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苏联西蒙诺夫炮火是葬礼的伴奏音乐,炮弹炸出来的水坑是埋葬地点,坟堆是用手一捧一捧的捧出来的,举行葬礼的人与被葬的人素不相识。这样一个特殊的葬礼,发生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作者简介:西蒙若夫,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42年加入共产党。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长篇小说《日日夜夜》,诗集《友与敌》获斯大林奖金。1959年至1971年发表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二战——苏德战事简介1941年6月,纳粹党控制西欧后,德军侵略苏联,破坏了双方1939年签定的条约。德军长驱直入苏联,围攻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苏联损失惨重,百姓生活困苦。德国以为胜利在即,但俄罗斯人坚决抵抗。俄罗斯寒冷的冬天冻死了很多毫无准备的德国士兵。1943年1月,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败,90000多名德国士兵成为俘虏。虽然战争仍然持续两年,但这是纳粹党末日的开端。同年,苏联红军迫使德军退回边境,最后把他们逼到柏林。接着在1944年6月,随着同盟军度过地中海,攻入意大利,期待已久的“第二战场”终于开辟。1945年5月,德国投降。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损失非常惨重。国民受到德军残酷对待,约有几百万平民伤亡。给下列字词注音:烧灼桥头堡地窖匍匐腋下拂晓瓦砾颤巍巍育乞西契柯拉耶夫舀鞠躬zhuóbǎojiàopúfúyèfúlìwēiqǐqìkēyēyǎojūgōng认识多音字削xiāo削去xuē剥削间jiān间距jiàn间歇揣chuāi揣在怀里chuăi揣测chuài挣揣迫păi迫击炮pò迫不及待堡băo碉堡pù十里堡辨析形似字砾烁铄契锲窖窑窟揣踹喘湍(lì)瓦砾(shuò)闪烁(shuò)众口铄金(qì)契约(qiè)锲而不舍(jiào)地窖(yáo)窑洞(kū)窟窿(chuăi)揣测(chuài)踹开(chuăn)喘气(tuān)湍急解释下列词语的思:烧灼:精疲力竭:名副其实:颤巍巍:肃穆:永垂不朽:瓦砾:烧,烫,使受伤。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竭:尽。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副:符合。抖动摇晃。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动作。恭敬庄严地站立着。永远流传,不磨灭。垂,流传。朽,腐烂。破碎的砖头瓦片。通讯的特点通讯注意人和事的典型性,常用表现手法是叙事,也常用描写、抒情、议论,以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事件更加生动,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通讯是记叙文体中的又一实用文体。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人和事更系统。快速阅读(全文约3000字)概括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原因),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经过),最后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结果)。地点:人物:事件: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反复加以描写?•对“炮火”的多次描写,突出了当时环境的危险,更突出了老妇人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同时也使我们为老妇人的行为而感动。•对“蜡烛”的多次描写,说明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对“黑围巾”的多次描写,表现了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气氛,突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课文中的老妇人,是本文的主人公,你能概括一下她的形象吗?•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课文以蜡烛为题,这里的烛光,你认为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呢?•红军烈士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1、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揣摩语句,回答问题:(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说明它非同寻常,说明老妇人给红军烈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礼物。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2、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说明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3、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这段文字如果改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同原句比较一下,说说原句好在哪里。)勾画了经战争破坏后的环境以及烛光的背景。文章再次点出老妇人惟一珍爱的东西--结婚喜烛,表现了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战士至高无上的感情。并且文中没说出真名,目的在于揭示这种感情的意义是两国军民感情的集中表现,而这种感情又达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说说结尾两句话的含义。“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说说结尾两句话的含义。——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这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一点火焰”是指那微弱的烛光,“不会熄灭”、“永远燃着”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象征着老妇人对烈士的敬意,象征着红军战士为了和平而献出了生命;也象征着两国军民感情,象征着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本文的环境描写她不顾艰难,不顾年老体衰,亲自位烈士埋葬,所以老妇人在炮火中的行为就格外感人。本文特别注意环境描写,用以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文中多次对炮火进行描写,例如文中第16段“德国人还在轰击”,第18段“德国人还在开炮”,第27段“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等等,这样多次重复的描写,一方面渲染了当时的气氛[紧张而激烈的战斗]另一方面也看出敌人的疯狂。与环境的恶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老妇人的临危不惧小结1、环境描写——2、人物形象的刻画——3、细节的描写——4、感情的基调——5、主题——烘托气氛、衬托人物。动作描写。蜡烛。“敬爱”与“哀痛”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等着我吧──我会回来的。只是要你苦苦地等待,等到那愁煞人的阴雨勾起你的忧伤满怀,等到那大雪纷飞,等到那酷暑难捱等到别人不再把亲人盼望,往昔的一切,一古脑儿抛开。等到那遥远的他乡不再有家书传来,等到一起等待的人心灰意懒──都已倦怠。等着我吧──我会回来的,不要祝福那些人平安:他们口口声声地说──算了吧,等下去也是枉然!纵然爱子和慈母认为──我已不在人间纵然朋友们等得厌倦,在炉火旁围坐,啜饮苦酒,把亡魂追荐……你可要等下去啊!千万不要同他们一起,忙着举起酒盏。等着我吧──我会回来的:死神一次次被我挫败!就让那不曾等待我的人说我侥幸──感到意外!那没有等下去的人不会理解──亏了你的苦苦等待,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从死神手中,是你把我拯救出来。我是怎样在死里逃生的,只有你和我两个人明白──只因为你同别人不一样,你善于苦苦地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