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的成本与收益分析导言随着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用人单位对学历的与能力要求的越来越高,大学生考研成为了一种风气且考研大军不断地发展壮大。有些同学大学伊始便立志考研,有些同学观形势也最终踏上考研之路;一些同学是为了充实自己的实力而考研,一些同学为了回避就业压力而考研。究竟考研能给一个人带来多大的收益,考研究竟值与不值,下面将从经济角度分析考研成本与收益,一定的统计资料为依据,分析考研利弊。关键词:考研机会成本收益一、考研随着大学生毕业人数的上升,大学生的就业显得愈加艰难,其中不少人选择通过考研避开就业压力。考研的原因有很多,如缓解就业压力、考名校、提升自己的学科知识、为以后找份好工作打好基础等,而一半以上的人都是迫于就业压力才打算考研。除了应届毕业生,不少往届毕业生也加入了考研大军。多数是第一次因为没能考上理想的学校,之后也没有打算找工作,而是在家专心复习二次考研。现在的好工作十分难找,多数大中型企业都要求研究生学历。据有关学校的调查显示,中文、法学等就业难度较大的专业恰恰是考研率较高的专业,很多考生都希望用3年研究生时间来缓冲就业压力。不少大学生都认为,如果考上研究生以后就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其实,研究生找工作并不比本科生容易,他们的月薪也不一定比本科生高,因为现在大部分企业都比较看重应聘者的实际能力和工作经验,对学历并没有过高的要求。如果没有做好职业规划,研究生毕业后找工作的难度远远大于本科毕业生。考研并不适合每个人,若是希望继续提升自己的学科知识,考研是个不错的选择。但考研并不是找到理想工作的根本保障。若只是为了想找到一个好工作而考研,很可能会事与愿违,只会推迟找工作的时间,以后同样也要面对找工作的压力。所以,大学生应该理性对待考研,考研之前一定要明确目标,做好职业规划,从职业发展的角度衡量是否考研,而不能盲目跟风。据统计,全国报考2012年学历硕士研究生人数达到165.6万人,较2011年增加9.6%。2012年研究生录取51.7万人,但多数学生希望考名优学校的研究生,考研的竞争将十分激烈,所以考研成功的几率并不比找到好工作的几率大。而且,考研需要付出很多精力和时间,甚至会浪费了找工作的黄金时间。有关专家表示,如果不是有强烈的愿望希望自己在所学的领域有所建树,只是为了逃避目前的就业压力、抱着不确定的心态考研,那么不妨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来考虑,然后理性分析各种机会与成本,从多方面权衡自己是否适合考研。二、考研成本分析机会成本是指在决策分析过程中,选择某种最优方案,而放弃次优方案所失去的潜在利益。机会成本的关键在于什么事情不是都好都坏,而是有利有弊、有得有失。机会成本的概念是从抉择的患得患失角度或观念出发提出的。机会成本的概念告诉我们,任何稀缺的资源的使用,不论在实际中是否为之而支付代价,总会形成机会成本,即为了这种使用所牺牲掉的其他使用能够带来的益处。1、经济成本根据一般考研同学的情况,预计准备考研时间为一年,假设本科生准备考研基本费用如下:资料书籍500左右,辅导班1000左右;生活费,一个月1000(平均),一年准备下来12000;交通费500/年合计:14000。国家规定:计划内非定向研究生,学费全部由国家和学校提供;计划外研究生,根据经费来源不同,分为委托培养和自筹资金两类。委托培养研究生,其经费由委托培养单位负担,数额由各招生院校根据国家有关条款自行规定,如清华大学的硕士每人每年8000元,博士每人每年10000元,该类毕业生毕业后回委托单位工作;自筹资金研究生,其经费自筹,不再享受国家普通奖学金等。国内高校的普遍收费都在5000元以上,平均水平在8000元左右,而且热门专业普遍收费较冷门专业高,保持在10000元以上。但是我们也看到收费并没有因为学校的牌子好坏而高低,如清华、中山大学、东南大学等每年只收5000元左右,而西北工业大学等也要收6000元以上。收费并没有因经济发展程度地区的不同而不同,如地处华东地区的复旦大学等几所高校收费都在10000元以下,而西南地区的四川大学等几所高校收费都在8000元以上。同时,收费也没有因为来自不同经济发展程度地区的生源不同而不同,各高校对所有生源一视同仁。研究生学制为三年,居民一年期存款年利率约为3%,读研究生的学费平均是12000元/年,住宿费1200/年,生活费1000/月,12000/年研究生直接成本就是26000元/年。折算成现值:第一年26000元,第二年25243元,第三年24507元,直接成本合计75750元。2、就业成本现在我们大多数人都面临考研与工作的抉择,估算一下读研究生的机会成本或许会对我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正确选择有所帮助。我们考虑自己在教育上的投入产出。这里我们研究的机会成本就是所谓的隐性成本,包括投资收益和就业成本。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平均工资每月为2000元。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的薪酬持续一路走低。尽管这样,我们知道应届的度研者大多数是重点大学的或者其他本科院校的优秀毕业生。他们毕业后若直接就业,其月收入应高于2000元的水平。这样看来我们如果把这些读研者的应届生月收入定为2500元也不为过。除去三年的生活必需品消费约36000元,那么应届生在这三年里的收益为54000元左右。这项收益构成了应届生读研时的隐性成本。以上可以计算显性成本和隐形成本之和,也即个人经济上的总机会成本在13万左右。这个数字也只能近似表明应届读研机会成本的货币表现。由此可见,一名应届本科生如果直接攻读三年硕士研究生的机会成本至少也要12万。对于一些紧俏专业和应用型专业的毕业生如果直接读研的机会成本只会更高。3、时间成本研究生学制一般为三年,都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应届生读研期间正是人生最关键的黄金青春时期。学生在这期间生活在校园这个相对狭隘的社区里,很可能会丧失社会上很多人生机遇。对于学有成就的学生来说这三年的时光也许是值得的,但对于一些并不是真正想从事科学研究,只是为了逃避就业而读研的学生来说,就很可能浪费了这三年的时光。有的学生如不能按期毕业则要推迟毕业时间,推的时间越长,其时间成本也越大。目前很多地方政府出台了资助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如果应届生能抓住这个机遇就有可能在这三年内干出自己的一番事业。比尔·盖茨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停学创业,而不是准备复习读研。如果真选择后者,说不定他也错过了时机,成就不了今日的微软。4、心理成本年纪大,对人的影响有多大?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女生需要问的,男生同样重要。试想如果有同学提前上学,21岁大学毕业,硕士读两年,工作第一年23岁,五年后做到中层经理为28岁;有同学本科复读,23岁大学毕业,硕士三年,工作第一年26岁,五年后为31岁。年龄越大,承担的社会责任也越重,压力也越大。父母的赡养,婚姻家庭的维持,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三年时间看似转瞬,象牙塔再轻松美好,我们终究要面对社会。对于那些父母期望值比较高,或者家庭经济条件不甚乐观的同学,这种压力会更大。已经付出了那么大的经济成本,又花费三年时间读研,需要承受一定的心理压力。更值得一提的是,女大学生还要面临生育压力,单位歧视育龄女性的压力,因而女研究生的心理压力成本往往大于男性,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三、考研收益分析我们可以大概推算一下读研与不读研的工资差别情况。我们通过比较一个毕业后读研的人与一个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的人的工资情况来说明。根据上表,这种工资差距情况可以分成三阶段:第一阶段是你在读研究的三年,你的收入为0,而没有读研的本科人员这三年的工资收入是90000快。第二阶段是你毕业后两年内,刚一毕业,你只是一个有高学历但没有工作经验的人,不能给企业带来真实的经济利益,而那个没有读研的本科生此时已经有了三年的工作经验,能够给企业带来真正的经济收益,因此,他的工资仍然比你高。第三阶段是你工作两年后,这个时候,你不但拥有了学历而且拥有了工作经验,能够为企业创造经济利润了,此时你的工资水平比那个没读研的本科生高,并且会一直高下去。(假设你60岁退休,你可以比他高30多年)虽然此时那个本科生已经有了5年的工作经验,但是工作经验对工资的影响是边际递减的,对企业来说,3年的工作经验和没有工作经验可能有很大的差别,但是3年的工作经验和5年的工作经验没有那么大差别了。所以等你有了一定工作经验后,你的工资就会比他高。最后,你读研的利润就等于用你从工作后一直到退休的工资总和减去你本科人员从工资到退休的工资总和在减去你读研究生的直接成本75750和考研的成本54000。如果按上述数据计算,利润为55万元。据最新统计结果表明,硕士研究生年薪平均数为65948,中位数为57600;本科生年薪平均数为43244,中位数为35000。分别相差22704和22600,取其平均值22652,且假定工资差不变且以本科生工资年薪43244计算,计32年,利润约为46.5万元。四、结语对于考研生来说,从短期内而言,应届生读研期间虽然要付出较大的机会成本代价,但从长远的利益来看,读研之后的预期收益最终还是会超过读研期间所付出的代价,因为硕士学位相对比本科来说还是意味着有更多的就业和晋升机会。这也是为什么至今还有那么多学生以及在职人员仍要不顾一切代价考研的原因之一。至于读研之后需要多久才能获得收益,收益有多大这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有待今后进一步探讨。而就业的过程不是单纯地寻找一份工作的过程,而是着手实施规划人生未来的开始;就业的过程不是单纯地借助于个人的“有志”和“外力”而达到一劳永逸的过程,而是运用科学方法和科学手段进行“投入”和“产出”分析、慎密规划和具体实施的“大智大勇”过程,是一种心智的磨炼和适应的过程。因此,这就要求每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在面对就业时应作出认真的思考和研究,从市场经济的视角审视自己,做到未雨绸缪。通过以上分析,无论是考研还是就业,鉴于机会成本的存在,我们都应该认真考虑自身的特点来做出明智的选择避免机会成本的产生。参考资料:1、姜旭宏.决策中的机会成本[J].北方经贸2、徐楠,郑艳.机会成本与个人能力的关系〔J〕.特区经济3、张建林,夏婷婷.应届本科生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机会成本4、英才薪酬调查报告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