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加强反腐倡廉制度的执行力多年来,我国在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方面,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相关规定。据一些学者统计,我国目前仅省部级以上部门制定的与反腐败相关的制度性规范就有2000多件。但真正行之有效、真正能执行到位的却不多。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强调,“以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各项制度为重点,以制约和监督权力为核心,以提高制度执行力为抓手,加强整体规划,抓紧重点突破,逐步建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切实提高制度执行力、增强制度实效。”许多法规制度之所以没有发挥应有的效力,一个重要原因是执行不力。因此,制度建设既要重视制定制度,更要加强制度的执行力。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必须坚持“立”、“行”并重,尤其要强化制度落实的措施,切实加强制度的执行力,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第一、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党员干部的制度意识。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党员干部遵守制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一些党员干部制度意识淡薄,缺乏严格遵守和执行制度的自觉性,是影响制度执行效果的重要原因。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必须把制度的宣传教育摆上重要位置。要借鉴普法宣传教育的成功经验,把反腐倡廉制度宣传教育纳入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整体工作之中,统一安排部署,统筹组织落实。要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发挥各种新闻媒体的作用,重点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广泛开展反腐倡廉制度的宣传教育,增强他们的法治理念和制度意识,引导他们带头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养成严格按制度办事的习惯,真正用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要面向全社会搞好反腐倡廉制度的宣传教育,提高制度的透明度、影响力和知晓率。第二、要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领导干部带头遵守。领导干部一定要带头遵守制度,自觉用制度约束自己的言行。领导干部是公权力的执掌人,提高制度执行力,关键在领导干部。可以说,一个地方、一个部门、一个单位对反腐倡廉制度开口子、坏规矩,一般都是从领导干部开始的。有的干部明明非常清楚什么是硬性规定,却为了个人或局部利益而想方设法“灵活变通”。有的领导甚至对这种能够“灵活变通”的干部持肯定态度,认为这是具有协调能力、活动能力、办事能力的表现。在制度执行上,现在已到了领导干部认认真真、规规矩矩“从我做起”的时候了,这是领导干部应尽的责任,也是领导干部必须的担当。第三、要加强反腐倡廉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维护反腐倡廉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现实中,上级难以监督、同级不愿监督、下级不敢监督的现象比比皆是,是否执行了制度,制度执行得如何,这些都缺少监督,既缺少监督的机制,也缺少监督的心理习惯。而失去监督的权力,仅仅依靠权力者的自律,权力很难保证不被滥用,腐败也就很容易随之而来。所以在抓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同时,必须抓制度的贯彻落。要把对制度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检查结合起来,与开展巡视检查结合起来,与反腐倡廉各项工作检查结合起来,形成有效的制度监督检查机制。要充分发挥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政协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对制度贯彻执行情况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监督。要严肃查处不认真执行制度、不及时执行制度和拒不执行制度的行为,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切实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当前,网络已成为公众喜爱、中央认可的一个强有力的监督平台。它以其公开、透明、快捷、低成本的特性成为近年来的反腐倡廉的利器,推动着传统的反腐格局变得更加民主、开放、透明,使制度执行更加有力、监督更加有效。我们应合理利用网络这个强大的监督平台来使权利运行逐步公开透明,提高反腐倡廉制度的执行力,把网络打造成为提高制度执行力的有力推手。第四、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完善反腐倡廉制度评估、修正机制。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增强反腐倡廉制度的科学性和适用性。要密切关注腐败现象发生发展的新情况新动向,建立科学有效的制度评估和反馈机制,针对制度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革创新,不断完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切实增强制度的系统性、科学性和适用性。认真做好制度调研和制度清理工作,对适应形势发展变化和反腐倡廉建设要求并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制度,要继续严格执行;对不适应、不严密、不配套、不具体和不便执行的制度,要及时补充、修订和完善;对工作急需、条件成熟但还没有的制度,要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努力做到不留死角;对已经过时、甚至与党和国家新出台的有关规定相抵触的制度,要及时废止。制度建设是反腐倡廉工作中构建惩防体系的核心内容,而制度的执行则是制度建设的关键,因此,提高反腐倡廉制度的执行力,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成效的根本大计,也是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着眼点。切实加强反腐倡廉制度的执行力是现阶段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