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管理智慧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国学与管理智慧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袁济喜教授袁济喜,1956年出生,上海人。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学术委员,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西南大学特聘教授。北京市政协委员。代表性学术著作为:《六朝美学》、《传统美育与当代人格》、《古代文论的人文追寻》,主撰的《六朝清音》,获第五届国家图书奖。国学的一般含义即:“一国之固有之学术”。中国传统的学术主要凝聚在经史子集四部之中。因此,我们也可以说,国学的主干是经史子集,其他的枝脉是由此而生发出来的。经史子集是中国古代学术的四个部类。其中“经”是指儒家四书五经一类;“史”是指历史典籍;“子”是指春秋战国以来诸子之学;“集”是指古代诗文词赋的著作,分为总集、选集、别集。中国古代图书分为四部,即“经史子集”,四部的名称和顺序是在《隋书·经籍志》中最后确定下来的。后来清代乾隆皇帝时编修《四库全书》,就是按经史子集四部来整理和编修的。《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亲自组织的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1772年开始,经十年编成。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据文津阁藏本,该书共收录古籍3503种、79337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四库”之名,源于初唐,初唐官方藏书分为经史子集四个书库,号称“四部库书”,或“四库之书”。经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图书分类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一、“国学”的来龙去脉二、国学与管理智慧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代表南北文化传统。炎帝神农氏率领其部落教种五谷,遍尝百草、发明医药,日中为市,首倡交易,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创始者。据古书记载,炎帝为民采药治病,来到南方,因误尝“断肠草”,“崩葬长沙茶乡之尾”,即今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的鹿原陂。黄帝则率领其部落养蚕治丝、始作衣裳,伐木构材、筑造宫室,创造文字、制定历法,并发明指南车,将中华原始文明推向了新的历史阶段。清华大学张岂之论中华文化发源炎黄文化分别代表了南北地域的原始农业。原始农业分布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具体说,黄河流域的粟作农业成为春秋战国时期齐鲁文化(即儒家文化)的物质基础。长江流域的稻作农业成为楚文化(即道家文化)的物质基础。儒家的文化厚重、扎实,提高了人的道德价值。道家的原创性文化飘逸、清俊,提高了人的审美价值。两河(黄河、长江)是中国的两条母亲河,由她们哺育出的两大体系的原创性文化构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经典的地位与作用,正如刘勰《文心雕龙》中的《宗经篇》所说: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故象天地,效鬼神,参物序,制人纪,洞性灵之奥区,极文章之骨髓者也。古代的经典是天地人三者的凝聚,也是中华文化精神的载体,是人性的奥区。经典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它的普适性。《艺文类聚》对于经典的解释是“经也者,径也,言五路无所不通”,也就是说,经典承载着普适性道理。另一个是它的阐释性。历代通过对于经典的阐释而有所创新,形成为“经学”。孔子教育学生时曾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孟子说:“士,志于道”。《礼记·中庸》中提出学习的境界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明代东林党人顾宪宗提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张载)梁启超于1920年写《清代学术概论》,其中论及国学价值国学是中华文化最深厚的根基。更是中华文明的承载者,推动者,新的世纪,国学的价值正走向回归,我国文化史确有研究价值,即一代而已见其概……可以学先辈之人格,可以知学问之价值,在善疑、在求真、在创获。国学形成与发展的大致阶段第一阶段。自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9年“五四”之前。第二阶段。自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这是国学研究最为兴盛的时期。第三阶段。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目前。这是指建国后国学命运的沉浮。1906年,章太炎在日本主编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刊登《国学振兴社广告》,谓国学讲授内容为:“一、诸子学;二、文史学;三、制度学;四、内典学;五、宋明理学;六、中国历史。”(按“内典”即佛典)以上内容实际上包括了传统的经、史、子、集的各个学科。章氏于1906年于东京创立国学振兴社,仿效日本一些学者用一国固有之学问来弘扬民族精神的做法。当时的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在清华大学国学门开学典礼的致辞时感叹:现在中国所谓新教育,大都抄袭欧美各国,欲谋自动,必须本中国文化精神,悉心研究。所以本校同时组织研究院,研究高深之经史哲学。其研究之法,可以利用科学方法,并参加中国考据之法,希望研究院中寻出中国之魂。他提出国学研究是要“寻出中国之魂”,即中国文化的精神,也是当时许多国学研究实体与人物的共同想法。1922年北大文科研究所设立国学门,由章氏弟子、著名训诂学家沈兼士任主任。并出版《国学季刊》,由编辑部主任胡适写了《国学季刊发刊宣言》,对推动国学研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1925年夏天,清华国学研究院成立,聘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为导师,被称为“四大导师”。又聘李济(字济之)任讲师。第一位导师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是享有国际盛誉的著名学者。王国维的学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以经史、小学成就最高。著作有62种,出版44种,尚有18种未出版。代表著作是论文集《观堂集林》。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与《历史人物》两书中评论说:“那好像一座崔巍的楼阁,在几千年来的旧学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第二位导师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是中国近代以来最博学的学者之一。他的著作集《饮冰室合集》,收有论文集45种,专著104种。要学习和研究国学,梁启超的著作起码以下几本书是应该读的,即《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古书真伪及其年代》。第三位导师陈寅恪,是学贯中西的享有国际盛誉的国学大师。陈寅恪1949年以前,在清华大学同时兼任历史系与中文系两系的教授。1949年以后到广州中山大学,也是任历史、中文两系的教授。他被称为“教授的教授”,意思是他的水平是给教授当教授的。陈寅恪的主要学术著作是《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柳如是别传》、《寒柳堂集》、《金明馆丛稿初编》与《二编》,都已出版。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国学的意义思考一、国学中蕴涵着中国古代优秀的思想理念,儒家思想强调“礼之用,和为贵”,“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这些思想对于建立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有着密切关系,成为我们建立和谐社会的历史文化依据。二、国学倡导的人生价值观和人格境界论,可以为我们重建社会主义八荣八耻与诚信价值体系,构铸人生理想,提供学术深层的滋养。三、国学中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文化精神,可以帮助人们热爱与认识祖国历史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培育民族精神。国学的意义思考四、国学所体现出来的开放精神,会通中西的包容精神,可以为中华文化的融入世界,互相交流,提供学术典范。五、振兴国学,将使中华文明崛起于东方之林,加强与世界文明的交流,有助于打破西方话语的垄断,使世界文明趋于多元化。六、振兴国学教育,可以使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打破西方学科体制的一统天下,使国学教育与西学教育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使国学资源转化为人才培养的成果。这是实现文化多元化,建立和谐世界的重要标志。章太炎在《民报》1907年第十五期上有一篇《中华民国解》中华之名词,不仅非一地域之国名,亦且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族名。故《春秋》之义,无论同姓之鲁卫,异姓之齐宋,非种之楚越,中国可以退为夷狄,夷狄可以进为中国,专以礼教为标准,而无有亲疏之别。其后经数千年,混杂数千百人种,而称中华如故。以此言之,华之所以为华,以文化言之可决之也。梁启超在1920年写的《清代学术概论》中说:国学是中华文化最深厚的根基。更是中华文明的承载者,推动者,新的世纪,国学的价值正走向回归,我国文化史确有研究价值,即一代而已见其概……可以学先辈之人格,可以知学问之价值,在善疑、在求真、在创获。章太炎在辛亥革命前提出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闻处竞争之世,徒恃国学固不足以立国矣。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能自立者也。吾闻有国亡而国学不亡者矣,而吾未闻国学先亡而国仍立者也。1938年,毛泽东在中共六中全会上所作的的《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报告中指出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予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首先,一些人对于振兴国学往往视为对于传统的简单回归,一谈国学便是复辟封建思想,这是极大的误区。如果我们稍微了解国学的历史阶段便可知道。国学正是在吸收西方近代以来启蒙思潮下对于传统学术进行清理与研究的。其次,一些人认为传统与现代不相容,既然提倡现代化,就不能再要传统。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与和谐理念及其辨证法思想是不相符的。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来看,现代文明正是从传统中吸取营养,获得长足发展的。欧洲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奠定了西方近代文化的基本观念和结构。而就是这次“启蒙运动”,却曾经深受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儒家孔子思想的影响和启发。在当时许多欧洲启蒙思想家那里,中国一度成为他们心目中的理想国,儒家伦理被解释为最富民主、平等精神的学说,孔子也被推尊为时代的守护尊者,赞美、景仰之情,溢于言表。然而,西方近代文化的发展并没有因此而同化于东方或中国文化,而是在积极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等营养以后,发展出了与古希腊、罗马和希伯来传统文化接轨的近代西方文化来。《周易》中说:“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无穷谓之通”,文明的发展与演变既有变易的一面,更有相通的一面,片面强调其中的一面都有悖于和谐中庸的精神,当代人类文化的发展既不能复古,更不能割裂传统,而是应当“望今制奇,参古变法”。(《文心雕龙•通变》语)二、国学与管理智慧我今天在这里强调的是,国学与管理并不是直接的策略与战术,而是一种人生哲学与智慧,孔子说过:“君子不器”,《周易》上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北宋大文豪苏轼既强调技的作用,更关注道的统率作用:“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喻》)《论语》与算盘有“日本近代实业界之父”之称的涩泽荣一先生,以自己数十年亲身经历和直接体验,在《“论语”与算盘》一书中解析过“论语”与“算盘”的关系。1840年出生的涩泽荣一自幼便修汉学与习剑,但明治维新改变了他的命运。1867年,他作为日本使节团成员出席了在法国巴黎举办的万国博览会,后又在欧洲游历将近二年。当时欧洲的产业发展和经济制度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为他以后的活动奠定了基础。回国后,他受明治新政府之聘在大藏省任职,曾升任大藏大臣。但不久便辞职“下海”,投身实业,业务遍及金融、铁道、海运、矿山、纺织、钢铁、造船、机电、保险、建筑等众多领域,堪称日本近代的“实业之父”。可见《论语》现代管理主要在于义利等道德思想的影响上面,现代管理主要在于处理好义与利之关系。《论语》代表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也是儒家文化的根基;“算盘”意指商人的经营管理,追求赚钱之术、获取财富之道。涩泽荣一先生用一生作为实践,从道德修养与物质财富的关系出发,解读人心社会与商业经营的和谐之道,颠覆了鄙视金钱利益的传统观念,创造性地提出“义

1 / 6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