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类1.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2.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四项基本原则。3.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4.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发展教育和科学。5.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是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6.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自然资源。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大自然。7.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以工农联盟为基础。8.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物质文明的发展。9.国家立法活动的基础是宪法。普通法律的立法基础:宪法“根本”类1.现阶段我们国家的根本任务: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3.中国发展的根本基点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4.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是教育。5.实现经济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大计是发展科技、教育。6.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之一。7.我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8.依法治国的根本依据是宪法。9.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宪法。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是宪法。10.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有国家性质、根本制度、国家根本任务、基本经济制度等。11.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共同富裕。12.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首要的和根本的要求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13.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保证是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14.只有把教育搞上去,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1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16.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17.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18.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19.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带有“一”的知识点1.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一个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带有“二(两)”的知识点1.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2.两个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3.精神文明建设的两个方面: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4.公有制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5.“两种制度”: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带有“三”的知识点1.三次科技革命。2.三个代表:中共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社会主义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三个原因或表现:从总体上看,现阶段我国:①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②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③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4.三方面重要国情:人口国情: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国情之一。资源国情: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十分严重。环境国情: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已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5.实行计划生育的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6.人口现状的三个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7.控制人口数量的三个具体措施:晚婚、晚育、少生。8.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9.三步走战略: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10.“三下乡”活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城市“创三优”:创建优美环境、建立优良秩序、搞好优质服务11.发展先进文化的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2.公有制经济的三种构成: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13.处理民族关系的三个原则: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14.维护民族团结的“三个尊重”: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一、中考政治应对策略应对策略1.加强记忆,重视知识的积累和知识网络的构建中考试题虽高于教材,但源于教材,因而必须把握教材。只有注重记忆教材知识、积累知识,我们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答案时,才会有源源不断的知识供选择使用。如果大脑之中一片空白,要想提高分析归纳是不可能的。试题内容综合性强、跨度大,这要求在记忆的同时,要抓住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构建知识网络,这样才能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2.关注热点,在实践中学以致用,培养自身能力关注时政社会热点,要求我们在平时多看报、多看电视、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阅读与活动中,多分析、多思考,找出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同时面对材料,试着多角度设问、多角度解答,使自己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与训练中不断增强。答卷要注意“意在笔先、先易后难、多引少编”。所谓意在笔先就是要求我们在答题时要先审清题意,找试题与教材的结合点,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宽口径提取知识,构思好答案,把握好逻辑关系再做答,以避免答非所问、顾此失彼,遗漏等问题出现。所谓先易后难就是指通过审题,结合自身实际,根据试题的难易程度,先做易的再做难的,从而节省时间,提高解题效率。“多引少编”就是要求我们尽量运用教材中的观点,恰当运用政治术语,解决问题,力求在知识的运用中有所创新,而不能东拼西凑、生搬硬套,随心所欲。二、“做法类”试题的解题思路在中考试题中,经常进行“青少年应该怎么做?”这样的设问,这类试题发展的空间很大,没有固定的答案,具有很强的的开放性,因此,许多同学答题时无从下手。其实此类试题是有规可循的,下面将结合几类试题进行简单的讲解:(1)成才报国方面设问举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青少年应该怎么做?我们青少年应怎样立志成才?参考答案:作为继往开来的一代,我们要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培养创新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专业技能,成为祖国建设需要的人才,承担时代赋予的崇高的使命。思路点拨:此类问题一般从树立理想、艰苦奋斗、创新、社会责任、努力学习等方面做答,注意答案要全面。‘(2)祖国统一方面设问举例:针对台独的言论,青少年应该怎么做?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中学生该做些什么?参考答案:坚决拥护党和国家制定的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依法服兵役,增强爱国意识;树立高度责任感,敢于同破坏祖国统一的行为作斗争,承担保卫祖国的重任。思路点拨:此类试题一般从公民的义务、敢于斗争等方面作答。(3)人口、资源、环境方面设问举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青少年应该怎么做?参考答案: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强法制观念;树立人口意识,坚持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基本国策;落实环保行动,注意节约资源;敢于同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思路点拨:此类试题有两类不同的设问,若概括提问青少年应怎么做,可结合资源环境问题、我国的国情国策进行回答。若问现实生活中应该怎么做,注意答案一定要具体,回答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如不乱扔垃圾、节约用水等。(4)守法护法方面设问举例: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中学生应该怎么做?参考答案:青少年要认真学习宪法知识,了解宪法的基本内容;从小树立宪法意识,自觉遵守宪法,维护宪法的尊严;要学法守法护法,维护国家利益,依法规范自身行为;敢于同违法的行为作斗争;依法自律,法律不允许的坚决不做;依法行使公民权利,自觉履行公民义务。思路点拨:解答法律试题,应包括学法、守法、同违法行为斗争几个方面。(5)维权方面设问举例:青少年的受教育权受到侵害时,应该如何做?参考答案:向家长宣传《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劝说父母让孩子返校;如父母仍不让返校,应该向有关部门寻求帮助,也可向法院起诉。设问举例:作为消费者,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该怎么做?参考答案:与经营者协商,协商未果,可以向消协反映;可以向有关部门投诉或根据与经营者达成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关仲裁。思路点拨:维权类试题一般按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进行,能协商解决的就协商解决,必要的情况下再起诉。三、看法、认识、启示类题型的解题技巧题型特点:看法、认识、启示类题型往往通过一个(或几个),案例、一组(或几组)数据、一段(或几段)材料的展现,重点考查学生能否从提取的信息中悟出道理,得出体会,受到启迪。设问方式:①“这给我们什么启示、启发”;②“谈谈你的看法、体会、认识”;③“你从中悟出什么道理”;④“如何认识……、如何看待……”;⑤“如何分析这一现象”等等。例题:中国工程院院士黄伯云以其对“炭/炭复合材料”发明的杰出贡献,荣获了连续6年空缺的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这个和世界上最硬材料打交道的人,周末和节假日几乎都在实验室度过。当实验一次又一次遭遇失败时,他不退缩。在科研经费有限和设备落后的情况下,肯下了一个又一个“硬骨头”。他从心里迸发出一个誓言:“中国人不仅应自行研发新产品,而且在技术上要争第一。”凝聚20年的心血,中国飞机依赖进口刹车片才能“落地”的历史被改写。(1)请你列举黄伯云艰苦创业的两个表现。(2)请你谈谈对上述材料中“誓言”的认识。(3)你打算怎样用实际行动向黄伯云学习?解题思路:理解、认识、启示类的题目可按照“示—理—启”的解题思路作答,也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解题思路作答。1、“示”即展示(是什么)。主要是指材料中的人物事件的特点,也就是“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主要通过“读”来完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读懂背景材料的中心意思,明确材料反映的是哪方面的现象和问题;二是读懂设问的指向和规定,明确设问要求回答的启示。2、“理”即道理(为什么)。即“材料反映的内容”的依据、原因、重要性(必要性)、不做的危害性等。①依据。是指材料所反映的内容的理论根据(包括路线、方针、政策、国策、战略、原则、原理、法律、法规等)。②重要性。是指材料所反映的内容的作用、意义、目的、目标等。③必要性。是指材料所反映的现象存在的客观实际,即非做不可的原因。④危害性。是做或不做这件事将导致的消极后果。3、“启”即启发(怎么办)。即政府、社会、学校、公民、青少年等准备怎么做、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解决问题。主要通过“提”完成。“提”就是根据所找出的现象或问题的原因:提出今后在这方面应该怎么做。这是解好试题的落脚点。解答时,应注意运用“应”、“要”、“坚持”、“必须”等词语,以体现答题的针对性。按照这样的解题思路,在回答本题第一问时应注重“示”(是什么),分析黄伯云艰苦创业的表现;第二问注重“理”(为什么),应找出黄伯云发出自行研发新产品“誓言”的依据;第三问从“启”的角度谈青少年应该怎样做。参考答案:(1)黄伯云艰苦创业的精神表在现:①周末和节假日几乎都在实验室度过。②当实验一次又一次遭遇失败时,他不退缩。③科研经费有限和设备落后的情况下,肯下了一个又一个“硬骨头”。(2)从“誓言”可看出:①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②科技创新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标志,科技进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④增强民族创新能力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3)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