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滋养-刘芳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思想理论教育2015.0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滋养刘  芳(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上海200433)[摘 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自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念,就能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更加有效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使之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共同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滋养[中图分类号] D61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192X(2015)01-0020-06深刻认识和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衔接、相互贯通和内在契合性,全面把握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及其历史必然性,对于我们自觉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提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灵魂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精髓和灵魂,即凝结在文化之中、决定着文化质的规定和方向的最深层次的要素,这就是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文化也是如此,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文化立场、文化取向、文化理念、文化选择。文化软实力、文化力,根本上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历史和现实反复表明,如果没有这个最核心的东西,一种文化就立不起来、强不起来,一个民族就没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一个国家就没有统一的意志和共同的行动。中华传统文化是社会文化一个重要的源头,是构成人类文化光谱中的一大色系。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的演进、民族精神的孕育和提升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如同任何一种社会文化一样,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元素也是价值观问题。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先进与否、功能魅力之大小,归根结底取决于其所蕴含和弘扬的核心价值观是否科学、是否高尚、是否进步,也就是是否与国家、民族和整个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趋向相一致,是否体现了进步阶级应有的政治理想和伦理道德风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和灵魂,从根本上决定了这种文化的阶级属性、政治本质和发展方向,对整个文化体系中的其他要素具有广泛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正确的价值观不是先天具有的,也不是任何人和某种神秘力量赋予的,而是在传统文化沃土和时代精神的结合中逐渐孕育和熏陶,通过实践和养成在人们的思想中逐步形成、完善和展现出来的。刘芳/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教授、博士生导师专题研讨DOI:10.16075/j.cnki.cn31-1220/g4.2015.01.00421思想理论教育2015.01中华传统美德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土壤和精神源泉。比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报国情操,“言必信,行必果”的诚信态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意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治国理念,“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的无私情怀,“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的自律观念,“和而不同”的包容思想,等等,都凝结着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诉求,至今仍是我们中国人的价值底座,也是中华儿女的生命底色。可见,这些就是自古至今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它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灵魂。也正因如此,我们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标识和内在基因,在其承载的价值观的内容上是具有厚重性和历史性的,在中华民族生存的任何时期都是不可断裂、不可失却的,也是不可能泯灭的。中华传统价值观的精神血脉能够延续和光大,其深层原因就在于核心价值观这种精髓和灵魂的强大生命力。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在唯物史观看来,价值观作为社会的意识形态,总是产生且寓于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文化传统基础之上的。从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看,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也总是深深植根于各个国家、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中。同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道德规范准则,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了世代绵延的伟大民族精神,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根基和活水源头。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和血脉,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和精神家园,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彰显着民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流淌在我们身上的民族血脉,是心灵的归宿,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生活与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民族记忆与智慧的结晶,是深深植根于中华大地而逐步形成、发展和聚积起来的精神生命实体和文明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人们“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1]是党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适应时代精神和社会历史发展要求概括提炼出来的价值理念,是历史传统、国家形态和时代精神的集中反映,是中华文化光谱中的一大色系,自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同根共生、千丝万缕的天然联系。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精神是相契合、相贯通的。比如,从国家层面看,中华文化历来强调“民本”,孔子“使民富足”的思想,《尚书》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表述,孟子“民贵君轻”的主张,等等,都与“富强”、“民主”的思想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从社会层面看,“不患寡,而患不均”(《论语·季氏》),“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礼运》),“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孟子·滕文公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等等,都是与“民主”、“法治”相契合的;从公民层面看,传统文化中更是有着非常深厚的积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乾》),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说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都是强调国家与个人息息相关,其基本思想就是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另外,中华传统文化特别强调品质修为,重视修身养性。比如,“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孟子·离娄下》),“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等等,强调“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的崇高人生境界,突出正心、修专题研讨22思想理论教育2015.01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民本情怀与家国意识。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从中华文明的整个链条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积累、沉淀下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既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精神家园,也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精神之光、亘古不灭的活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人们社会物质生活、政治和文化生活中“精神的太阳”(马克思语),既鲜明地体现国家性质与社会形态的统一,又体现了党、国家和人民政治信念与价值取向的统一,既集中体现了历史传统和时代精神的统一,又体现了传承文化基因与促进现代性生长的统一,因而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与理性升华。比如,从国家和社会层面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富强”、“民主”,就是对中华文化中历来强调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贵君轻”、“使民富足”等民本思想的一种升华。再如,“仁”是支撑国之为国的根本,也是治理国家的核心价值理念,其核心价值就在于:“仁者爱人。”爱人就是“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仁者爱人”的思想蕴含着一个最基本的价值要素,直接关系和影响到小康社会构建的实质性基础。这个价值要素的实质就是“修己”、“克己”。无“仁者爱人”,社会就会纷争群起、乱象丛生、民不聊生。只要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谦让一点、相互体谅包容一些,努力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人际关系就会融洽,社会就会和谐。所以,“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可见,我们所倡导的“文明”、“和谐”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对古代“民本”、“仁本”思想的时代传承和理性升华。再次,从个人层面来看,“德”是个人品质的核心。中华民族历来有崇德重德、尚德倡德的传统。正是这一传统,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滋养了世代绵延的伟大民族精神,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因而成为中华民族世代绵延、发展壮大的精神滋养和强大动力。常言说,“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说的就是崇德修身无论对个人还是对整个国家、整个民族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正所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礼记·大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德”具有非常广泛的涵义。不仅如此,它更是一种为人的崇高境界。我国历代志士仁人都十分强调做人“怀德”。孔子说得非常明白:“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做人怀德,才是君子之所为,人的一生无非是以德律己、以法束己,这是人之为“人”的正道。孔子说:“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即是说一个人仅为个人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众人的怨恨和谴责。孔子又说:“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论语·宪问》)亦即说君子通达于仁义之行,小人则精通于财利之道。所以,“君子先慎乎德”(《礼记·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都属于传统文化中“德”的范畴,也是对传统文化中道德理念的超越与升华。综上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和“固有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性生长同频共振、相互耦合而形成的价值精神,也是普照当代中国社会的理性价值之光,二者有着历史继承性和内在契合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沃土,离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2]“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3]今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结合时代要求加以延伸阐发,既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道德基因与当代道德建设相适应,又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树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髓中汲取思想道德营养。专题研讨23思想理论教育2015.01三、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既是滋养心智、净化心灵、寄托灵魂、激发民族创新的智慧源泉,也是当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达根基”、“肥沃土壤”、“丰厚营养”和“雨露阳光”。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自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念,就能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更加有效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使之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共同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人的价值主体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尽管分别包含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取向和公民价值准则的不同价值向度,但其实践主体是公民个人,实践基础是公民个人的价值准则。中华传统文化历来注重人的生命存在问题、人的德性问题、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问题,追求理想人格和崇高的人生境界,在个人修身养性、为人处世、敬天畏地、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等方面形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