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浙江万里学院肖萍通论“语法篇”(上)第一节词类的活用第二节古代汉语的词序第三节古代汉语的判断句第四节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第一节词类的活用(参见教材278-289页)一、古代汉语词类活用概述二、使动用法三、意动用法四、名词用如动词五、名词用作状语六、词类活用的条件一、古代汉语词类活用概述•(一)古代汉语的词分类•(二)“词类活用”的内涵•(三)词类活用和词兼类的辨别(一)古代汉语的词分类古代汉语的词类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虚词主要有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二)“词类活用”的内涵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们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种现象,就叫“词类活用”。(三)词类活用和词兼类的辨别兼类,指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语法功能,这些功能的表现,是经常性的而不是临时的。因而这个词同时兼属不同的词类。续上页公赐之食,食舍肉。”——前“食”为名词,食物。后“食”为动词,吃。这句意思是,吃东西时把肉放在一边(不吃)。“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食”为动词,使动用法,给……吃。“食”兼有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因此属于词兼类。续上页活用则是在一定条件下,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功能。续上页“从左右,皆肘之。”——这句的“肘”本是名词,而在这个语言环境里活用作动词,表示“用手肘撞”的意思。但是这只是一种临时性的情况。动词的用法并没有成为“肘”的经常性的功能。所以这只是活用。二、使动用法•使动用法:即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换言之,使动用法就是以动宾结构的形式表达了递系结构的内容。1、动词的使动用法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3、名词的使动用法1、动词的使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主语使宾语从事谓语动词所表达的行为动作。•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如果带有宾语,一般为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史记·鸿门宴》)/“活之”即“使之(项伯)活了下来”/广故数言欲亡,忿恚(hui4)尉。(《史记·陈涉世家》)/“忿恚尉”即“使尉(军吏)忿恚(生气)”不及物动词用为使动用法时,后面的宾语可以省略。如: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荀子·天论》)/“病”即“病之”,“使之生病”的意思。1、动词的使动用法(续)•及物动词也可以用作使动,为与一般用法相区别,用为使动的及物动词一般要破读。如:晋侯饮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饮赵盾酒”即“使赵盾饮酒”。“饮”破读为yìn/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论语·子路从而后》)/“食之”即“使之食(吃)”,“食”破读为sì/“见其二子”即“使其二子见(拜见)子路”,“见”破读为xiàn。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与状态。如: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贾谊《过秦论》)“弱秦”即“使秦国弱”。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州》》“绿江南岸”即“使江南岸绿”。3、名词的使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王我”即“使我当王(君王)”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左传·襄公二十二年》)“肉骨”即“使白骨上生肉”•用为使动的名词后面的宾语可以省略。如: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刘向《新序·节士》)“臣”即“臣之”,“使之成为臣”的意思。“友”即“友之”,“使之成为朋友”的意思。三、意动用法意动用法:即谓语动词具有“认为(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意动用法仅限于形容词与名词的活用。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2、名词的意动用法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备这个活用的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渔人甚异之。(陶潜《桃花源记》)“异之”即“认为之(桃花源的景象)奇异”。•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晁错《论贵粟疏》)“贵五谷”即“认为五谷重要”。“贱金玉”即“认为金玉不重要”。2、名词的意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就是这个活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如: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柳宗元《封建论》)“君君”即“认为国君是国君”。讨论: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有何异同?举例: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荀子·劝学》)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战国策·齐策一》)•总结:相同处:①句法结构相同,都是动宾关系。②两种用法均可以由名词与形容词的活用形成。•不同处:①所表达的含义不同。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是客观现实或者能够实现的,而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主观的看法,客观不一定如此。•②出现的范围不同。意动用法仅限于形容词与名词的活用,动词只有使动用法,而无意动用法。四、名词用如动词•在古代汉语中,名词除了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外,还经常活用为一般的动词,表达与这个名词意义相关的动词含义,我们称之为“名词用如动词”。•如:范增数目项王。(《史记·鸿门宴》)目:使眼色。/左右欲刃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刃:杀。/驴不胜怒,蹄之。(柳宗元《三戒》)蹄:用蹄踢•方位名词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史记·项羽本纪》)东:向东进军/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徐宏祖《游天都》)前:向前伸五、名词用作状语•讨论:现代汉语中的名词是怎样充当状语的?现代汉语中的名词可不可以直接充当状语?•总结:现代汉语中,一般名词充当状语,必须靠介词的帮助,即与介词组成介词词组再作状语。如:我们[在教室]上课。•只有时间名词和少数一般名词,才能直接充当状语。如:我们[明天]看电影。他[感情]用事。•在古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不用介词的帮助,经常直接放在谓语中心语前面作状语,我们称之为“名词作状语”。古汉语的普通名词作状语,可以表达以下内容:1、表示方位或处所2、表示工具或依据3、表示对人的态度4、表示比喻1、表示方位或处所古汉语普通名词作状语,可以表达行为动作在什么地方发生,或者行为动作向着什么方向发生。如:大月氏复[西]走。(《汉书·张骞传》)西走:向西逃走。/蜀太守以下[郊]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郊迎:在郊外迎接。2、表示工具或依据•古汉语普通名词作状语,可以表达使用什么工具从事行为动作,或者依据什么从事某种行为动作。•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子·汤问》)问》)箕畚运:用箕畚搬运。/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法皆斩:根据法法律都得斩首。3、表示对人的态度•古汉语普通名词作状语,可以表达用什么态度从事某种行为动作。•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鸿门宴》)兄事:用对待哥哥的礼仪接待。/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膑》)客待:用对待宾客的礼仪对待。4、表示比喻•古汉语普通名词作状语,可以形容行为动作的状态,表达比喻内容。•如:嫂[蛇]行匍伏。(《战国策·秦策一》)蛇行:像蛇一样地爬行。/其一[犬]坐于前。(《聊斋志异·狼》)犬坐:像狗一样地坐。六、词类活用的条件•如何发现文言语句中的词类活用的词,除了通过句意的理解去发现之外,还可以通过一个词所处的语法环境来辨别,即看一个词在句中处于什么地位,看看与这个词结合的前后都是些什么词等等,这些就是“词类活用的条件”。六、词类活用的条件1、两个名词连用2、名词、形容词在“所”字后3、名词、形容词在能愿动词后4、名词放在副词的后面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的前面6、名词后有介词词组7、名词用“而”连接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则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或用为动词,一般是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遂王天下。(《韩非子·五蠹》)王天下:统治天下。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陈胜王:陈胜当君王。2、名词、形容词在“所”字后•“所”是个辅助性代词,经常放在动词前面,构成“所”字词组,指代一定的对象,故“所”后的名词、形容词要活用为动词。•如: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所罾:网到的(鱼)。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庄子·盗跖》)所高:推崇的(人)。3、名词、形容词在能愿动词后•能愿动词修饰的是动词,所以当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时,活用为动词。•如: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论语·公冶长》)可妻:可以娶妻。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不能穷:不能走到头。4、名词放在副词的后面•副词一般在句中只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所以当名词前面有副词修饰时,要活用为动词。•如: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zeng1)单衣。(《史记·西门豹治邺》)皆衣:都穿着。/不足生于不农。(晁错《论贵粟疏》)不农:不从事农业生产。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的前面•“之”、“我”这两个代词的用法特点鲜明,即一般常做宾语,也就是在它们前面的多是动词,所以它们前面的名词、形容词,要活用为动词。•如: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晁错《论贵粟疏》)衣之:穿它们(织的布)。是欲臣妾我也。(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臣妾我:让我们当臣做妾。6、名词后有介词词组•介词词组在古汉语中经常做补语来修饰它前面的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所以名词后有介词词组,这个名词要活用为动词。•如:晋师军于庐柳。(《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军于庐柳:驻扎在庐柳。后妃率九嫔蚕于郊。(《吕氏春秋·上农》)蚕于郊:在郊外养蚕。7、名词用“而”连接•连词“而”经常用来连接的是动词、动词性词组和形容词、形容词性词组,但一般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所以用“而”连接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如:不耕而食,不织而衣。(《盐铁论·相刺》)不织而衣:不织布却穿衣服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衣冠而见之:穿上衣服戴上帽子见他第二节古代汉语的词序(参见教材289-297页)一、词序是汉语表达意义的重要语法手段二、宾语前置三、古代汉语的行为数量表示法一、词序是汉语表达意义的重要语法手段•词序:也叫“语序”,即语言中词语组合的先后次序。•词序在汉语中十分重要。汉语的词序一般不能随意变化,如果词序变化了,句子的意义往往也要随之变化。如:我打你。/你打我。•汉语的词序历史上比较固定,从古到今没有太大的变化。即基本次序为:主语——谓语——宾语二、宾语前置古代汉语中,在一定的语法条件下,宾语可以从谓语中心语的后面移至谓语中心语的前面,这种现象我们称其为“宾语前置”。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主要有下面几种:1、疑问代词作宾语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3、宾语用代词复指4、无标志的宾语前置1、疑问代词作宾语•语法条件:①全句是疑问句或者反问句。②宾语是疑问代词。•如:敢问何谓也?(《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何谓:谓何,说的什么。/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奚适:适奚,到哪里去。•如动词前有助动词,宾语一般要前置于助动词之前。如: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二年》)谁敢怨:敢怨谁,敢怨恨谁。1、疑问代词作宾语(续)•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也要前置。•如: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战国策·范雎说秦王》)何以:以何,用什么。这种宾语前置在上古时期比较严格,很少例外。只有“何如”常说成“如何”,但这两种形式都已成为凝固形式,其意义已不是“像什么”,而是“怎么样”、“怎样”等。如:伤未及死,如何勿伤?(《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如何勿伤:怎么就不杀伤。/与不谷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如何:怎么样。1、疑问代词作宾语(续)•“如何”也可以说成“若何”、“奈何”,其中的“若”、“奈”仍然具有动词性,但凝固后与“如何”的含义相同。如: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若何:怎么样。/先生助之奈何?(《战国策·赵策散》)奈何:怎么样。•“如何”、“若何”、“奈何”的中间还可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说成“如……何”,其含义是“对……怎么样”。如:如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