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城市和宫殿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建筑。这个时期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时期。秦汉中国的建筑基本有了一个雏形,后来的一些建筑特征已经开始具备。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候(实际上三国也还是在东汉的时候),应当说这一时代赋予了中国建筑一种很特别的精神。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时期,于中国历史来说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它是一个非常浪漫、满想象力的、想在不断变化、飞跃,是一个飞翔的时代,不知道这么比喻是不是很合适。洛神赋2女史箴图日本平安时代,跟这一时期有某些共同的特点。是一种各种各样神怪、各种各样信仰、传说充斥到中国社会中的时期。这样的过程是对中国建筑是有深刻影响的,赋予了中国建筑很多很独特的精神特质。三国是个战乱的时期,两晋特别是西晋的时候有一个稳定时期,但很快这个稳定时期又被打破了,又进入到一个战乱的时期。晋武帝司马炎到了南北朝,各种各样的战争、各种各样的争夺在中国的这片土地上不断发生。与此同时,又是一个缺少一种很系统很强烈的思想来控制这个社会的一个时期,它是充满了一种自由精神的时代。这些都对建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3南北朝并立形势图这个时期是玄学盛行的时期。这和士大夫阶层在当时政坛上总是处在不稳定的仕途有关,更多的关注思想上的东西,这个时代清谈之风盛行。比较流行的是老庄的一些思想,这些思想反过来又影响了封建士大夫阶层对自然的看法和理解,影响到他们去追求返璞归真的一种精神状态。应当说玄学也好,庄也4好,包括后来的道教的发展也好,对中国园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竹林七贤这一时期又是中国园林处在发展转折的过程当中,它赋予了中国园林很多新的东西,或者把中国园林中某些在秦汉时代已经开始出现的东西定型化,固定下来,变成园林中不可或缺的因素。这个时代佛教的发展也深刻地影响新的建筑形制的出现,宗教类的石窟寺也好寺庙也好,都跟这一时期的思想发展有关。它是一个非常动荡的时期,这种动荡也造成了频繁的迁都。有很多重要的都城,我们后面会提到像曹魏的邺城、北魏的平城、洛阳、南朝的建康,这些城市的建设都是在过去从周确定的礼制的城市形制。到秦汉的发展过程之后重新总结提炼,到底建一个都城应当如何规划城市?这个时期大量的都城建造推动了都城规划思想的发展。曹魏的邺城这个时期的城市首先要提到曹魏的邺城。邺城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城市,在很多的只要和三国时代有关的文学作品或者影视作品当中都会提到这个城市。5这个城市当中有一些非常重要的对后世影响很大的设施,如铜雀三台,有很多传说,后来有些人写了些诗。但是,铜雀三台对于邺城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实际上是邺城的军事营垒。铜雀台6秦讲法天象地,希望它的宫殿和天上的星星们有关系。反应了一个地上的天堂或者说人间仙境的思想。汉代的城市特别是汉长安,宫殿占了绝大部分的城市用地,这些城市在发展演化的过程中它的功能是不完整的。或者说它的规划思想也还处在一个萌芽、发展的过程当中,还很难说它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或者相对固定,有很清晰概念的城市规划思想。汉长安平面图但邺城不一样。刘邦在兴建长安宫殿的时候对宫殿或者城市的理解就是“非壮丽无以重威”。长安宫殿复原想像图宋代赵匡胤在都城修建完以后,让手下人把大门都打开,打开一看,从他坐在宝座上往前看一条轴线,层层的宫门往外延伸出去。他说:“我现在坐在7皇位上了,天下人看我就像我看这条轴线一样,我的每一个决定,每一个举动,大家都会看的清清楚楚。我稍有不公正的地方大家都会看的清清楚楚。”这是他们对城市、对宫室营建,或者对于轴线的一种基本的认识。北宋开封在这一时期,曹魏的邺城城市的规划把宫殿放在城市的后半部分、北半部分,前面是由街巷分割出来的一个个街区,这些街区可能是一些不同,职业的8人相对聚居的地方。城的后半截有一条东西干道把城分为南北两部分,北半部分的西北部分就是宫殿、园林,包括铜雀三台。东边就是“戚吏”,就是贵族、豪族这些权势阶层的住宅区。在这条大街的南边,市场、居民区,中间部分是官署。它形成了一种规制:宫殿,宫殿的南面是官署,然后一条大道通到南城门,形成了一种轴线关系,这是在邺城形成的。邺城的这种城市分区对后来的城市规划来说很重要。它的里坊制度一直影响到后来的城市,如唐长安。曹魏以后,后赵、东魏这些都对邺城进行了建设,邺城后来又成为好几个时期的都城。它在中国的城市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它的重要性反映在城市格局的方格网系统,分成了南北区,皇宫的位置,特别是它的防御设施。铜雀三台很多时候是把它跟园林、跟曹操的游乐相联系,曹操也约了很多他喜欢的诗人到这铜雀三台上赋诗去写赋,这些对于中国文学史是有影响的。曹操大宴铜雀台但这三台绝不仅仅是一个眺望远处的风景作用,这三台实际上是一个军事设施。三台当中有一个冰井台当中储存了大量的冰块、煤炭这些东西,它实际9上是一个库房。这个地方有点像西方城市的卫城,看一个城市的战略地位,一个城市在发生战争的时候,它是一个极其重要,甚至是最后最关键的一个战斗堡垒,只要这个地方不被攻陷,这个城市就依然还掌握在原来的占领者手中。雅典卫城三台上面储存了最基本的生活用品,水、燃料、兵器。这个地方变成了固定的防卫建筑。后来当曹操把都城从邺城迁到洛阳去的时候,他在洛阳建了同10样的设施,建了金墉城。也是洛阳城当时的卫城、堡垒。这张图片是铜雀三台中的金虎台的遗址。现在留下的就是夯土台子。邺城金虎台遗址全景2012年在邺城的东部发掘的时候还发现了一些佛的造像的残片,这些造像极其精美,反映了那个时代佛教已经开始。应当说对于邺城这样的城市产生的影响应该是出现了。北魏的平城(大同)一直没有找到一个比较有说服力、比较细致的研究成果,这是一个很遗憾的事情。因为平城承前启后,它继承了曹魏邺城的一些东西,又导致了北魏洛阳的大转折。而考古恰恰就缺这一环,研究很少。如果有一天考古的证据能够把这一环补上的话,就有了一个连续的中国的建筑、城市发展的脉络,或者说它的规划发展的脉络就呈现出来。到目前这块了解的太少,从邺城过来应该再经历一些变化,不然如何转到了洛阳那种形态。虽然邺城很多的东西在洛阳里头是有延续的,但是还是缺。包括在邺城出现的御园,这一片御园,边上的铜雀三台,形成的这样格局。然后转到洛阳,变成了金墉城甩在城的西北角上那一片城堡的布局的方式。到底那个时候人们怎么考虑它的防卫系统的问题。欧洲有很多很有意思的案例,无论雅典卫城也好,还是罗马的卡比托利欧11山也好,罗马人最后就死守卡比托利欧山的小山头,最后把敌人打败了,虽然当时大部分城的大部分地方都已经陷落。这样的布局方式在中国城市规划当中,在战争时期首先要考虑的是防御功能问题,在这里是怎么描述和考虑的,现在了解的还是有缺环的,是不充分的。怎么样来描述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个时代?建筑的发展永远不是孤立的,就12像商周的建筑“茅茨土阶”,“四阿重屋”等。想象中的建筑,甚至一些复原表现出的建筑都很粗陋,但这跟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对不上。如商周出了那么漂亮的青铜器,那么精美的东西,那么高的工艺,那么精致的描绘的形态。而且它形态的描绘是抽象的东西,是一个很高级的形态,它不是一个完全写实的。就像我们看汉代的雕刻一样,也许会觉得汉代的雕刻不那么栩栩如生,但是它有一种精神在里头,它有一种抽象的力量在里头,它有一种很强的精神力量在感染着你。汉代雕刻不是依靠真实来感人的东西,每一个毛发,每一个血管都表现得很准确,它不是那样的。希腊的东西可能是真实的,但汉代雕刻不是这样,它很抽象,可是它的抽象里面有一种对美的欣赏,有一种美感在里面。魏晋南北朝的建筑应该是什么样子?我们认为当中一定还有很多缺环。商周的建筑,恐怕比我们想象的要好得多,要高级得多,要讲究得多。那么南北朝的建筑又是什么样子呢?应该和它的精神特质有关系。秦汉搭起了一个框架,发展到南北朝时期,到底给了建筑什么精神,包括审美趣味,包括它对问题的一些基本的看法——自然观的东西、世界观的东西,都赋予给建筑了,让建筑变得更丰富,更具有精神性。我们讲园林也好,宗教建筑也好,甚至是城市规划,都表现出这样的精神。曹魏洛阳在公元220年曹魏定都洛阳,邺城就降为陪都。定都洛阳是因为汉代的时候洛阳城已经在了,但因为战火破坏,城市被废弃,现在重新定都洛阳,需要对这个城市进行规划。在规划的调整过程当中,邺城的规划经验对洛阳的规划提供了很大帮助。曹魏洛阳平面图13北魏洛阳复原想像图他们再次把原来汉代洛阳的两宫制度——就是它分成南北两组,中间有一个天桥或者有一个复道把它们连接在一起。东汉洛阳平面图14在重新规划洛阳的时候把工程集中了,把原来的南宫部分给取消。另外,在城里面布局就是按照“左祖右社”的格局,设了“社稷(坛)”,设了“祖庙”。在城市中设了一些集中的市场。这些成为后来封建时期城市的主要形态。洛阳在宫城规划中同样注意朝会区和衙署区之间的关系,形成了城市的核心部分。曹魏洛阳宫殿平面示意图东汉末年匈奴衰落,另一个强大的民族鲜卑崛起。到了公元398年的时候,鲜卑的部族占据了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把都城定到了平城,就是今天的大同。改国号叫“魏”,称帝。和后来的晋朝(东晋)没有关系了,分裂出来了。公元439年鲜卑的北魏统一了中国北半部,构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出现了“南北朝”。公元330年(东晋)在建造建康的新的宫殿的时候,位置选的很有意思,就是在玄武湖、石头城这样的一个环绕的区域当中,建造了新的建康城。15南朝建康平面图它的大道一直穿出城外,前面有一条河,在河上面建了一组浮桥,叫“朱雀航”。定了一条国门大道。进来以后是宫殿,宫殿的形式和格局。实际上还是很像汉魏时期洛阳的宫殿的情况,它在国门大道的两边、在御街的左右规划了官署;在南端临近秦淮河的地方分别建了太庙和太社,也就是社稷和太庙规划在两边。按照过去的传统,这些重要的祭祀应该在郊区,就是出了城,它的规划基本上是这样一种形式。建康城是在今天南京的中部,最早是孙权建立的,当时叫建邺。晋的时候把它的名字做了调整,西晋末年就改叫建康。在孙吴之后,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都在这儿定都,所以又把南京称作六朝古都。六朝所指大量的朝代是南朝的朝代。建康的规划的基本方式,实际上和邺城是接近的。也是宫殿在中间,前头有一些衙署,一条大轴线,周围是有居民区,有集中的市这样的格局。这种格局方式,在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个时期一直被当时的主要城市在规划过程中所遵守。493年北魏迁都洛阳,重新规划了洛阳,北魏当时已经非常强大了,不仅仅是它的国力很强,而且北魏的佛教在当时发展的很快。所以它在重新规划洛阳的时候,也有大量的寺庙在建设,这些对城市是有很大影响的。北魏规划洛阳的时候,派了它的大臣,如蒋少游、李道固出使南朝,参观了建康。他们作为北朝的使者,把看到的很多东西都记下来、画下来、带回来,带回到洛阳的城市规划里头,把这样一个东西吸收融合在新的洛阳的城市规划里面。在北魏很仔细、很用心的规划建设过程中,呈现出一种非常有意思的情况。它在规划结构上强调了以“营国”制度为依据,把宫城放在城市的中心,按照“择中”的传统,就是最重要的东西要放在中间。把宫城置于城的中部,把城16又放在郭的中部,所谓“城郭”,就是好几层的城墙,相互环绕,形成这样的格局。另外,它发展了强调中轴线为主,内城用主轴线去延伸,把祭祀一直推到了城南很远的郊区的地方去,这样实际上就用祭祀区和它的宫殿及它的主轴线拉起了城市的一个大结构。城市在东西两侧的结构。内城是政治活动的中心,外城变成了一个经济活动的中心。内城里面主要的就是宫殿、宗庙、社稷(坛),还有一个很大的寺庙,叫做永宁寺。在内城里有一些权贵的住宅,跟皇帝很近的这些人都住在内城里。外面主要是以“市”为中心,各种各样不同职业的人,根据他们的职业居住在市场周围。这样的布局方式就是居民根据职业分区。有很多文献记载,如有些里坊里是酿酒的,集中在这个里坊里,都是造酒的。里坊里从事其他行业的人都住在一起,变成这样的一种方式。里坊的规模按照材料大概是四边形,每边长300步左右,这样的尺度。在城的西北角规划了一个金镛城,上头建了城堡,这个格局方式和邺城是一样的,是按照邺城的传统来做的。在城郭内外有大量的寺庙。北魏洛阳平面图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