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四部分 第十二单元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3讲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3讲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考点内容命题星级趋势研判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区域农业发展的条件、农业布局、商品粮基地建设、农业可持续发展方向☆☆☆☆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2015年浙江卷)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发,三江平原草甸、沼泽大多已利用。下图为三江平原部分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1.根据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可推断出()。A.甲地海拔较高B.丙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乙地C.丁地地势低平D.丁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甲地2.目前,有利于该地区农业大规模经营的主要措施是()。①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②增加耕地面积③增加农业资金投入④改变耕作制度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甲地由林地变成湿地,可能是由于海拔较低,耕地开发条件较好;丙地附近耕地开发较乙地早,说明开发条件好于乙地;丁地位于河流发源地,地势较高,以林地为主,耕地开发条件差。第2题,促进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可以减轻农村人口对土地的压力,有利于农业的大规模经营;增加耕地面积不利于环境保护;增加农业资金投入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有利于农业的大规模经营;耕作制度主要受气候条件的制约,且改变耕作制度与农业的大规模经营无关。【答案】1.B2.B3.(2013年重庆卷)广东省地下水资源丰富。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题。分析乙地大量发展种植业可能对地下水资源的负面影响,并就不同负面影响分别提出一条防治措施。【解析】注意本题要求分析大量发展种植业对地下水资源的负面影响,其防治措施要有针对性。【答案】负面影响:削弱了土层的涵养水源能力,对地下水水源补给能力降低。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对地下水造成污染。措施:防止水土流失(或增加森林覆盖率);减少农药化肥使用(或使用高效低毒农药,使用有机肥、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第1~2题该题组考查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利于东北地区土地大规模经营的措施。与我国其他商品粮基地相比,东北商品粮基地具有规模大、专业化的生产特点。第3题该题考查区域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应对措施。教材在论述区域农业发展方向时,列举了可能出现的问题,如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自然灾害频繁等,在此基础上为农业发展规划方向。一、东北地区概况位置与范围位于中国的东北部,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及①东部续表地表特征②、沃野千里。西、北、东三面分别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脉;中部为东北平原商品农业生产基地东北平原地势平坦,耕地面积广大,③分布广泛,为发展区域农业,实行农业机械化提供了条件二、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及农业发展1.自然资源条件(1)土地资源辽阔富饶:人均耕地面积大;土壤肥沃,黑土、黑钙土分布广泛;全国宜农荒地④的地区。(2)气候条件适宜,适于多种作物种植。(3)林地面积大,森林资源蕴藏量大。(4)草场资源和渔业资源兼备。2.社会经济条件(1)工业:基础雄厚,部门齐全;雄厚的⑤工业为东北地区建成具有全国意义的粮、豆、甜菜生产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农业布局的变化a.农田向东、西两侧推进,西部草原面积⑥。b.⑦分布更加广泛,水稻生产面积增大。c.城市周围规模不同的副食品基地大量涌现。三、东北地区农业开发中的问题1.农业生产比较粗放,⑧破坏严重。2.林地和草地的比重⑨,资源利用失调。3.开垦⑩,破坏了湿地环境。4.水土流失严重,肥力下降。5.农产品质量和品种不适应市场要求,农业不尽合理。四、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调整农村产业结构(1)稳步发展粮食生产,向发展;调整农作物比重,合理利用土地;按照市场需求,发展经济作物。(2)全面发展,大力发展畜牧业及加工业,提高农业效益。(3)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第二、第三产业。2.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1)加强以为主的龙头企业建设。(2)抓好养畜基地建设,促进基地与龙头企业共同发展。(3)健全和完善农业的体系。3.加强农业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1)加强治涝和灌溉工程建设,提高防洪和抵御旱灾的能力。(2)加快改造,增施农家肥,加快水土流失耕地的治理。(3)加强农畜产品加工和市场建设,延长。4.加快的应用和推广。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加强耕地的建设和保持。(2)搞好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3)合理解决东北地区西部的农牧争地矛盾。【答案】①内蒙古自治区②山环水绕③黑土④最多⑤农业机械⑥缩小⑦玉米⑧耕地⑨下降⑩沼泽地黑土内部结构高产、优质、高效、绿色农、林、牧、副、渔业农副产品农畜产品加工社会化服务基础设施中低产田产业链农业技术农牧交错带一、东北农业发展的条件分析1.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区位因素地理条件特征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温暖,年降水量300~1000mm,集中在夏季,雨热同期地形条件高原、平原、山地三类地形单元相对完整土壤条件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土壤有机质含量高2.东北三大农业生产区的分布及主要农产品农业生产区域主要分布区主要产品及其分布区自然条件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耕作农业区平原地区,主要包括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玉米——松辽平原最为集中;水稻——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现已扩展到50°N以北的黑龙江沿岸;小麦——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北部最为集中地广人稀、耕地面积广;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雨热同期热量不足改良品种和技术林业和特产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区兴安落叶松、樟子松、蒙古栎、白桦——大兴安岭;红松——小兴安岭、长白山区;鹿茸、人参——长白山区;柞蚕茧——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苹果梨——延边;苹果——辽南地区宜林面积大;森林资源丰富采育失调、以皆伐为主营林畜牧业区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三河马、三河牛——呼伦贝尔市的三河地区;东北红牛——松嫩平原西部宜牧面积广;降水较多,草类茂盛;牲畜优质过度放牧退耕还林、还草读我国某地区农业资源利用评价表(单位:%),回答(1)~(2)题。评价类别农作物a农作物b农作物c满满足程度热量满足率222216水分满足率798484土壤养分满足率848484社会经济因素满足率762942资资源利用率光合潜力利用率11.34.44.5光温潜力利用率51.020.229.0气候潜力利用率64.224.134.7气候—土壤潜力利用率76.428.741.4(1)该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性条件与最主要的优势条件是()。①光照②气温③降水④土壤⑤社会经济因素A.①③B.②③C.③④D.④⑤(2)该地区最适合种植的是()。A.农作物aB.农作物bC.农作物cD.农作物b和c【解析】本题组通过我国某地区农业资源利用评价表,从资源评价的角度考查了我国某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限制条件,以及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理念。第(1)题,热量满足率最多只有22%,远低于水分、土壤养分和社会经济因素的满足率,这是当地气温低、热量不足造成的。三种农作物土壤养分满足率都达到了84%,说明土壤养分含量高。第(2)题,在资源利用率的各个项目中,农作物a的利用率都远高于农作物b和c,说明当地最适合种植农作物a。【答案】(1)C(2)A二、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1.我国商品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我国商品农业的发展历史较晚,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较多且日益突出,问题的出现往往与人口增长过快、农业压力增大导致农业发展方向和实施出现偏差有关。具体表现如下图所示:2.商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针对商品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今后商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调整农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根据各地的实际条件合理安排农、林、牧、副、渔业的比重,各业要全面发展;重视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2)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推进农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建设,延长产业链,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加快农村经济发展。(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良不利于农业耕种的土地,治理易受旱涝威胁的土地,改善水源灌溉条件,创造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4)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依靠科技,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一系列措施,治理土地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碱化及林木的乱砍滥伐等,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优良的生态环境。3.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1)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途径和策略基础: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常见问题:利用不足、效率不高;利用过度、生态破坏。采取的措施:利用现代工业、科技改变经营管理方式,集约化生产;停止过度利用,恢复、保护生态环境。(2)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途径和策略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利用资源,规避风险;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调整、改良作物品种,“优质、高产、高效”。(3)农业社会可持续发展途径和策略增加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读某地水稻循环经济加工产业模式图,回答(1)~(2)题。(1)下列有关该地水稻种植业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商品率高B.劳动力投入少C.科技比例大D.机械化程度高(2)在水稻循环经济加工产业模式中,下列说法合理的是()。A.订单农业”会抑制粮食生产的积极性B.循环经济实现了环境污染物的零排放C.品牌优质大米主要靠精深加工环节实现D.精深加工有利于促进当地工业化的发展【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发展的是“订单农业”,水稻生产商品率高,水稻种植业是一种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第(2)题,精深加工有利于促进当地工业化发展。【答案】(1)A(2)D1.(2014年新课标全国Ⅱ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于1957年开始垦荒。目前面积1.24万平方千米,人口20多万,这里空气清新,水资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土壤肥沃。近年来,建三江重点种植水稻,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建三江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下图示意建三江的位置和范围。(1)分析三江平原环境质量优良的原因。(2)简述建三江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量较少的原因。【解析】注意题干中建三江的水资源、土壤、精准施肥及图示中建三江的纬度位置。第(1)题,自然环境质量的优劣主要受人类活动影响,一看生态破坏程度,二看环境污染状况。三江平原由于地理位置偏北,气候寒冷,沼泽广布,开垦历史较晚,因而受人类的影响较小,从而保持了优良的环境质量。第(2)题,注意材料中的相关信息,如“土壤肥沃”“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答案】(1)开垦历史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弱;地广人稀,工矿业、城镇、交通车辆等较少,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废气、废水、废渣等)较少,环境污染轻微。(2)土壤肥沃(肥力高);精准施肥,控制施肥量。2.(2015年海南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广东省自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迅速,并吸引大量省外人口。下图示意广东省1994~2009年粮食产量和粮食产需差量(粮食需求量减去粮食产量)的变化。概述广东省1994~2009年粮食产量和粮食产需差量变化的基本特征,并简述原因。【解析】从图中不难看出,广东省粮食产量呈下降趋势,而粮食产需差量呈增大趋势。该省粮食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工业化、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导致耕地减少;同时种植业结构调整也使粮食种植面积缩减,进而粮食产量下降。结合题干中信息可知,大量人口迁入必使得粮食消费量持续增加,使粮食产需差量进一步增大。【答案】基本特征:粮食产量呈下降趋势,粮食产需差量呈增大趋势。原因:(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工厂、城镇、道路等大量占用耕地,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致使粮食种植面积缩减,粮食产量下降;人口持续增加,粮食消费量持续增加,致使粮食产需差量增大。第1题该题考查三江平原环境及农业生产土壤肥力的保持问题。教材对区域地理环境有所论

1 / 5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