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窍,玄关,气穴千峰老人在《性命法诀明指》中答复弟子提问时讲:“二目的中心内即是祖窍”。在行功之时“两眼归中守一,养于祖窍之内,勿勤勿怠,谓之安神祖窍”。“昔我师了然曰:不炼祖窍,则真息不住,而神化无基,药物不全,金丹亦不结”。所以在行功开始就要意守祖窍,但不要死守,要在有意无意之间似守非守。因此,窍为万法之都,总持之门,不可以有心守,不可以无心求。有心守之则着相,无心守之又落空。然则要怎样才对呢?“垂帘明心守祖窍,见着性光是功夫”。这是从炼性的角度讲的,同时也与修命紧密相联。所谓“安神祖窍”的目的,就是“翕聚先天”。所以此窍既是炼性之所,也是立命之根(注:鼻子这一位置在易学中站位为艮,而口为兑,兑为泽,内有太阴脾土之开窍,则上鹊桥对应山泽通气。另外鼻子一带上有山根,下有上鹊桥,其位面部正中,有其非常特殊的地位。此外,坎为耳,目为离,眼耳脑共用法坎离交,坎离共处对应左右一线。因此可以看出,人体头面部七窍分布,实际上分布形成一大十字结构,大十字结构的交点在于山根。因此山根乃为头面太极之关键处之一)。《皇极阖仙经》对这一个问题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欲通天心气穴,就必须“先要穷想山根”(山根即祖窍穴)。穷想是想到无可想之时,即一直把意念放在山根穴位而不离。久之,则呼吸之气方渐次而通夹脊、透泥凡,以达于丹田气穴。行之既久,一呼一吸入于气穴,乃自然而然之妙也。了真子曰:“欲点长明灯,须用添油法”。然若非此窍,则必不能添油,也不能接命。因为在“穷想山根”的过程中,当真气行至夹脊双关之时,就要以神入于夹脊之中。而“此窍之气,上通天谷,下达尾闾,周流百节之处。以天地无涯之元气,续我有限之形躯(注:天地无涯之元气者,乃真空零点能也),自是容易”。如是“诚能凝神夹脊之窍,守而不离。久久纯熟则里面皎皎明明,如月在水相似。自然散其邪火,消其杂虑,降其动心,止其妄念。妄念止则真息自现。真息现而真念无念,真息无息。息无则命根永固,念无则性体常存。性存命固,息念俱消,即性命双修之第一步也”。这一步走好了,今后就会循正途而进了。心、神、意守祖窍。祖窍在人二目中间,是经书不载,历代祖师秘不轻传的一窍。余师千峰老人曰:“天下地上安祖窍,日西月东紧先天。玄关之后谷神前,正中有个空不空”。此窍是玄关出人、明心见性的门户,是锁心猿拴意马的桩柱,是延年益寿的阶梯。初步炼性先守此窍。含眼光两眼观此窍,凝耳韵两耳听此窍。心想此窍,意念此窍,神住此窍,最后达到忘掉此窍(注:类似化心中之珠为无珠之珠心法)。古人谓:“常有欲观其窍,常无欲以观其妙”。守窍为了忘窍,故有“知而不守是正功”之说。一意归中,万籁俱寂,身心两忘,恍恍惚惚,感到一股电流在身上咝校热缬|电,其舒服妙不可言,正是神清气爽,精神振奋。如能得到5分钟的真静,足以消除一天疲劳。如能每日坚持坐功,即使得不到真静,也会感到丹田发暧、手脚出汗、脸似蚁爬、头顶气旋。这些现象都是坐功的收获,日积月累,祖气修足,自然玄关出现。祖窍,在二目中心只有守定祖窍,才能使瞬息万变的活动思想安静下来。百尺竿头再进一步,做到心静念止,身如槁木,心若止水,意似寒灰,一念不起,一意归中,万籁俱寂,身心两忘,恍恍惚惚,杳杳冥冥,此时感到一股电流在身上奔腾咆哮,犹如触电,全身酥麻,其舒服感妙不可言。这正是形神俱妙,了在其中。此景过后,但觉眼明心亮,神清气爽,精神振奋。如能得到五分钟的真静,足能消除一天的疲劳。如能每日坚持坐功,即使得不到真静,有时也会感到手脚出汗、丹田发暧、脸似蚁爬、头顶气旋。这些现象,都是坐功的收获,日积月累,祖炁修足自然玄关出现。三花聚顶秋月圆:三花即精花、炁花、神花。只有精炁神修足,才有三花聚顶秋月圆的现象。秋月即玄关。玄关与祖窍同样都是过去道家三口不说、六耳不传之秘。玄关与祖窍往往连在一起,实际玄关是玄关,祖窍是祖窍。可以说:祖窍是玄关出人的门户。玄关不在身上,祖窍不在身外。玄关者乃玄妙之机关也,不在身上,离身难寻。黄氏一般只强调在下手兴功时,运用两眼神光汇合性光观照下丹田。但性光的发越,实际上与观照祖窍或存想山根有关,黄氏却不言明,也不强调。但他认为,人身有离宫、坎户和玄门、牝户之分,实际上离宫、玄门均可代表两眼之间的祖窍,坎户和牝户则可代表下田。他说:“自涌泉以至气海(指下田)皆属阳,则为坎;自泥丸以至玄关皆属阴,阴则为离。黄氏在《乐育堂语录》一书中对山根给予高度的评价。他说:山根是人身“紧要之处”,“是通精气往来要道,人能存想山根则真气自然复归黄庭旧处。”又说:“古云:‘山根是人初生命蒂’。吾人开督闭任,通气往来,即是此窍。苟能存神于兹,自可长生不老,却病延年。”由此可见,黄氏也是赞成存想山根、存神山根的。世传丹经道书中不乏下手兴功时,存想山根的例子。《吕祖师先天虚无太一金华宗旨》一书功法下手时,就先着念于鼻端,然后存想山根。认为山根为人身之性户,上达泥丸,下通下丹田,故须凝聚光于此处,由此而下注。《尹真人东华正脉皇极阖辟证道仙经》一书功法下手之初,更主张“穷想山根”,以与元始祖气相通。清代史从龙撰《道乡集》一书认为,山根“乃下手收念之处,此窍乃后三关之门户,坐时二目先守此窍,少时念止,即可由门户而轻轻下沉海底,二目既至,神已随之,片时不起妄念,自然心定调息。”(以上均引自拙编《中国古代气功选注》一书)。回光返照两眼之间的祖窍或存想山根,对阴虚阳亢或患有高血压症的学者不宜,因阳气会因此而上升,使病情加重。因有此弊端,黄氏着作中所言靠凝神用两眼神光汇合性光下照丹田,不失为一稳妥之法。盖此法亦可微微或适当地牵动祖窍,起一定程度的观照作用,且并非意守祖窍,则对有高血压及阴虚阳亢者无碍。论塞兑垂帘塞兑者,口开神气散,故塞之也。垂帘者,眼全开神漏,全闭神昏,惟垂帘微启耳。两眼之中即天根,即所谓性命关也。其根生于眼,眼属心,心生造化,自属玄之又玄者,仙家谓之玄牝之门。心肾内日月,交接于内,两眼外日月,交接于外,攒簇水火而不散,气自调矣。论回光调息欲明回光调息,须知观音堂之妙用。观音堂者何?观属眼,音属耳,眼属心,耳属肾,心肾相接处,为观音堂,主持一身神气者也。其法自两眼角收心一处,收到两眼中间,以一身心神,尽收此处,所谓“乾坤大地一起收来”是也。心定之后,自此用眼下看鼻尖,直下看到脐下。眼常在此处,寂然不动,任鼻呼吸,调息绵绵,若存若亡。不假工夫,则真息自调,“息不由于鼻外,思维止于身中”。正谓此耳。又曰“蟾光终日照西川,即此便是药之根。”蟾光即眼光也,西川即脐下坤地也。如此回光于脐下,以调真息,是神入气穴。回光日久,肾中一点真阳,上与心神相合,则心息相依(内息者气也),心息相依则水火既济。回光调息工夫,遇静即行,不拘子午,十二时中皆可为。即行功时,意失便收来,所谓“放去收来总是伊”。是工用久,心内自悟,五贼先去,五贼乃眼耳鼻口意。眼不外视而内照,则魂在肝而不从眼漏;耳不闻声而返听,则精在肾而不从耳漏;鼻不嗅味而调息,则魄在肺而不从鼻漏;口不开言而塞兑,则念在脾而不从口漏;意不妄想而默守,则神在心而不从意漏。如此精神魂魄意,攒簇在坤位,则独修无漏矣。人身的两眼瞳神,是人人本具的发光体。都可从这里体现出来。所以在观时,不但身体能获得平衡,各方面的光热,也凝聚在聚光镜的焦点上,发显焦点透视的能量。两瞳交光,内外交光,在心境进入高度平静时,两耳也自然依息,心息两定,息念双消,外而眼耳鼻舌虚空,包括山河大地日月万物,四时八节,百骸九窍;内而心肝肺肾脾等一切骨骼脏腑,精神气血精液,内外五行同归虚无,一起消融;以致上呼下应,头顶目前,以致四周,便大放光明;下面的水府海轮,也成光的海洋。以至上下交光,连在一起,同向光点结集,整个宇宙,通天彻地,无处不光明。你的凡胎肉体,也就不知不觉的全都融化在光的海洋里,发生微妙的变化,成为真空实体。把双眼瞳神重叠在两眉中间,是谓对合同,它的原句叫“无影山前对合同。”全句都是双关两意,隐含在两眉中间对合瞳之意。同与瞳同音,合同是将两张契约放在一起,在中间盖上一个印章,两人各执一纸,作为今后相认的凭证,所以叫对合同。对合瞳,就是上述两眼瞳神对合起来做功夫。能知两眼瞳神对合做工夫,也就是无影山前对合同的印章两半对上了。岂非双关两意的妙秘。所以他们这个功法,又称“双瞳抱一”。《黄帝内经·素问五脏别论》认为脑藏髓而不泻,主藏元气,为阳气之所聚处,故为奇恒之腑。脑不仅藏髓,而且藏神。《灵枢·本神》云:“两精相搏,谓之神”。精成于肾,肾气通于脑。《灵枢·经脉》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阐明了肾与脑的关系,脑髓源于肾精,精盈而神旺肾气通于脑,而为脑神之用。就用而言“神即气也”,《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并且视觉、听觉、运动器官等正常与否,都直接关系于脑髓,《髓海》说:“髓海有余,则轻劲有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颈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清·王学权《重庆堂随笔》卷上健忘条云:“盖脑为髓海,又名元神之府,水足髓充,则元神清湛而强记不忘矣。若火炎髓竭,元神渐昏,未老健忘,将成老损也”,认为脑主宰觉悟动作之司,一身之灵在脑,将脑与记忆联系起来。清·王清任在《医林改错·脑海说》也说:“灵机记性在脑”。关于脑的微观系统,道家认为主要有脑部九宫及脑神两个要素。脑部九宫为脑神所居之处,而脑神为九宫之主。《黄庭内景经》说:“脑神精根字泥丸”,又曰:“凡一头中有九宫:两眉间上,却入一寸明堂;却入二寸为洞房宫;却入三寸为丹田宫;却四寸为流珠宫;却入五寸为五帝宫;明堂上一寸为天庭宫;洞房上一寸为极真宫;丹田上一寸为玄丹宫;流珠上一寸为太皇宫”(梁丘子注)。《酉阳杂俎·广知》说“脑神曰觉云”。中央泥丸处为百神总会。泥丸者,为形而上神也(指超越形体之上的支配之神,对人体的意识活动起决定性作用)。因此,泥丸是修炼家及释道儒共修之课。因取其形象天地初开时之混沌状态中阴阳二气相合相抱之形,故称“泥丸”。两眼之间和两眉之间向内一寸的区域,是明堂宫所在之处,是显发光明最重要的部位。两目神光内注明堂宫,促使日、月、星(天罡,在两眉之间)三光在额前汇聚,形成圆光明镜,光的颜色有红、黄、白、篮等,因各人禀赋不同而显不同光色。由于泥丸宫(又叫性宫或上丹田)正好是人体松果体的所在部位,即是从天目穴至玉枕画一条直线,两耳尖对穿画一条直线,再从百会至会阴画一条直线,这三条直线交叉的地方。人体的神经系统很像一棵倒长的竹子,其枝叶分布在四肢,主枝在脊椎里,而它的根扎在脑内,是神经中枢的总根,为全身百脉所朝,万窍所归之宗。所以性宫被历代修炼家视为通玄入妙之门。《太乙金华宗旨》说:“道在一身,其机在目”。“人身精华,皆上注于空窍是也。得此一节,长生者在兹,超生者亦在兹也。此贯彻三教功夫也”。《灵枢》说:“十二经,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这个空窍就在两眼之间的鼻梁内,正是祖窍的位置。祖窍,又叫天心、缘中。《太乙金华宗旨》曰:“天心居日月中,黄庭经云,寸田尺宅可治生,尺宅面也,面上寸田,非天心而何”?又曰:“天心者,三才同禀之心。丹书谓之玄窍是也,人人俱有。贤则启之,遇迷闭之。启则长生,闭则短折”。“缘中二字极妙,中无不在。遍大千皆在里许。聊指造化之机,缘此入门耳”。祖窍还是三光出入之总户,故历来被修养家视为秘不外传的玄窍。如《参同契》所言:“一者以掩蔽,世人莫得之,一窍通万窍,一以贯全身”。内视法即内观法,它是修养的重要标志。李时珍说:“内景邃道,唯返观者照察之”。《太乙金华宗旨》曰:“圣圣相传,不离返照。孔曰之止,释号观心,老云内观,皆此法也”。所以内视法又叫内观法,回光法、返照法等。《宗旨》又曰:“回光,则天地阴阳之气无不凝”。“回光之功,全用逆法,注想天心”。“须先目光聚于干宫”,“初学者但于两目中间齐平处系念便了。光是活泼泼的东西,系念于眼之齐平外,光自然透入。专一回光,便是无上妙谛。回之既久,此光凝结,即成自然法身”。《宗旨》进一步指出:“宗旨妙用,亦惟在置心一处也。内观即置心一处之诀,即心传秘旨”。《太极图》曰:“太乙含真气,精神魂魄意。静极见天心,自然神明至”。元性虽居于真窍,而光华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