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梳理文档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梳理【文学常识】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山东省邹人。战国中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有“亚圣”之称。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和孔子的学术成就几乎同高,人们将他们合称为“孔孟”。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关于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方面问题的论争。文章说理透彻,气势磅礴,语言流畅,且富于感情色彩。《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提倡“仁政”,是孔子思想的发展。【生字注音】畔(pàn)【重点字词句义】1、通假字:①亲戚畔之(通“叛”,背叛)2、古今异义词:①然而不胜者(古义:这样却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②城非不高也(古义:城墙今义:城市)③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水池)3、词类活用:4、一词多义:①利:天时不如地利(有利)兵革非不坚利(锋利)②之:三里之城(助词,的)多助之至(到)天下顺之(代词,指得道者)5、其他重点词语解释:①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②地利不如人和(人心所向、上下团结)三里之城(内城),七里之郭(外城)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围)④是天时不如地也(这)⑤池非不深也(护城河)⑥兵(兵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非不坚(坚硬)利(锐利)也⑦委(放弃)而去(离开)之⑧域(限制)民不以(凭、凭借、靠)封疆之界⑨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使┄┄坚固)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⑾得道者多助(施行仁政)⑿寡助之至(极点)⒀亲戚畔之(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⒁天下顺之(归顺,服从)⒂故(所以)君子(指上文所说的“得道者”,施行仁政的君主)有(要么)不战6、重点语句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2、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使人民定居不迁到别处去,不能靠边疆的限制;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他的人很多;不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他的人很少。(或:施行仁政的国君,有很多人帮助他;不施行仁政的国君,很少有人帮助他。)5、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用天下归顺的力量,去攻打连父母兄弟都要背叛的国君;所以施行仁政的国君不打仗则已,如果打仗就一定能取得胜利。【理解性默写】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3、日本某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的哪句话:失道者寡助。4、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5、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那句话:“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6、分析家认为,美国对外武力干涉他国内政的战略已呈“失道者寡助”之势,而中国“和平崛起”的外交战略正呈“得道者多助”之势。(用《孟子两章》中两句话填写)7、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8、“战必胜”的条件是:“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备课复习资料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一、文学常识。1、这段文字选自《孟子·公孙丑下》。孟子,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认为他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因此把他和孔子并称:孔孟,并尊其为“亚圣”。2、《孟子》是儒家的经典之一,为孟子和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著。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3、孟母教子的故事,流传至今,“三迁择邻”和“断机教子”的故事一直为后人传诵。4、《孟子》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7篇,《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的说理散文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了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及他对哲学、道德、教育等方面的见解。孟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政”、“王道”“仁义”、“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5、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对比论证。6、孟子名言名句: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2、恻隐之心,人皆有之3、五十步笑百步4、尽信书不如无书。5、乐以天下,忧以天下。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二、正音。夫fú谿xī畔pàn粟sù畎quǎn说yuè乏fá曾céng三、解释下列实词:⑴得道:施行“仁政”。助:帮助、支持失道:违背道义。⑵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比不上。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⑶城,内城。郭,外城。⑷环而攻之而不胜:①而,表修饰;②而,表转折,却。环,围。⑸夫环而攻之:夫,句首发语词。得,得到,获得。⑹然,可是。而,表转折。⑺城,城墙。非,不是。也,表判断。池,护城河。兵革,武器装备。坚利,坚固锋利,精良。米粟,粮食供给。多,充足。委,放弃。而,表承接。去,离开。之,城。是,代词,这。⑻域,界限,这里是限制的意思。封疆,疆界。封,界疆。以,凭,靠。⑼固,使…巩固。险,险要。威,震慑,使人害怕,屈服。利,锋利。引申为精良。⑽道,治国之道。者,的人。寡,少。⑾之,到。至,极点。亲戚,内外亲戚。畔,通“叛”,背叛。⑿顺,归附,顺从。⒀君子,指上文中的“得道者”。所,众叛亲离者。必,一定。矣,表肯定语气。四、古今异义词。郭(古义:外城七里之郭今义:姓氏)池(古义:护城河池非不深也今义:池塘)去(古义:离开委而去之今义:到……去)亲戚(古义:内亲外戚亲戚畔之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委(古义:放弃委而去之今义:委任)域(古义:界限,限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今义:地域)是(古义:这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今义:判断动词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五、通假字。畔通“叛”,背叛。亲戚畔之。六、虚词。以①凭以天下之所顺②用来所以动心忍性之:①代词他亲戚畔之。②助词的三里之城。③动词到寡助之至而:①表并列并且泉香而酒洌②表顺接夫环而攻之。③表转折却、但是环而攻之而不胜。于:①从舜发于畎亩之中②给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③由于而死于安乐也七、一词多义:国:⑴国防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⑵国家国恒亡。利:⑴有利地利不如人和⑵锐利兵革非不坚利也八、词类活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名词用作动词,震慑。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固。九、本文主旨:本文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十、相关成语:得道多助十一、关于本文的对联。①有道百姓不弃无德万民皆责②得道得民得天下失义失心失苍生③得地不如得利取利那比取民④暴君穷黩武仁者得人心十二、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第一部分(l~3)论述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在决定战争胜负中作用大小不同。第一层(1)总论。摆出观点,提挈全文。第二层(2)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利”。第三层(3)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第二部分(4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则“战必胜”。十三、板书设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和”事例小城环而攻之不胜城高兵利粮足不守道理域民固国威天下“人和”重要论断(结论)得道多助顺失道寡助畔君子有不战,战必胜对比“人和”实质正反十四、用原文语句回答。⑴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⑵文章经过论证,得出怎样的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⑶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⑷阐述关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的名言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⑸阐述人的重要性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⑹能够表明地利的重要性的句子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⑺能够表明人和胜于地利的句子是: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⑻表明君子战必胜的必要条件的句子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⑼表明“寡助之至”的结果的句子是:亲戚畔之⑽表明“多助之至”的结果的句子是:天下顺之⑾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人和。古今有许多名言名句谈论了这三者的重要性,请各写出一句来万事具备,只欠东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人心齐,泰山移⑿、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为了证明中心论点,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的论证方法。⒀、本文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的思想。(2分)⒁、2001年5月,美国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改选中落选,印证了孟子关于人心背向的重要规律,即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⒂、“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具备了“地利”条件,却“委而去之”的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文中阐明“地利”的句子是“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6分)⒃、结合文章,想一想,“人和”的实质是“得道”,得“人和”的最佳场面会是“天下顺之”⒄日本政府审议通过了右冀势力编写的历史教科书,肆意串改历史,美化侵略,遭到许多支持正义国家的强烈谴责,真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用《孟子》二章中名句填写)⒅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⒆陈水扁要搞“台独”,遭到了海峡两岸人民的强烈反对。这正是如《〈孟子〉二章》中写的那样: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⒇孔子和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的思想博大精深。请你分别写出一句你所知道的最能体现二人智慧和主张的名言或短语。(课内外皆可)①孔子的:仁者爱人②有教无类③学而不厌,诲人不倦。④三人行,必有吾师焉;②孟子的: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③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④舍生取义等(21)美国插手中国内部事务,一次又一次怂恿台湾加入只有主权国家才有资格加入的世界卫生组织。当然,他们的图谋均告失败。这充分证明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道理。(22)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道”,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天下顺之”。(23)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①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家和万事兴。②兄弟同心金不换,妯娌同心家不散。③众人拾柴火焰高④团结就是力量⑤人心齐,泰山移(24).本段用了三个“不以”排除了“人和”以外的因素,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25)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的野蛮行径,遭到世界人民的强烈谴责和反对,这正如本文所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6)各写出两个含有下面句中加黑体的成语。(1)多助之至:如获至宝、至高无上、至理名言等(2)失道者寡助:;曲高和寡、孤陋寡闻、寡廉鲜耻、孤家寡人(27)文中的双重否定句是: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