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1、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1、史志描述中国:《山海经》、《禹贡》欧洲:《地理学》(希腊-斯特拉波)2、商业地理研究《商业地理手册》,1889,奇泽姆:以商品种类为纲,介绍世界的生产与贸易,并以气候与地貌等因素解释这些生产分布的形成原因;之后,以国家为单位,详细描述生产地区分布,以及商业发展的前景。3、经济地理研究罗蒙诺夫《地理考察》首次提出学科名称;德国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一文,论述了经济地理学的性质特点。二、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一些西方学者根据其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演变,从环境决定论(1900至30年代早期)、区域差异研究(30年代至50年代中期)、区位分析、空间组织、空间系统演化(50年代中期以来分析地理学发展的特点。本书则从研究区域尺度变化、企业组织变化和思维方式变化入手。1、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1)20世纪上半叶区位论(1826年杜能的农业区位论、1909年韦伯的工业区位论、1933年克里斯塔勒商业中心地理论、1940年廖什地区位经济论。区位研究理论的一个共同点是——侧重于区域内的单体企业(农场、工厂、商业点)的微观研究。(2)二战后,50年代,艾萨德创立了区域科学,它跳出了单一企业的圈子,开始了对区域经济的整体研究,更加侧重于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发展。(3)50年代以后,法国佩鲁的增长极理论、默戴尔的循环计累论、赫希曼的极化-涓滴理论、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模式、弗兰克的依赖理论、布鲁克弗尔德的相互依赖理论研究的地理尺度从区域内转向区域之间,从一个区域转向多个区域。(4)80年代以来,经济地理的研究尺度逐渐扩大到全球范围。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加速向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发展。60年代初美国地理学家麦克尼提出了公司(企业)地理的概念。企业地理尤其关注企业内部不同组分空间结构的研究。3、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20世纪前期的区位论研究以规范性分析为思维方式,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60年代的实证主义分析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加结构的形成规律;60年代末的行为主义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60年代末以来结构主义地理学应运而生,以哈维为代表,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影响经济形成中的作用。文化转向: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科学对文化研究兴趣地增加,地理学家开始重视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现象的影响。如:区域经济增长研究中对文化传统、关系、体制等因素的关注。指导这些研究的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制度主义、经济社会学、女权理论等。它们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被人概括为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转向”。2、简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的内涵。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1)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的内容,从产业角度观察,包括第一次产业(或初级产业),如农、林、渔业和采掘业;第二次产业,如制造业、供水、汽、电等;第三次产业,如各种商业与贸易、旅游与娱乐、仓储与运输、旅馆与饮食等服务业;第四次产业,如金融、教育、科学研究、信息业、咨询业等。所有这些产业均属经济地理学研究范畴。(2)经济活动区位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场所)发生,以及为什么在这些区位(场所)发生。它既包括工厂、商店、农场、车站、码头、交通线路等的单独研究,也包括具有多种分部(如工厂、商店、运输公司等)的公司的区位的综合研究。(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各种经济活动是相互关联的。考虑这种关联,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内不同企业、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研究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经济增长变化、经济分工与合作、经济要素的区际流动等问题。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全球性的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如大经济格局变化)也成为经济地理学研究重点之一。(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这些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尤其是我国人口众多且资源有限,研究两者关系具更为重要的意义。该研究包括微观上的企业区位与环境关系,中观尺度上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宏观尺度上的经济全球化与环境条件利用,等等。3、试述经济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1)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经济学研究资源如何配置才能满足人类需要等问题。经济地理学试图寻求经济活动的区位和空间组织的一般规律。而这种空间分异规律形成的关键是经济规律的作用。因此,掌握经济学相关知识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反过来,考虑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对于经济学的资源有效配置也具有重要意义。(2)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哪里有什么,为什么,又该怎么办”的学科。其研究对象与经济地理学十分接近。经济地理学在发展中借用了不少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成果。(3)经济地理学与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经济关系(生产关系)发展规律的科学。按照政治经济学观点,生产关系(国家制度等)和生产力(经济活动)互相影响。经济地理学家在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时,应该考虑国家制度等生产关系的影响。(4)经济地理学与自然科学自然地理条件和自然资源对于经济活动区位和空间组织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要学好经济地理学,应该具有相关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了解自然地理各要素相互关联的理论。经济地理学对于自然地理学和自然资源学的发展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5)经济地理学与技术科学的关系技术条件是经济活动区位和空间组织的重要决定因素。技术水平的提高,常引起经济区位的变化。因此,经济地理学家必须掌握这些相关技术领域知识,才能提高研究水平。4、试述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除了教材上讲解之外,还有哪些?为什么?)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1)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地理学始终以人类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作为基础理论研究,经济地理学可以从多角度对建立人地关系理论做出贡献。(2)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全球与地方关系十分复杂,且对区域和企业发展影响很大。经济地理学需要从二者的均衡点及影响因素量化分析方面,探讨建立有关理论体系。(3)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我国开发历史悠久,各地发展的地理背景、发展条件、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什么样的发展格局效率最高?增长极的演进规律?如何形成增长极体系?增长极与区域的组合关系?(4)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区域经济发展决策的重要理论依据。在这方面尚存在许多争议,对这些观点以及公平与效率关系做进一步分析,对经济地理学为政府决策服务具有重要意义。(5)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经济地理学研究这种关系,试图找出两者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并服务于实践。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1、概念题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由于区位理论限定于研究人类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诸类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称为区位主体。例如人类活动包括政治活动、文化活动、经济活动等,其内容或实体都是区位主体。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区位条件:是指人类进行活动的场所所具有的各种属性或资质。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韦伯将其定义为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即特定产品在那里比别的场所用较少的费用生产的可能性。交通网:连接不同地点的交通线即为交通网,由点和线组成。点即通常的汽车站、火车站、道路的交叉点、港口、机场等交通点,线则是连接点与点点的铁路、公路、水路以及空路(航路)等交通路线。交通网的密度:是指某一区域内单位面积的运输路线的总长度,当然也要考虑运输线路的类型以及总通过能力的差异。交通网的结构:是衡量交通便捷度的指标,要综合考虑连接度和通达度指标。通达性:是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可用通达指数和分散指数计算。通达指数: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他所有定点的最短路径。分散指数: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的指标。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通常用贝塔指数来计算和比较。贝塔指数为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2、简述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古典区位论与现代区位的主要区别在于立论依据以及考虑问题的范围和内容的不同。在区位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利润(或成本),而现代区位理论还要额外考虑到非金钱收益和“满足”的需要;在具体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目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人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风险、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多种具体目标;另外,古典区位理论的区位选择基准是成本最小,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要考虑前述具体目标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3、简述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的区别。区位条件是指人类进行活动的场所所具有的各种属性或资质。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相对于区位条件是由于场所不同而生产条件不同,区位因子则是对于生产者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区位因子不仅包含有用货币可度量的价值标准,也包含有不能用货币所测算的非经济因子。4、试述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任何经济活动都需要以一定的空间作为依托。土地作为生产要素之一,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特征及其所处经济区位对经济活动发生影响的。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一种是作为劳动对象,像农业生产活动,在这种土地利用形态中,土地的自然特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经济地理位置也会对农业土地利用产生影响。另一种是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像工业、交通、以及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等。在这种土地利用形态中,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5、试述原材料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原材料对于经济活动来讲极其重要,它是经济活动尤其是生产活动所加工的对象。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原材料的可运性、运费大小、可替代性、自身价值及其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现代大规模工业生产,往往是利用多种原材料。原料配合比例及其自身价格的差异,使得不同区位获得它的成本不同。便于原料集散的区位(如港口等),对原材料型企业而言,显示出一定的优越性。随着交通便捷性的提高和运输成本的降低,远距离获取原材料的可能性得以提高。现代经济活动中,原材料组织的空间范围已经扩展到全球视野。不仅在全球范围内按照接近原材料地的区位来被动布局经济活动,而且开始出现以重新组织原材料地的方式来实现现代生产的即时性、可靠性与灵活性。6、试述能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能源是经济活动的基础,稳定的能源供给是一区位产业发展的必备条件。大量消耗能源的产业活动,在区位选择中必然需要接近廉价的能源供应地。因此当地的能源供给保证程度是许多企业选择区位的标准之一。由于能源在各地的分布以及蕴藏条件差异很大,其生产成本的差异非常明显。这不仅带来了能源供应价格的地域差异,还进一步造成了大耗能经济活动的区域差异。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逐步增强,利用能源的种类、数量以及形态开始影响到企业形象以及公众对相关经济活动的接纳程度。大量消耗能源的企业在许多地方不受欢迎,使得该类企业区位选择的空间余地越来越小。因而,在技术与管理角度加强节能工作,促使所使用能源类型向高级和可再生能源转化,开始成为当今能源企业关注的核心问题。7、试述资本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经济学中的资本,分为固定资本和金融资本。固定资本不易移动,存在地理惯性。这种地理惯性的存在,加上固定资本的费用尤其是工业用地费用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使得固定资本成为大型装置型工业企业选择区位的重要考虑因素。金融资本是生产要素中流动性最大的要素。资金尤其是融资条件,对企业经济活动尤其是小型企业的创立与发展至关重要。因此,优先融资等优惠政策,会对企业区位选择产生较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