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言符号象似性的顺序性原则浅析留学生汉语语法学习偏误摘要:“象似性理论”不仅有助于对特定语言本体的认知与研究,同时启示着第二语言教学可以开辟出一条新的教学思路。在汉字教学课堂上借鉴象似性理论的相应研究起步较早,并且证实了其在汉字教学中的重要价值。运用象似性原理分析留学生汉语学习中的语法偏误,帮助他们掌握汉语语法规则。关键词:象似性顺序性原则汉语教学“象似性”术语的含义。语言形式是体验、认知、语义、语用等多种外在和内在因素促动的结果,因此这里的象似性主要不是指语言形式直接像镜子一样反映客观外界的事物,而强调语言形式反映人们对世界的体验和认知方式,也就是说,语言符号相对于人们的体验方式、经验结构、概念框架、语义系统来说是有理可据的,是有其动因的,不是任意的,语言的结构形式与人们的经验结构、概念系统、认知方式、客观现实之间有着映照性的相类似现象,这便是“象似性”。将象似性引申至语法规则层面,就是说词法、句法的结构并非任意组合的,而是有理有据,和人的认知系统、思维系统、经验系统之间是有联系的。目前学术界对“象似性”术语的理解众说纷纭,研究者们各持己见,概括来说,不外乎两种观点:(1)狭义理解,相当于皮尔斯(Peirce)所说的“映象符”(imageicon),指语言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客观事物;(2)广义理解,相当于我们通常所说的“理据性”,即语言形式是世界万物经过人头脑中的感知、认知与体验的作用下形成的,换言之,日常经验、概念体系和头脑的认知规律都是其形成衍变的基础。象似性理论目前虽主要是语义学,特别是认知语义学内的论题,但也可置于语用学范畴内进行研究,象似性原则具有较强的语用性,与许多语用原则存在共通之处。象似性论述的是形式(含结构)和意义之间的关系,这里的意义包括所指意义,这就必然要涉及到语境问题,而且意义又是与功能、意向、话语用义(或叫话语的交际意义)紧密相关的,就必然要与语符使用者密切相关,因此,象似性理论不仅属于语义学,而且还当属于语用学。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运用象似性理论来解释语言运用情况,特别是1997年在苏黎世大学召开的第三次象似性国际研讨会上,不少学者将其运用于广告、商标、诗歌、话语分析、文学作品等研究之中,这些论述大大证明了象似性的广泛性和实用性。从语符形式到字面意义是一个过程,再从字面意义到交际意义(交际意图、交际功能)又是一个过程。语言是用来交际、储存和处理信息的,语言交际是一种认知推理的过程,是为达到某种目的的一种行为。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当然也是如此,从知识输入到知识输出,也就是交际表达的过程,汉语具有重语序而缺乏相应形态变化的特点,对外汉语教学对象大都来自非汉字文化圈,学习者在遣词造句中难免会出现偏误,这些偏误大都是由于套用了母语中的相应规则,或者是对汉语规则不熟悉造成的。象似性理论包含若干条原则,但各原则研究着眼点不同,如分析“先后”的顺序层面,着眼“远近”的距离范围,认知或概念上相接近的实体,其语言形式在时间和空间上也相接近,就是说,概念之间的距离跟语言成分之间的距离相对应。考察“多少”的数量领域量大的信息,说话人觉得重要的信息,对听话人而言很难预测的信息,表达它们的句法成分也较大,形式较复杂等等。突出“地位”的标记原则,话语合作、强调等等。各原则均与语用表达文本特征之间存在某种对应关系,即以修辞方式呈现出来。顺序象似性:正常语序、倒装语序、正叙、倒叙、已知信息+新知信息(由熟到生)、圆周句(掉尾句)等等。数量象似性:重复、反复、叠用、排比、长句、断句、夸张等等。标记象似性:大写、斜体、黑体、变换字体等等、距离象似性:社会距离、交谈者距离……顺序象似性指语言符号的排列顺序象似于实际事件发生时间的顺序、思维的顺序和文化观念。在各大语言体系中,汉语作为一种典型的非形态语言,语序是一种重要的语法手段。语序包括构词时语素的排列顺序、组句时词语的排列顺序以及构成语篇时句子或语段的表达顺序。因为一般总是认为原因在先、结果在后,先有条件、后有行动,所以复合句中原因从句和条件从句大多在主句之前(英语似在主句之后)。下面我们来看句例:例:她打弟弟打了两次了这是一个汉语语法特征明显的句子,本句中“打弟弟”表示动作行为的起始,“打了”这一动词的重复来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两次”是动作行为的频率,是动作发生且重复后的结果。这一动作可以阐释为,必须先有动作的起始,然后才能有动作的重复,而有了动作的重复之后才能计算动作的频率,最后才可以看出动作的结果。这是符合人们认知心理程序的,也是与事件本身的发展进程一致的,因此句中的语序为“S+V+O+V+了+表示频率的短语”。例:王老师对着我笑。(√)王老师笑对着我。(×)在解释这组句子时,应该明确“对着我”表示方向、动作行为的朝向,因此,要先明确指向,再发出动作行为。在这样的句子中,介词短语要置于动词之前。例:老师的心情不好。(√)老师不好的心情。(×)此句中重点要表达的内容是“老师的心情怎么样”这样的信息,强调的是“不好”这样的程度。因此应将“不好”放在后面。此类偏误可以解释为是由于学习者忽视了汉语“尾焦点”所导致的偏误。在强调表达动作的程度、结果与情态时,采纳“尾焦点”原理。信息论把一个句子看作是一个信息片段,在这样的信息片段中,焦点就是其中人们特别强调的部分,是人们在交流中所传递和强调的新信息。当一种语言中信息焦点在句子的后面出现时,叫做“尾焦点”。汉语语法规则复杂多变,句式多样,既有按事件发展、层层推进的句法,也有倒装、强调等变化,这些都是留学生汉语学习中容易出错的难点,汉语学习者在对汉语语法语用规则不熟悉的情况下,因汉语与母语表达习惯不同而更易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出现诸如此类的偏误。在对留学生进行汉语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回答的方法,帮助学生说出正确的句子。例如老师问:今天上午,马克没玩篮球。马克干什么了?学生答:马克写作业了。教师问:马克写作业写了多长时间?以引出答案:马克写作业写了两个小时了。此外,运用象似性原理对语法结构规则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句子,从而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在对来华留学生的汉语教学中,语法内容的教学则占有很大的比重。语法教学过程讲究汉语的语法结构,着重训练学生掌握汉语的基本句型和词序。由此可见,汉语语法教学在教学过程的初级阶段至关重要。赵金铭指出,留学生在汉语学习过程的初级阶段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把词语的位置摆对。换句话说,就是语言的形式问题。在汉语语法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语法项目,适当地渗透象似性理论相关原则,向学生交代了语法结构和使用规则是什么,让学生从自身的认知体验入手,感知、讨论、理解和记忆,降低语法结构系统的抽象性,增强语法项目的可理解性,提高短时教学效率,同时让学生感到汉语语法规则是有规律可循的,是充满趣味的,在宽松的教学环境下会觉得汉语是好学的,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便于学生在交际中顺畅表达出符合情境条件和语法规则的句子,最终达到熟练使用语法规则的目的。尽管象似性理论无法量体裁衣地解决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出现的所有问题,但和以往传统教学理论限制下的教学法来比,为语言教学研究者打开了更广阔的思路,拓展了语法规则讲解的相关方法,推进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法教学研究迈向新台阶。参考文献:[1]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505—564页[2]王寅《象似性原则的语用分析》[J],现代汉语,2003.01[3]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4]张喆《语言符号象似性的定义及特征》[J],河南科技大学科学学报,2003.12[5]韩序《基于象似性理论的初级汉语语法教学研究》[D],辽宁大学,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