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发展性评价理论与实验研究课题实验实施方案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对现行教育提出严峻的挑战。以百分制为基础的传统评价的缺陷越来越明显,突出反映在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注重学习成绩,忽视学生全面发展和个体差异;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评价方法单一;评价目标仅限于认知领域,评价手段以书面测试为主;尚没有形成健全的教师、学校评价体系等,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原国家教委(1994)24号文件《关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意见》中指出,必须改革考试和评价方法,在小学阶段推广“等级加评语”成绩报告模式。1997年,原国家教委在《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提倡小学阶段取消百分制,实行等级制,用正面鼓励的评语激励学生进步。”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重申:“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小学成绩评定应实行等级制。”2002年4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的《新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为此,我校提出了“小学生发展性评价的研究与实验”这一课题,它将有助于师生对人才观、教育观、质量观的转变,是不断深化新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本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建立有利于促进小学生学习全面发展的评价方式。即:(1)评价主体互动化。即如何使评价对象最大程度地接受评价结果而不是评价结果本身的正确性;改变单一的评价主体的现状,加强自评、互评。(2)评价内容多元化。注重学生素质考察,不仅关注学习成绩,而且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小学生兴趣与积极的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对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帮助学生拥有自信,(3)评价过程动态化。不仅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发展过程,有机地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给予多次评价机会,促进评价对象的学习的转变与发展。二、本课题的内涵界定与理论基础美国斯塔弗尔比姆强调:“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prove),而是为了改进(improve)。”在1969年他提出:“评价是为决策提供有用信息的过程。”根据新课程理念提出学生发展性评价,其内涵界定为:(1)评价的目的在于激励发展。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激发学生内在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让自己在快乐中长进。(2)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学生发展的多样化要求;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3)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合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方法;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4)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2、课题研究的依据(1)理论依据①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可造就人才。学生的问题不再是聪明与否的问题,而是在哪些方面聪明和怎样聪明的问题。发展性评价将使每一个儿童的智能发挥到更高水平。②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指出:人类从低级的饮食、安全需要到高级的自尊、自我实现的需要呈现出阶梯状的七个层次。当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要就会随之而来。成就、自尊、自我实现等高级的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就会妨碍心理健康,不利学生的成长,分项检测、等级划分等发展性评价恰恰可以满足这些高级需要,提供更多让学生展示自我舞台机会。③郎格朗终身教育理论在1970年《终生教育导论》中指出:“教育和训练过程并不随学校学习的结束而结束,而应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而发展性评价不是终结性评价,而是不断认识和改进自身学习方式和态度的有效手段。④迁移原理:思维心理学告诉我们: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会产生某种影响,学生先前学习的积极心态是可以迁移到其它方面的。分项检测,可以放大学生的优势,进而在优势项目的带动下,实现优势迁移,促进学生多方面均衡发展。(2)完成课题研究的条件依据①是较好地把握国内外研究的动态,课题组成员已经收集和研究相关的评价改革的资料,借鉴相关理论和方法,并结合本校实际,使其本土化,同时找到新的课堂教学和评价的生长点。②是课题研究的清晰度较高,本课题研究的指导理论;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及期望成果形式等都比较具体明确。③是课题负责人和研究人员具备相应的条件,学校骨干教师直接参与研究与实践。三、课题实验研究假设1、发展性评价是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关注学生的发展,强调评价的民主化和人性化的发展,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学生的发展的建构作用。学生发展性评价的建构有助于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2、实施发展性评价,需要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联系并形成合力。发展性评价体系的构建能优化学校的育人环境。3、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强调学生也是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者的主动发展。同时,可以优化课堂教学的改革,加强学校评价制度的管理,培植新型具有独立个性的人才成长“土壤”,使教育真正成为“一种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建构人的生活方式,促进人的价值生命实现的活动”。四、课题实验原则根据小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验的内在含义,本课题在指导思想和实验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主体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以激励为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使发展性评价成为学生自身发展的一种期待和渴望,从而自愿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用他们自身的力量求得他们自主地发展。2、导向性原则。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倡导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分项检测等质性的评价方法,强调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3、整合性原则。注重学校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综合,课内外知识学习一体化,对学生在校内外参与社会实践能力进行人格、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等全方位的塑造。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1、构建开放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有时间、有精力去自主选择,主动参与,学习自己所需的知识,展示的是个性优势;把质疑的空间和时间还给学生,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学科特点及自身建构特点,自主选择座位方式和合作交流小组,鼓励学生对已有结论进行挑战,引导他们鉴别最佳思维方式,学会自主求知的方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上的提高。2、完善分项检测制度,建立等级评价、星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建构发展性的评价体系。逐步设计各科分项检测的活动方案,它将从检测内容(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检测方式(倡导给予多次机会,允许申请重测,综合应用多种方法,打破唯笔测试的传统做法)、检测形式(分项测试,语文分听写、日记、查字典、阅读、口头作文、复述等;数学分口算、笔算、画图、口述应用题、实地测量等)在分项检测的基础上,将每项成绩分为四个等级:优秀、良好、合格、再努力。六、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成果形式本课题采用理论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以下方式:1、文献研究法2、调查研究法3、实验研究法4、成果形式:发展性评价的研究综合报告;发展性评价研究实验系列报告;发展性评价的课堂教学实例和个案等。七、课题研究的措施1、点面结合。根据教师申请,同时考虑研究者水平及制定子课题方案等情况从中筛选少数班级和部分学科教师作点上的较为规范的研究,取得经验,全面推广。2、加强队伍培训。学校教科室要组织举办研究型教师培训班,并以该课题的研究作为主要培训方式。3、与日常工作相协调。承担课题研究的教师一方面在以研究方案中各阶段的具体指导思想,研究内容和方法,要求来规范平时的工作,并反映在实际工作计划中;另一方面,在安排研究任务,规划研究中的具体办法和需要达到的研究目的等方面,又要充分考虑日常工作的进度,内容和要求,使这部分日常工作能处于发展性评价的理论、假设和操作方法的作用下,成为搜集研究成果的具体研究活动。4、研究的观点及其对策。可预见的难点,一是发展性评价体系的理论和方法掌握不够,占有资料不够;二受陈旧观念和习惯方式的影响,操作难以到位;三是制定和实施新的评价标准困难。对策,一是注重资料的收集与研究;二是进行专家咨询,积极争取区级以上专家的支持;三是加强课题管理,要求参与研究者明确研究任务,努力向规范靠拢,矫正非规范行为;四是组织制定和逐步完善相应的评价标准和激励机制。八、本课题的实施步骤(一)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年1月—年4月)1、选定课题,制订方案,申请立项。2、撰写本课题的开题报告,成立课题实验小组,培训实验教师,明确研究方向和任务。3、初步拟定课题实验小组,拟定小组实验方案。(二)第二阶段——课题研究阶段(年5月—年5月)1、总结第一阶段成果,撰写报告,组织实施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进行交流研讨。2、深化对课题的研究,完善修订课例,探求优秀课案,小组阐述自己论点,形成实验报告。主要成果形式:分析个案,教学评估,统一测试(对比)。(三)第三阶段——实验总结阶段(年6月—年12月)1、进一步深化教学教研方法的研究。在实践中,部分项目过程需要不断完善、调整,根据需要进行整理、总结、形成结论等。2、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主要成果形式:专家验证、撰写报告、开展学术讨论、主办“展示会”等。九、课题的研究组织保证课题实验组成员:组长:总体规划;组员:资料收集整理及发展性评价体系的构建;负责语文学科检测实践与研究;负责综合学科检测实践与研究;负责数学学科检测实践与研究;.1.12主要参考文献:1、《有效的学生评价》[美]EllenWeber著2003年1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叶澜主编2001年6月教育科学出版社3、《走进新课程》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2002年4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4、《生活与教育》郭元祥著2002年3月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5、《中小学课程改革文集》湖北教科所编2003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