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社区人口的特征•一、社区人口的界定居民是社区的第一构成要素,没有居民就谈不上社区。居民的人口特征,比如年龄、性别以及文化程度等,必然会影响并形成社区的一些社会特征。一、社区人口的界定•以系统的观点看,社区人口属于宏观人口系统的固有组成部分,指的是在一定地域或者行政区划范围内活动的人的集合。据此界定,社区人口主要包括两部分:(1)当地居民;(2)非当地居民,但经常性在社区内生活或者活动。一、社区人口的界定•一般而言,社区人口有两个规定性:数量和质量。(一)数量社区人口数量的统计和社区本身的规模以及性质密切相关。社区人口数量主要取决于、和等人口过程一、社区人口的界定•(二)质量•一般而言,社区人口质量主要指的是、和。二、社区人口的基本属性(一)地域性地域性由两方面的内涵:第一,社区人口本身就指限定在某一特定区域内的人口集合,体现为空间内人口分布的统计结果;第二,这一区域内人口的主要活动集中在社区内,或者绝大部分日常生活在社区内展开,具有地域性。二、社区人口的基本属性(二)组织性一般而言,较之社会人口,社区人口由于互动频度较高,会体现出较强的组织性。二、社区人口的基本属性(三)同质性这里同质性主要指两方面:第一是社会身份和地位的相同或者相近;第二是行为方式和意识形态的同质性,指的是由于长期的互动所形成的相同或者相近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二、社区人口的基本属性(四)认同感同样是由于生活居住于同一社区,相互之间的交往互动容易在社区人口群体内部形成对社区以及对自身的社区身份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体现在自身对身份的认知以及展现给他人的身份信息。第二节社区人口结构与过程一、社区人口结构人口结构主要指的是特定时期人口的构成特征以及人口的社会文化属性。一般而言,社区人口结构主要指的是年龄、性别、空间分布、民族和宗教、社会分层等指标体系内各类人口所占的比例,同时社区人口也具有社会结构特征,如婚姻和家庭结构等。一、社区人口结构(一)年龄社区的年龄结构主要指的是社区内不同年龄人口所占的比例,具体到测量的话,还应限制在某特定时点,通常用百分比来表示。社区人口年龄结构是所属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也会对该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1、年龄结构类型衡量某地区特定人口的年龄结构通常会采用人口金字塔,以年龄为纵坐标,数量为横坐标,左半轴为男性,右半轴为女性的一种绘图方法,来显示特定人口的年龄和性别结构及其变动趋势。国际上判断一个社会的人口年龄结构类型通常根据老年人口系数、儿童少年人口系数、老少比和年龄中位数的状况四个主要指标,讲人口结构划分为年轻型人口、成年型人口和年老型人口三种。2、年龄分层和同期群年龄分层是一种因年龄不同所形成的权利、地位和角色期待差异的分层体系。该分层体系强调年龄的社会意义及其等级序列的性质,这种社会意义和等级序列往往意味着年龄和社会资源占有、社会行为以及社会尊重的合法性密切相关。同期群主要指的是同一年代出生的一群人。由于同一年代会经历基本相同或者相近的社会历史变迁,因此同期群的研究对于描述和揭示社会变迁至关重要。3、人口老龄化与人口机会窗口人口老龄化(populationaging)是指某一人口总体中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的比重逐渐增加的过程,特别是指在年龄结构类型已属年老型的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继续上升的过程。人口老龄化意味着老年人口比例增加、青壮年劳动人口比例下降,而社会抚养比上升的过程。•人口机会窗口,也叫“人口红利”,主要指的是一个人口群体在结构上呈现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大,社会抚养比低,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口支持的特定时期。•————————————人口负债一、社区人口结构(二)性别人口性别结构主要指的是特定时点和地区男女两性各自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通常用百分比来表示。性别结构均衡的功能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均衡的性别结构是人类婚配和合法生育,维持人口再生产的前提;第二、均衡的性别结构是确保劳动力市场性别分工合作的基础;第三、均衡的性别结构是男女两性社会权利和地位的体现。1、出生性别比出生性别比主要指的是出生婴儿中每出生100个女婴相对应的男婴数量,自然状态的数值应维持在101—107之间。一、直接原因在于通过非医学需要的性别鉴定来确定性别,并终止妊娠。二、深层次原因在于传统文化中男尊女卑的社会性别观念和意识。2、社会性别及性别分层社会性别(gender)是指社会对两性及两性关系的期待、要求和评价。强调影响两性发展的非生物性因素,即社会和文化因素的重要性。通过社会化和文化的作用,群体内部会产生相同或相近的关于特定性别的相对稳定的认知和平价,即通常所说的“性别的刻板印象”。2、社会性别及性别分层性别分层的理论来自兰德尔.柯林斯,指的是男女两性的分层差异。柯林斯提出性别分层的三个基本假设:(1)人类有着性别分层的强烈动机;(2)人类强烈地地址被压迫;(3)男人的性别分层动机通常比女人更强大。一、社区人口结构(三)空间分布空间分布指的是一定时间内人口在地理空间范围内居住和活动的一种状况。人口分布状况可以反映人口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人口的聚集和分散也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1、人口分布的测量主要有三个指标:人口密度、人口集中系数和城市化指标。(1)人口密度是指某一时点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通常以每平方公里常住的人口数来表示,反映了人口在地域分布上的稠密程度。(2)人口集中系数旨在反映一个地区的人口在土地上分布的均匀程度,值越大集中程度越高,繁殖则越均匀。(3)城市化指标主要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人口的比重。2、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人口分布是不同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包括自然地理因素、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的影响、人口过程的综合作用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等五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一、社区人口结构(四)民族和宗教民族和宗教是历史文化的沉积,特定地区的人口可能由于民族和所信仰的宗教不同而形成复杂的社区人口结构,也可能由于同一的民族和宗教信仰而聚集成单一的民族或者宗教社区。1、民族和民族政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坚持民族平等团结(2)民族区域自治(3)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4)培养少数民族干部(5)发展少数民族科教文卫事业(6)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字(7)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8)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2、宗教和宗教政策中国是个多宗教国家,宗教教徒信奉的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在我国,宗教政策采取了信仰自由政策,通过立法和相关的政策确保公民宗教信仰不受侵犯。一、社区人口结构(五)社会分层:特定人口中的等级差异和不平等状况的反映。1、分层的标准比较统一的认识是,现代社会中,职业获得与流动往往结合了收入以及社会声望等要素,具有较典型的社会经济特征。因此,社会阶层的划分越来越趋向于集中在职业分工的差异上面。社区内的社会分层不仅仅意味着收入分化,还意味着群体利益和价值观可能存在差异,是影响社区冲突整合的重要因素。2、收入和职业结构(1)收入分化的测量基尼系数是国际上通用的测量收入分化状况的指标,它是一个在0与1之间的数值,反映社会收入分化的程度。基尼系数小于0.2:绝对公平,平均分配;基尼系数0.2-0.3:比较公平;基尼系数0.3-0.4:中等不公平;基尼系数高于0.5:极端不平等;基尼系数0.4为警戒线,高于此数值,可能引发社会动荡。(2)职业结构与阶层分化在业人口中,职业结构主要指的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从事不同职业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及其构成状况,是反映该国家或者地区的劳动分工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我国,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和阶层分化的程度加剧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有学者按照经济资本、组织资本和文化资本对现有职业构成进行过阶层划分,分出十大阶层。3、社区贫困(1)贫困的测量处于社会底层的人口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资料匮乏,即处于贫困状态。恩格尔系数:生活必需品支出水平的高低;市场菜篮子法:生活必需品的物品种类和数量,所击计算出的相应货币金额。收入比例法:平均收入的50%作为贫困线。(2)贫困人口在社区的集中与隔离城市贫民窟的出现。空间作为重要资源配置是按照社会分层进行的,那么阶层间差异会通过居住和活动空间的分异来体现。(六)婚姻与家庭婚姻和家庭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结构,同时也是人口再生产的重要的文化和制度基础。1、婚姻婚姻的概念:婚姻是男女两性依一定的法律、伦理和风俗的规定建立起来的夫妇关系。婚姻的功能衡量一个特定人口群体的婚姻结构的几个指标:平均初婚年龄、结婚率和离婚率问题:性别比例失衡所导致的未来婚姻市场由于男多女少所造成的婚姻挤压的问题2、家庭家庭的概念:由婚姻、血缘和收养关系所组成的社会关系的基本单位。从代际层次和亲属关系构成形式对家庭的划分:核心家庭:由一对夫妻或者和他们的未婚子女构成。主干家庭:祖父母、父母及其子女构成联合家庭:由两个或更多的核心家庭构成二、社区人口过程(一)生育1、生育力:作为生物物种的人再生产的能力生育率:现实的社会意义上的生育水平的问题2、生育制度与计划生育生育制度的概念及构成计划生育的概念、目的及途径二、社区人口过程(二)死亡1、死亡及其测量死亡的认定死亡申报制度:属地原则、属人原则人口学意义上死亡测量的几个指标:粗死亡率、死因死亡率、标准化死亡率2、死因与社会风险3、自杀与安乐死自杀:基于各种原因导致个人自主终结自己生命的一种方式。安乐死:一个安宁而轻松的死亡,或者导致安宁而轻松死亡地死亡的行为。二、社区人口过程(三)人口流动与城市化1、民工潮农民工的入城,一方面满足了城市建设的传统工业部门和新兴服务业的劳动力需求,有力推动城市化进程;另一方面促进了城乡交流,返乡农民的打工收入也有利于农村的发展和繁荣。2、城市化城市化实质是一个由传统农业向城市工业和服务业转变的综合过程,除了人口职业转变、产业结构转变、地域空间转变这些变化外,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也是其重要内容。第三节社区人口问题与管理一、人口控制和计划生育20世纪80年代以来,针对数量过多的人口,我国人口政策形成了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为主导的计划生育的工作方针。(一)社区与人口控制长期以来,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普及和实施主要依托社区来展开。(二)社区计划生育工作计划生育是指为了社会、家庭和夫妇的利益,育龄夫妇有计划的在适当年龄生育合理数量的子女,并养育健康的下一代,以增进家庭幸福,促进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社区是计划生育展开的基层单位,也是计划生育政策和项目推进的最主要的抓手。二、流动人口及其管理大量流动人口入城,给城市的人口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表现为三个方面。社区流动人口的管理也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三、人口老龄化与社区养老(一)养老方式的选择养老内容可分为三个方面:物质赡养或者经济赡养、精神赡养和日常照料。(二)社区养老社区养老服务的主要形式有建立老年活动中心、托老所,以及积极推进社区志愿者提供养老服务等形式,部分城市也在积极引入专业老年社会工作。四、贫困人口与社区支持(一)贫困的社区化(二)社区支持第四节社区人口与社区发展一、社区人口在社区发展中的地位和功能1、社区人口为社区治理提供基础的人口条件2、社区人口为社区发展提供人力资源3、社区人口为社区发展创造社会资本4、社区人口为社区发展提供充足文化动力二、合理调控社区人口,推动社区的持续发展与和谐(一)按照计划生育要求,持续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二)针对突出的人口问题,构建系统的人口管理与服务工作机制(三)积极引导健康文明的社区人口文化,营造社区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