形式的商品)第Ⅱ部类:即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消费资料:具有进入资本家阶级或工人阶级的个人消费形式的商品)⑤生产要素分类法:就是按照劳动、资本、知识等生产要素的比重或对各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对产业进行分类的方法。A、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资本、知识的有机构成水平较低,活劳动特别是体力劳动所占的比重较大的产业。B、资本密集型产业:是指在生产活动中活劳动、知识的有机构成水平较低,资本的有机构成较高,产品物化劳动所占比重较大的产业。C、知识密集型产业:是指在其生产过程中对知识的依赖程度大,即知识含量高、脑力劳动所占的比重比较大的产业。。-可编辑修改-第二章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及其发展①产业组织:通常是指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者市场关系。②马歇尔冲突:即大规模生产能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性,使这些企业的产品单位成本不断下降、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其结果必然导致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不断增强,而垄断的形成又必然阻碍竞争机制在资源合理配置中所发挥的作用,使经济丧失活力,从而扼杀自由竞争。③1932年,贝利和米恩斯发表了《近代股份公司与私有财产》一书。④193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张伯伦和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罗宾逊夫人同时出版了各自的专著《垄断竞争理论》和《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不谋而合地提出纠正传统自由竞争概念的所谓的垄断竞争理论。⑤1940年,杜拉克提出有效竞争的概念。有效竞争:简单说就是既有利于维护竞争,又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作用的竞争格局。⑥1959年,梅森的弟子贝恩因出版了第一部系统论述产业组织理论的教科书——《产业组织》而成为产业组织理论的集大成者。⑦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以新古典学派的价格理论为基础,在承袭了一系列理论研究成果的同时,以实证研究为主要手段把产业分解成特定的市场,按结构、行为、绩效三个方面即所谓的产业组织研究的“三分法”对其进行分析,构造了一个既能深入具体环节又有系统逻辑体系的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的分析框架(简称SCP分析框架)。并通过对市场关系的各方面进行实际测量,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三个方面提出政府公共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从而规范了产业组织的理论体系。在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中,产业组织理论由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这三个基本部分和政府的产业组织政策组成,其基本分析程序是按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产业组织政策展开的。在这里,结构、行为、绩效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即市场结构决定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而企业行为又决定市场运行的经济绩效。因此,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要通过公共政策(产业组织政策)来调整和直接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所谓市场结构,通常定义为对市场内竞争程度及价格形成等产生战略性影响的市场组织的特征。决定市场结构的因素主要是市场集中程度、产品差别化程度和进入壁垒的高低。市场行为是指企业在充分考虑市场的供求条件和其他企业的关系的基础上,所采取的各种决策行为。它具体包括企业确定价格的策略、产品和广告策略、研究开发和排挤竞争对手的行为等。市场绩效是指在一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条件下市场运行的最终经济效果,主要从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和利润率水平、与规模经济和过剩生产能力相关的生产相对效率、销售费用的规模、技术进步状况与X非效率、价格的伸缩性以及产品的质量水准、款式、变换频度和多样性等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对市场绩效优劣进行评价。⑧哈佛学派——结构主义者;芝加哥学派——效率主义者⑨“集中度—利润率”假说:哈佛学派认为,在具有寡占或垄断市场结构的产业中,由于存在着少数企业间的共谋、协调行为以及通过市场进入壁垒限制竞争的行为,削弱了市场的竞争性,其结果往往是产生超额利润,破坏资源配置效率。⑩芝加哥学派:即使市场中存在着某些垄断势力或不完全竞争,只要不存在政府的进入机制,长期的竞争均衡状态在现实中也是能够成立的。甚至,即使市场是垄断的或高集中寡占,。-可编辑修改-只要市场绩效是良好的,政府规制就没有必要。11.可竞争市场理论:该理论认为良好的生产效率和技术效率等市场绩效,在传统哈佛学派的理想的市场结构以外仍然是可以实现的,而无需众多的竞争企业的存在。它可以是寡头市场,甚至是垄断市场,但只要保持市场进入的完全自由,只要不存在特别的进入市场成本,潜在竞争的压力就会迫使任何市场结构条件下的企业采取竞争行为。在这种环境条件下,包括自然垄断在内的高集中度的市场结构是可以和效率并存的。12.沉没成本:是指企业进入市场所投入的资本,当企业退出该市场时不能收回的部分。13.进入壁垒:是指产业内既存企业对于潜在进入企业和刚刚进入这个产业的新企业所具有的某种优势的程度。换言之,是指潜在进入企业和新企业若与既存企业竞争可能遇到的种种不利因素。14.“打了就跑”策略:在完全可竞争市场中,由于沉没成本为零,因此潜在的进入者为了追求利润会迅速地进入任何一个具有高额利润的部门,并能够在现存企业对进入做出反应前无摩擦地快速撤出,而且并不因此耗费特别的成本。第三章、企业1.规模经济: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2.范围经济:指由厂商的范围而非规模带来的经济,也即是当同时生产两种产品的费用低于分别生产每种产品时,所存在的状况就被称为范围经济。只要把两种或更多的产品合并在一起生产比分开来生产的成本要低,就会存在范围经济。3.交易成本:也就是从契约的角度定义的“运用经济体制的成本”。具体来说,交易成本包括事前的成本和事后的成本两个部分。事前的成本包括协议的起草、谈判的成本和保障协议被执行所需的成本;事后的成本包括四种形式。P804.描述交易性质的三个维度: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维度是交易所涉及的资产专用性;第二个维度是交易所涉及的不确定性;第三个维度是交易发生的频率。第四章市场(重点)——详细介绍SCP框架1.市场结构:是指企业市场关系的特征和形式。市场关系:卖方之间的关系;买方之间的关系;买卖双方的关系;市场内现有的买方、卖方与正在进入或可能进入该市场的买方、卖方之间的关系。2.四种基本类型的市场结构:罗宾逊夫人在《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中将市场结构分为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垄断竞争四种基本类型。①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市场中不存在任何的垄断因素。特点:产业集中度低;产品同一性很高;不存在任何进入与退出壁垒;完备信息。②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即只有一个买者或卖者的市场。特点:产品的绝对集中度为100%;没有替代产品;进入壁垒非常高;③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少数大企业控制着产业市场大部分产品的供给,它们具有较高的市场份额。产业集中度高;产品基本同质或差别较大;进入和退出壁垒较高。④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是一种比较接近现实经济状况的市场结构,它介于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之间,且偏向于完全竞争。特点:产业集中度较低;产品有差别;进入和退出壁垒较低。3.决定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①市场集中度:是反映特定市场的集中程度的指标,用于表示在特定的产业或市场中,。-可编辑修改-卖者或买者具有怎样的相对的规模结构的指标。衡量指标——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指数),它是某特定行业市场上所有企业的市场份额的平方和。HHI=2121)/(niiniiSXX式中:X——产业市场的总规模;Xi——产业中第i位企业的规模;Si——产业中第i位企业的市场占有率;N_——产业内的企业数。HHI值越大,表明市场集中度越高。当市场处于完全垄断时,HHI=1;当市场上有许多企业,且规模都相同时,HHI=1/n,n趋向于无穷大,HHI就趋向0.②市场差异化:是指企业在其提供给顾客的产品上,通过各种方法造成足以引发顾客偏好的特殊性,使顾客能够把它同其他竞争性企业提供的同类产品有效地区别开来,从而达到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目的。4.进入壁垒:和潜在的进入者相比,市场中现有企业所享有的优势。这些优势是通过现有企业可以持久地维持高于竞争水平的价格而没有导致新企业的进入反映出来的。进入壁垒的构成要素:绝对成本优势——在特定的产量水平上,现有企业比潜在要进入的企业通常具有的以较低成本进行生产的能力;规模经济——新进入市场的企业只有在取得一定的市场份额之后才能获得生产和销售的规模效益,在这之前,新企业的生产成本一定高于原有企业,从而处于竞争劣势;产品差异化;政策法律法规;阻止进入策略行为。5.退出壁垒:就是企业在退出某个行业市场时所遇到的阻碍。构成要素(成因):①资产专用性和沉没成本;②解雇费用;③政策法律的限制。6.定价行为:①掠夺性定价:又称驱逐对手定价,是指企业为了把对手挤出市场和吓退试图进入的潜在对手,而采取降低价格(甚至低于成本)的策略。有三个重要的特征:第一,在掠夺性定价中出现的价格下降,一般是暂时性的如果价格降低到成本水平以下,发起企业就要承担亏损,但是在把竞争对手驱逐出市场之后,发起企业往往会再把价格提升到可获经济利润的水平上,因此掠夺性定价是企业以长期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策略性定价行为。第二,在掠夺性定价中企业发动暂时性降价,其目的是要缩减供给量,而不是扩大供给量。第三,一般情况下,采取掠夺性定价策略的都是市场中实力雄厚的大企业。②限制性定价(阻止进入定价):它是指寡头垄断市场上的卖主将价格定在足以获得经济利润、但又不至于引起新企业进入的水平上。分为短期限制性定价和动态限制性定价。影响限制性定价的主要因素是市场进入壁垒的高低和经济规模。7.兼并行为:是指两个以上的企业在自愿基础上依据法律通过订立契约而结合成一个企业的组织调整行为。特点是:①伴有产权关系的转移;②通过兼并,原有企业的业务将集中到合并后的新企业中;③多家企业的财产变成一家企业的财产,多个法人变成一个法人。企业兼并的类型:①横向兼并(水平兼并)——是指进行兼并的企业属于同一产业、生产同一产品或处于同一加工工艺阶段。②纵向兼并(垂直兼并)——是指进行兼并的企业之间存在着垂直方向的联系,分别处于生产和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