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镇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工作方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中共清镇市委清镇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清镇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各乡(镇、街道)党委和人民政府,市级机关各部门,各人民团体:《清镇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附件:《清镇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二0一一年十二月七日2附件:清镇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省委、省政府把清镇市设立为全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县(市、区)之一,是从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全局和加快推进第二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度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省委、省政府赋予清镇市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是清镇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机遇。根据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同意清镇市列为省级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批复》(黔发改体改〔2010〕2885号)文件要求,结合清镇实际,特制定本方案如下:一、改革试点的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为主基调,以“东区城市化、西区工业化、全市生态化”为主战略,以“十路一区三园”为主战场,以诚信农民建设为抓手,以先行先试、改革创新为动力。把解决“三农”问题、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作为重中之重。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差距不断缩小的长效机制,着力探索具有西部特色、贵州特点、清镇独具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模式。着力推进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管理一体化。着力实施3生态环境保护,努力建立并不断完善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加快城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努力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探索新路子,试出好经验。(二)基本原则——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要以加快发展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以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城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让城乡居民更加公平、更加充分地享受改革发展成果。——敢于先行,善于先试。在先行先试中创新体制机制,争取上级最大的政策支持、资金扶持。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积极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凡法律政策没有明令禁止的都要大胆改革、大胆创新,并善于把握改革创新的力度和尺度,循序渐进,逐步推开,切实推动城乡经济发展,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要根据城区和10个乡(镇、街道)主体功能定位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充分考虑城乡差距,科学制定综合改革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正确处理城乡一体化与一样化的关系,正确处理区域协调发展与差异发展的关系,走出一条具有清镇特色的统筹城乡发展道路。——改革创新,破解二元。在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工作中要坚持改革创新,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探索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增强城乡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要把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4作为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来抓,坚持政府主导,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尤其是发挥广大农民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作用,形成上下联动、各方参与、共同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的强大合力。(三)总体目标通过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率先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实现产业发展城乡联动、基础设施城乡配套、公共服务城乡均衡、社会保障城乡覆盖、行政管理城乡一体,将我市建设成为带动作用强、统筹水平高、体制机制活的统筹城乡发展先行区,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积累经验。争取用3—5年的时间,基本建立统筹城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框架,率先在全省形成城乡体制基本接轨、城乡产业相互融合、城乡社会协调发展、城乡差距明显缩小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改革提供借鉴。力争到2016年,确保我市生产总值达到250亿元,年均增长17%。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5亿元、14亿元,年均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万元和1.2万元,年均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累计突破1500亿元,年均增长30%。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控制在6‰以内。单位GDP能耗比“十一五”期末下降20%以上。使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进入工业化中期,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格局进一步形成。城市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全面连接金阳、融入贵阳,城乡建设和管理水平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5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明显提升,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得到更好的保障,全社会民主观念、诚信意识、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基本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体社会成员文明素质明显提升,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和繁荣,使我市成为黔中文化强市。力争到2020年,统筹城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完善,“三个集中”达到较高水平,城乡差距显著缩小,“三农”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城镇化率达到65%,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1,城乡实现充分就业,城乡义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实现均衡化发展,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和谐交融的新型城乡形态基本形成。(四)总体思路围绕“两新目标、三化联动和三园并举”发展主题,统筹我市城乡综合配套改革。重点在东区开展百花生态新城和贵安生态新城建设,在西区开展工业园区建设,在农村实施新村建设。逐步推进实施东区城镇化,西区工业化,全市生态化建设。围绕工业园、物流园、职教园实施农村向城镇集中。科学规划引领城镇化建设,以城镇化建设为突破口,统筹城乡均衡发展,主要按照“中心集聚,轴线拓展”的方式,以“两带七星”展开城镇化建设。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中,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着眼于解决“三农”问题,坚定不移地推进城乡统筹,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全面提升城乡统筹6水平。统筹推进“三个集中”,推进工业集中集约集群发展。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引导农民向城镇转移和集中居住,推进土地适度集中和规模经营,促进三次产业互动,城乡经济相融,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生态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进一步形成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二、改革试点的主要任务按照先行先试、率先突破的要求,以“两转一保”(即转变生产方式、转变生活方式,推进社会保障一体化)为着力点,以城镇化、工业化建设为载体,以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户籍制度改革、扩权强镇等一系列专项改革,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工业布局集聚化、农村住宅小区化、农村服务社区化、农民生活市民化、社会保障一体化。着力推进以下十七项综合配套改革工作:(一)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管理体制改革毫不动摇地全力推进“工业强市”战略。抓好“五大基地”建设,努力打造全国最大的“铝城”,打造黔中重要能源基地,打造黔中重要建筑材料基地,打造全国最大的糖尿病药生产基地,打造全省最大的乳制品和肉食品加工基地。围绕工业园、物流园、职教园建设,着力推进热电项目建设,实现园区热电、供热、制冷联产联供。实施优势产业战略,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按照工业园区化、园区标准化、布局专业化、机制市场化的园区发展思路,规范、完善、整合、提升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特色较为鲜明、优势较为突出、布局较为合理的工业园区发展格局。要大胆创新,推动改革,努力探索切实有效的市场化建设和管理园区的体制及模式。特别是以站街为热电项目试点,7加快西区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区发展,重点抓好铝及铝加工、煤及煤化工、能源、建材产业;力争2012年把铝及铝加工、煤及煤化工园区建成省级工业开发区暨建成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承接区,到2015年建成西南乃至全国的“铝城”。对不适宜大规模发展工业的乡镇,要大胆探索鼓励到工业园区兴办工业和联办工业,积极探索利益共享的财税分成机制。(二)着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相关制度的改革一是实施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城乡一体的规划管理体系。突出城市发展功能定位,打破城乡分割的规划体制,形成一中心多组团的城乡一体空间布局。积极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市域总体规划“三规融合”的体制改革。强化规划之间的衔接、协调和融合,建立规范化、法制化的规划管理机制,形成规划之间层次分明、相互融合的规划体系,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指导性,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建设主体功能区重点开发区。积极争取将我市列入贵阳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点开发区,确定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开发方向,规范开发秩序,完善开发政策,形成城乡一体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和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二是逐步完善户籍及配套制度改革。从2012年起开展按实际居住地登记户口试点工作,并同步开展与户籍制度相关的配套制度改革,探索建立本地农民变居民后在计划生育、失业保障、最低生活保障、义务教育、医疗工伤保险、养老保险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的相关制度;淡化户籍观念,强化居住观念,逐步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划分,逐步实行一元化户口登记制度。改革完善户籍管理制度,引导人口随就业在各8个城镇合理、有序流动。以城区和卫星集镇为重点,放宽入户条件。积极推进农村行政村向城镇社区转变,推进镇村改居,加快农民市民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以“十路一区三园”建设为主战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力争到2015年,当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0亿元的卫星集镇达到3个以上。到2020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5%以上。(三)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模式改革根据城市功能分区和发展定位,按照城市建设理念和城市小区标准规划并集约利用土地,突出改造特色,提升城市品质;探索创新旧村改造方式,提高开发建设水平;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新方法,加快推进农村向新社区转型;加大空心村整治力度,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探索新农村建设中生产生活用房相分离的机制改革。按照有利于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和安全生产的要求,探索开展旧村改造中进行功能分区,实行生产生活用房相分离的改革,改善居住环境,为农民自主创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提供平台。探索村企共建,作为工业反哺农业的有效载体,引导村企双方开展经济合作,研究制定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优惠政策,探索建立村企合作良性发展的长效机制,带动农业发展和农民致富。每年打造3至5个高品质、高标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将红枫湖大冲村建设成为贵州休闲观光旅游第一村。(四)着力推进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继续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明晰农村土地产权,拓展城乡协调发展新途径。全面开展我市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明晰农村土地产权关系,推进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深化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改革。探索土地承包权与经营权9相分离的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土地规模经营的激励机制,加大政府资金补助力度,积极探索建立土地流出农户社会保障机制,力争到2015年全市土地流转率达到50%以上。盘活使用农村土地,充分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农村土地流转项目建设,通过“谁开发,谁受益”原则,在土地开发集中使用中让老百姓得实惠。着力打造红枫湖镇大冲村、卫城镇上寨村、青龙办凉水井村迁村并点、土地整理等集中集约用地,推进城镇化试点工作。着力推进农村土地收储、农村宅基地置换产业用地工作。鼓励采取转包、转让、出租、互换、股份合作等多种流转形式,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步伐,着力在麦格建立药材基地,卫城建立茶油基地,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条件。开展以宅基地置换城镇住房、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社会保障的试点,建立农民宅基地退出、土地流转补偿及社会保障机制;完善农民工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社会保障、住房租购等制度,引导和鼓励农民

1 / 2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