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管理概论》(第2版)柯平高洁11信息环境教师:赵哲《信息管理概论》(第2版)柯平高洁2内容提要1.1信息环境概述1.2社会信息化1.3信息社会《信息管理概论》(第2版)柯平高洁31.1信息环境概述1.1.1信息环境及其要素1.1.2信息生态《信息管理概论》(第2版)柯平高洁41.1.1信息环境及其要素1信息环境的含义2信息环境的构成要素《信息管理概论》(第2版)柯平高洁51信息环境的含义①(1)概念信息环境是与信息交流和信息活动有关的各种要素的总和。信息环境有两层含义:①社会信息交流与活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程度②相关因素对信息交流与信息活动的作用程度《信息管理概论》(第2版)柯平高洁61信息环境的含义②(2)信息环境的类型●社会信息环境●组织信息环境●个人信息环境①纵向划分●人文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②横向划分《信息管理概论》(第2版)柯平高洁72信息环境的构成要素要素②经济因素③科学因素④文化因素⑤教育因素⑥技术因素⑦语言因素①政治因素《信息管理概论》(第2版)柯平高洁8①政治因素社会政治和管理信息作为社会政治生活和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是信息管理的对象之一。其有效的传播和利用成为有利的政治工具。不同的政治环境、政治理念和信仰都会对信息传播造成影响。《信息管理概论》(第2版)柯平高洁9②经济因素经济越发展,社会就能越充分的提供更多的物力、人力、财力来促进和保障信息管理活动,同时也能增加信息量,推动信息需求的产生和强化。《信息管理概论》(第2版)柯平高洁10③科学因素科学的发展使知识量激增,促进了知识的交流。但由于信息数量的增长速度会因为信息质量的不同呈现不平衡状态,因此信息交流必须依赖于科学知识发展,需要从中获取科学理论和方法来提高信息交流的效率和效果。《信息管理概论》(第2版)柯平高洁11④文化因素社会文化现状能够为信息交流提供一种文化氛围,像民族风俗、宗教信仰、文化习惯等对信息交流活动中信息的认同和阻碍都会有影响。《信息管理概论》(第2版)柯平高洁12⑤教育因素教育活动平民化及其发展为信息交流和管理创造了有利条件,特别是各种教育方式又要求信息交流和管理具有更大责任感和使命感。《信息管理概论》(第2版)柯平高洁13⑥技术因素信息的交流极大的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及转化应用,而只有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才能极大的促进信息更高速、便捷的传递,才能更大的促进社会的发展。《信息管理概论》(第2版)柯平高洁14⑦语言因素由于不同的民族、国家采用不同的语言,使人在进行信息交流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因此需要选择一种或几种自然语言作为公共语言,促进其广泛应用从而减少交流不畅。《信息管理概论》(第2版)柯平高洁151.1.2信息生态(InformationEcology)信息生态是用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考察人所生活的信息环境而形成的概念,是指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由信息、人、环境等多元素组成的体系。●“三要素说”信息生态的研究就是涉及“信息-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进而推动信息生态系统的生成演变和发展。《信息管理概论》(第2版)柯平高洁161.1.2信息生态1信息生态的认识2信息生态系统3信息生态平衡《信息管理概论》(第2版)柯平高洁171信息生态的认识1997年,达文波特首次提出“信息生态学”概念,在《信息生态学:把握信息和知识环境》中指出生态学模型。(信息环境、组织环境、外部环境)Nardi和O·Day(1999):在一个特定环境中,由人员、工作、价值和技术构成的系统。JaneFedorowicz(2004):在一个局部环境中的一个人员、过程、技术和信息共享行为的系统,具有适应群体过程的特征。《信息管理概论》(第2版)柯平高洁182信息生态系统“信息生态系统”是信息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综合体,是一种人工的专门系统。由人、信息、信息环境3要素构成。“第一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第三生态系统”:信息生态系统“第二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信息管理概论》(第2版)柯平高洁193信息生态平衡①信息生态研究目标是实现信息生态系统平衡,促进人、信息环境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主要解决信息生态失调问题。“信息生态平衡”是指系统的各结构要素、比例、输入和输出数量都处于稳定或通畅状态。《信息管理概论》(第2版)柯平高洁203信息生态平衡②“信息生态失调”是指信息生态系统中“信息-人-环境”的非均衡性,主要表现为结构与功能及输入与输出的非均衡性。信息生态研究的两个基本问题:①信息的差异与多样化问题。②信息分化问题。《信息管理概论》(第2版)柯平高洁213信息生态平衡③1)从人的因素优化开始2)加强社会信息环境3)加强信息活动的管理4)实现信息资源共享5)重视网络信息生态如何解决信息生态失调?《信息管理概论》(第2版)柯平高洁221.2社会信息化1.2.1社会信息化的意义1.2.2信息化的发展理论1.2.3信息化水平测度1.2.4我国信息化建设《信息管理概论》(第2版)柯平高洁231.2.1社会信息化的意义1社会信息化发展史2社会信息化概念3社会信息化的具体表现4社会信息化的意义《信息管理概论》(第2版)柯平高洁241社会信息化发展史“信息化”源于日本,其思想梅棹忠夫在《信息产业论》中首次提出,概念在1967年日本由科学、技术、经济研究团体提出。1976年,西蒙·诺拉在《社会信息化》描述了“信息化”。信息化,即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过程及结果。《信息管理概论》(第2版)柯平高洁252社会信息化概念“社会信息化”是指在全社会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信息与信息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信息管理概论》(第2版)柯平高洁263社会信息化的具体表现●逐步提高信息经济在GDP中的比重●加快国民经济信息交流,推动信息增长●加快产业的信息化进程●加快信息技术发展及信息技术应用●营造社会信息环境等。《信息管理概论》(第2版)柯平高洁274社会信息化的意义①是社会发展必然结果,是全球竞争需要②社会信息化促进经济增长③社会信息化将改变社会生活与文化《信息管理概论》(第2版)柯平高洁281.2.2信息化的发展理论宏观上,信息化的发展可分为3个层次:①劳动工具的信息化③社会生活的信息化②国民经济的信息化《信息管理概论》(第2版)柯平高洁291.2.2信息化的发展理论1信息化的建设内容2信息化的发展模型3信息化的建设模式《信息管理概论》(第2版)柯平高洁301信息化的建设内容(1)信息基础设施建设(3)开发信息资源,发展信息系统(2)发展信息技术及其应用(5)信息环境建设(4)发展信息产业《信息管理概论》(第2版)柯平高洁31(1)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基础是网络化。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主体是信息网络,利用这个网络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全社会的信息资源共享和经济高度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管理概论》(第2版)柯平高洁32(2)发展信息技术及其应用推广信息技术应用,提高信息化水平。必须要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建设,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推进政务信息化;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推进社会事业信息化;促进信息服务业发展。信息技术《信息管理概论》(第2版)柯平高洁33(3)开发信息资源,发展信息系统①信息资源的开发,主要是多媒体信息经过处理和加工以后储存于计算机中,实现计算机化的管理和交换。信息资源是基础,信息系统是保障。②信息系统建设是开发信息资源必然结果。《信息管理概论》(第2版)柯平高洁34(4)发展信息产业①产业信息化是指国民经济产业部门大量使用先进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产业信息化与信息产业化是信息化标志②信息产业化是指与信息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直接相关的组织机构,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立足产业化要求基础上生存与发展,并在宏观上形成信息产业。《信息管理概论》(第2版)柯平高洁35(5)信息环境建设信息环境建设包括两个方面:外部和内部环境建设。政策环境也是信息环境的重要方面。信息环境是指社会信息活动中各因素集合信息环境《信息管理概论》(第2版)柯平高洁362信息化的发展模型(1)诺兰模型(2)西诺特模型(3)米切模型《信息管理概论》(第2版)柯平高洁37(1)诺兰模型1)诺兰的4阶段论模型2)诺兰的6阶段论模型3)诺兰模型的应用《信息管理概论》(第2版)柯平高洁381)诺兰的4阶段论模型《信息管理概论》(第2版)柯平高洁392)诺兰的6阶段论模型《信息管理概论》(第2版)柯平高洁403)诺兰模型的应用诺兰模型是第一个描述信息系统发展阶段的抽象化模型,该理论已成为说明企业信息化发展程度的有力工具,从实践中也验证了诺兰模型的正确性。《信息管理概论》(第2版)柯平高洁41(2)西诺特模型1988年,西诺特提出过渡性理论,主要考虑了信息随时代变迁的变量。用4个阶段的推移来描述计算机所处理的信息。“数据”、“信息”、“信息资源”、“信息武器”阶段。西诺特还提倡,应当重视CIO的重要性。国内已有海尔、春兰、长虹、TCL等引入CIO机制。《信息管理概论》(第2版)柯平高洁42(3)米切模型实质是数据整合或集成的“四阶段、五特征”《信息管理概论》(第2版)柯平高洁433信息化建设模式信息化建设模式主要考虑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如何选择信息化发展道路,如何发挥政府的作用,如何确立信息化的发展重点。从信息化建设主体看,信息化有两种建设模式1)“政府主导型”模式2)“市场主导型”模式《信息管理概论》(第2版)柯平高洁441.2.3信息化水平测度1波拉特法2日本信息化指数法3中国信息化测度法【补充】信息化水平测度存在问题《信息管理概论》(第2版)柯平高洁451波拉特法①1977年波拉特《信息经济》,将信息活动从三次产业中分离出来,构成独立的第四产业——信息产业。《信息经济:定义与测量》,第一次提出信息化测算方法,中心思想是看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信息管理概论》(第2版)柯平高洁461波拉特法②波拉特测算理论的核心是将信息部门从国民经济各部门中逐个识别出来,在界定信息经济与信息产业概念后,为确定和测算信息活动在GDP中的比重,将信息活动部门分为第一、二两大信息部门,并进而建立一套可以量化的测算体系。《信息管理概论》(第2版)柯平高洁471波拉特法③第一类信息部门是所有向市场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企业;第二类信息部门指把信息劳务和资本提供给内部消费,而不进入市场的信息服务部门,包括应用信息技术和设备的企业和政府管理部门。《信息管理概论》(第2版)柯平高洁481波拉特法④将第1、2类信息部门的年增加值综合后,看其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的比重。以该数值衡量国家、地区、城市信息化水平。波拉特法不足,它基本是从信息化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来衡量的,而对社会生活、公用公益事业的促进方面反映很弱。《信息管理概论》(第2版)柯平高洁492日本信息化指数法①1965年小松崎清介首次提出信息化指数法主要是从邮电、广播、电视新闻等行业选取信息量、信息装备率、通信主体水平、信息系数4个要素来体现社会信息化程度,4要素又细分为11个变量。再将每项指标与基本年度同类指标进行比较,得出该项指数,然后按一定加权规则计算并进行综合处理后,得出信息化指数,以该指数大小来反映信息化水平高低。具体计算可采用算术平均法。《信息管理概论》(第2版)柯平高洁502日本信息化指数法②与波拉特方法相比,信息化指数法向更具体和详细测算信息化指数方向迈出了一大步,确实弥补了对社会生活信息化方面统计太弱的缺陷,而且数据容易收集,比较简单。信息化指数法优点:《信息管理概论》(第2版)柯平高洁512日本信息化指数法③不能反映信息化真实水平;可比性和实用性差;不能反映今天信息化的水平和层次;缺乏比较的绝对基准。信息化指数法缺点:《信息管理概论》(第2版)柯平高洁523中国信息化测度法①《信息管理概论》(第2版)柯平高洁533中国信息化测度法②《信息管理概论》(第2版)柯平高洁543中国信息化测度法③《信息管理概论》(第2版)柯平高洁553中国信息化测度法④《信息管理概论》(第2版)柯平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