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艺术歌曲《桥》的音乐风格与演唱艺术处理作者:颜佳玥来源:《科技视界》2014年第10期【摘要】艺术歌曲《桥》是中国当代音乐作品中的杰出代表,也是作曲家陆在易先生歌曲创作领域中的经典之作。文章围绕歌曲的音乐风格和演唱处理两个方面展开分析,总结出歌曲创作的几个突出特点,同时探析如何在声乐演唱的过程中准确把握音乐风格、诠释作品内涵。【关键词】艺术歌曲;桥;音乐风格;演唱艺术处理1歌曲的创作背景音乐作品《桥》创作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是作曲家陆在易所写的一首艺术歌曲。作曲家以描绘性的语言和明朗的心境,在歌中渲染出一幅江南水乡的情景画面,音乐细腻,感情真挚,表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渴望,并且以标题音乐“桥”这个“小我”的表达方式作为出发点,寄托了对祖国山河和人民群众深沉的“大爱”之情。陆在易是当代中国乐坛最著名的作曲家之一,多年来在音乐创作领域辛勤耕耘,作品丰硕,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桥》这首艺术歌曲虽然篇幅不长,但却集中体现了作曲家别具一格的创作理念和音乐风格,因此,它是一首极具代表性的经典之作,曾在2001年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比赛中,获得声乐作品奖的最高荣誉。2艺术歌曲《桥》的音乐风格2.1“雅俗共赏”的高度体现艺术歌曲起源于19世纪的德国,是一种具有特定含义的声乐体裁。它是将诗歌配上旋律歌唱并与相对独立的伴奏音乐融为一体,注重创作的技术、技巧,追求较高艺术品位和意境内涵的一种歌曲形式,具有高雅的审美情趣。因此,如何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在不降低艺术歌曲写作标准的前提下,坚持雅俗共赏的美学原则,让普通群众都能够理解和接受艺术歌曲,是陆在易先生多年来坚持不懈的奋斗目标。作品《桥》(于之词)是“雅俗共赏”的典范,作曲家结合我国的民族语言、民族气质和民族感情的表达方式进行构思,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创作理念。在歌词的选择上,他尽可能地选择一些大众化的与人们生活紧密相连、浅显易懂的歌词。“水乡的小桥姿态多,石板缝里长藤萝,三步两桥连水港啊,条条玉带映碧波。姑娘挑藕桥头歇,老汉送粮桥下过,离家千年也恋水乡啊,愿作人间桥一座”。歌词朴实自然、贴近生活,龙源期刊网将江南水乡秀丽的景象一览无遗地展现在听众面前,让听众自然而然沉浸在歌曲所描绘的画面中,以此来激励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赞美。在旋律的写作方面,《桥》的旋律性格鲜明。陆在易将具有中国民族特征的旋律,变化式地引入到歌曲创作中,使这首作品的旋律简洁流畅、清新自然、抒情性强、节奏舒缓、民谣化风格和江南韵味十足。具体来讲:江南民歌一般以大二度级进和小三度的上下进行为主,以形成委婉、自然、平和的旋律风格。《桥》中第一、第二句都有典型的级进和三度小跳,在后来的音乐发展中也特地增加了一些同音进行。(见谱例)另外,装饰音的大量使用也是陆在易艺术歌曲的一大特色。苏南民歌讲究倚音装饰润腔,仔细查看《桥》的乐谱我们不难发现,旋律中倚音装饰音用有七处,为音乐增添了色彩。钢琴伴奏的创作上,陆在易将钢琴的形象模仿构思与普通听众的想象联想相结合,歌曲前奏中柱式和弦分解琶音的使用,让人眼前呈现出小桥流水、微波荡漾的画面,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的小桥上。由此可见,正是运用了这些易解的歌词、熟悉的旋律、生动的形象,陆在易先生将他的艺术歌曲与听众之间搭起了一座理解与欣赏的桥梁,从而赢得了更广泛的听众,深受大家喜爱。谱例:2.2音诗的完美融合音乐与诗歌有着与生俱来的天然联系,在这首短小精悍的作品中,音乐赋予了诗词全新的生命与气质,而诗词也在流淌的旋律中得到了最理想的诠释。中国艺术歌曲是用汉语普通话演唱,它决定了歌词的发音要依汉字本身“字正腔圆”的特点来行腔。《桥》的音乐继承了词曲结合的传统,旋律线条的高低起伏规律基本与歌词音调的变化形成一致。同时,在朗读诗歌的时候,人们也会遵循一定的规律。(见谱例)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和固定的语言习惯,一般会在斜线的部位略有停顿,作曲家将这些地方的节奏旋律延长,造成前后间隔的效果,与诗歌的抑扬顿挫正好吻合。这样,旋律与语言结合更加紧密,演唱起来顺其自然、朗朗上口。2.3动静有致的钢琴伴奏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有人称为“钢琴与歌声的二重唱”。德国艺术歌曲作曲家沃尔夫称自己的作品是“为嗓音与钢琴用的歌曲”,可见钢琴伴奏在艺术歌曲中有着与人声同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能够烘托歌曲情感、营造演唱气氛、刻画诗词背景,而且优秀的伴奏还能赋予作品新的生命。歌曲《桥》的伴奏处理地十分生动形象,一动一静,搭配得恰到好处,为整首作品音乐情景的渲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第一段共有三小句,歌词将江南水乡的静景勾勒在听众眼龙源期刊网前。第一句的速度以柔板开始,采用静止的柱式和弦,只在旋律延长的地方做了和弦式的补充。后两句的速度稍快,伴奏设计的较为紧密,并且基本与旋律的节奏保持同步,与此同时,和声强化了织体的力度。虽然有了这些变化,但总体来讲还是静止的状态为主导。第二段从歌词内容上看是对人物的动态描写,此时的旋律叙事性较强,钢琴伴奏改为带低音的分解音型,由此产生的流动感成为音乐动力化的基础,钢琴伴奏与主旋律的交织,展现出一幅水乡人民幸福生活的画面,以及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3《桥》的演唱艺术处理艺术歌曲《桥》采用二段体曲式结构,以水乡景色为题材,生动细腻地描绘出一幅家乡风景画,清丽的江南风格深受人们喜爱。歌曲前奏运用柱式和弦分解琶音,是对波光粼粼的水面的具象模仿,让人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的小桥上。演唱者必须把自己想象成一位离家多年的游子,终于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当前奏响起,立刻进入音乐所描写的意境中去,双眼遥望着远方,目光里充满着憧憬和向往。另一方面,前奏的小调式色彩和柱式和弦分解琶音连续使用造成的推动感,又刻画了主人公希望见到水乡的急迫、不安的心情。随着画面的展开,歌曲进入了演唱部分。第一段(12~25小节),共分为三个乐句。首句(12~16小节)为大调式,较为明亮的调式色彩将前奏中急迫的心情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主人公曾经熟悉的江南水乡画面。演唱这句要面带微笑,眼神继续凝视着远方,似乎看到了小桥秀丽的姿态,心中充满了喜悦。第二句是在整段平静的氛围中最为动荡的一句,“石板缝里”旋律的渐次上扬预示了逐渐激动的心情。演唱这一句的前两小节要做渐强处理,并在声音上带有一种急切的推动感,将人物内心对水乡的热爱表现出来。紧接着“三步两桥连水港啊”的“三步”在演唱上要给予充分的气息支持,让声音的位置达到一定的高度,丝毫不能松懈,之后的歌词“连水港啊”随着旋律的向下也变得平静。因此,无论是在音量变化还是情绪表达上,对于这一句的演唱处理,可以概括为“橄榄式”。第三句的情绪与第一句相呼应,音乐舒缓柔和,演唱要有效地控制音量,使声音恢复到原先的平静。演唱这一段还要注意歌曲速度标记的变化,从前奏的Moderato(中板)到第一句的Adagio(柔板),然后回到Moderato(中板),同时节拍上也有多次变化,与歌词的语气和音节结合得非常完美。接下来,短短的四小节间奏加强了微波荡漾的意象描写,为歌曲进入第二段做好了铺垫。第二段也可分为三句,第一句(30~37小节)描绘了水乡人们生活的动态情景,旋律的节奏采用切分的形式,表达了主人公看到故乡熟悉的风土人情后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这句的起伏不大,叙事性较强,要唱得自然流动,同时准确地表现出切分音的节奏特点。第二句“离家千年也恋水乡啊,愿作人间桥一座”是全曲的高潮之处,更是点题之笔。演唱者的情绪随着歌曲的发展到达顶点,在这一刻全部爆发出来。演唱时不能为了抒发感情而习惯性地将节奏拉长,导致速度减慢。同时应保持积极的演唱状态,加强呼吸的力量,充分运用后腰的支持,音色明亮而具有穿透力,感情真挚浓重,眼神里充满忧愁与期待。重复该句时应当有所区别,宜唱得更加轻柔多情,充满了对家乡、故土的爱恋。结束部分趋向减慢减弱,十分安静,沉浸在亲切自然、令人回味的歌唱中。相信此时观众已深深感受到音中诗,诗中画的艺术魅力。龙源期刊网演唱这样一首诗意盎然的声乐作品,切不可用很大、很粗犷的声音去表现,那样不符合江南水乡特有的秀美形象。只有在全曲的高潮部分“离家千年也恋水乡啊”才能略有释放,但也要加以控制,不可将音量发挥到极限。陆在易先生的这首艺术歌曲虽然比较短小,但却十分精致。演唱者需细细体味歌曲的艺术美感,不应当以炫耀技巧为目的,盲目地在演唱中宣泄情绪,这是歌唱者经常犯的错误和容易忽视的问题。石惟正先生曾就技术与艺术的关系认为:“艺术为主,是目的,技术为从,是手段,两者缺一不可,而且不能颠倒主从关系。歌唱者必须从情感、情绪的需要出发,它的演唱效果也要用听者受到感染,享受美感,引起共鸣的程度来衡量。发声技术、技巧是为表达情感,达到艺术表现目的而使用的工具,使用哪些技术和技巧,以及如何使用完全是由艺术表现的需要决定的。不能恰当地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就会产生两种极端的结果。没有技术,只有艺术的创造意图,根本达不到艺术的目的;只有技术,我们听到的是发声的机器,毫无共鸣和美感。”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只有将情感表现作为声乐演唱的基础,让技巧为艺术表现的目的而服务,才能把作品演绎得真实感人。【参考文献】[1]石惟正.声乐学基础[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2]范晓锋.声乐美学导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3][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员自我修养[M].中国电影出版社,1969,9.[4]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8.[5]谢功成.曲式学基础教程[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责任编辑:汤静]龙源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