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心理发展的理论(一)发展心理的理论1、识记:焦虑的种类:第一客观性焦虑,第二神经性焦虑,第三道德上的焦虑。2、领会儿童情绪发展的实验研究:华生以阿尔伯特为被试,通过条件反射法,研究其惧怕情绪的发展。该实验被心理学界公认为儿童情绪发展的一个经典实验。阿尔伯特参加实验的年龄为7个月,实验结束时他的年龄为11个月。在第一次实验时,华生给他下个小白鼠,他没有表现出惧怕反应。当他伸手去摸白鼠时,在他背后突然敲一下,发出刺耳的声音。这个声音使他吓了一跳,并把脸射进被褥里边。当阿尔伯特第二次看见白鼠时,想再伸手去摸它。刚一伸手,又听到一个大的刺耳声音,使他吓了一跳,并开始器泣。为了不过分伤害孩子的健康,实验停止一周。一周后,这个白鼠再出现时,虽然没有了刺耳的声音。但阿尔法特已不敢接近它了。再以后,当阿尔伯特呈现一个小白兔,他也开始哭泣。为了消除惧怕情绪,华生首创了系统脱敏法。这是目前还在使用的行为矫正的一种重要方式。与伦理性原则相违背,应该受到批评。华生的儿童教育观:1、反对统一标准,提倡区别对待2、反对体罚儿童3、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儿童各种习惯4、对幼儿养护的要求5、提倡对儿童青少年进行正确的性教育。3、简单应用:化生的环境决定论:1、否定遗传的作用,原因是:(1)行为的产生是由刺激决定的,有什么样的刺激就有什么样的行为。(2)生理结构上的差异并不导致机能上的差异。(3)华生主张,行为主义者研究心理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行为的可控制性,而遗传是不可控制的。2、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1)人出生后,生理特点是不同的,但此时每个人都只有一些简单的行为。复杂行为的形成,完全来自环境,特别是早期训练。(2)教育对人的心理发展具有决定作用,即教育万能论。(3)后天学习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积极作用。4、综合应用:华生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一)环境决定论发展观华生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立场出发,提出除了极少数的简单反射外,一切复杂行为都取决于环境的影响。即环境决定的发展观。(二)华生论儿童情绪发展华生认为,初生的婴儿有三种天生的情绪反应,即怕、怒和爱。后来由于环境的作用,经过条件反射,促使怕、怒和爱的情绪不断发展。(三)华生认为,人格是一个人的行为系统,即动作的总和。它是后天形成的。鉴定价格的可靠办法是对人进行长期的系统观察,不仅是定期进行,而且还要在各种情境下进行。这样才能全面地了解一个人的人格。(四)华生的儿童教育观1、反对统一标准,提倡区别对待2、反对体罚儿童3、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儿童各种习惯4、对幼儿养护的要求5、提倡对儿童青少年进行正确的性教育。(二)弗洛伊德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1、识记心理发展的动力: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特别是其人格发展的动力是由原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斗争、相互协调的结果。2、领会:焦虑的种类及其发展特点:焦虑主要有三种:第一,客观性焦虑。第二神经性焦虑。第三道德上的焦虑。儿童焦虑的特点:第一,存在着个体差异。同一年龄的儿童,焦虑的内容可能明显不同。第二存在着年龄差异。不同年龄的儿童,焦虑的内容也可能明显不同。即客观性焦虑变成神经性焦虑和道德上的焦虑。3、简单应用:弗洛伊德关于心理发展的阶段:第一阶段:口唇期,第二,肛门期,第三,前生殖器期,脂四,潜伏期,第五,生殖器期。4、综合应用:弗洛伊德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弗洛伊德心理发展的的主要观点1、弗洛伊德论心理发展的动力,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特别是其人格发展的动力是由原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斗争、相互协调的结果。2弗洛伊德关于心理发展的阶段:第一阶段:口唇期,第二,肛门期,第三,前生殖器期,脂四,潜伏期,第五,生殖器期。3、儿童焦虑情绪的发展(1)焦虑产生的原因及种类,由出生而产生的分离感是一切后来出现的焦虑的基础。焦虑主要有三种::第一,客观性焦虑。第二神经性焦虑。第三道德上的焦虑。(2)儿童焦虑的特点:第一,存在着个体差异。同一年龄的儿童,焦虑的内容可能明显不同。第二存在着年龄差异。不同年龄的儿童,焦虑的内容也可能明显不同。即客观性焦虑变成神经性焦虑和道德上的焦虑。(三)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1、识记心理发展的动力:心理发展是个人与社会交互作用的结果。一个人健康人格的发展,除具有性冲动外,在成长过程中还要有社会文化环境的作用。2、领会心理发展阶段的含义:埃里克森认为,人的发展是一个进化的过程。一个人在出生时还是一个未分化的普遍体。在生长过程中,普遍体体验着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事件发生的顺序,并按一定的成熟程度分阶段的发展。人的发展不是单纯地表现为情绪过程或心理过程,而是将个人内心生活与社会任务加以结合,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来。3、简单应用埃里克森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第一阶段:学习信任阶段(出生-1岁)主要矛盾是信任对不信任。第二阶段:自主与羞怯、怀疑阶段(1-3岁),主要矛盾是自主性对羞怯、怀疑。第三阶段:主动与内疚阶段(3-6岁)主要矛盾是主动性对内疚感。第四阶段:勤奋与自卑阶段(6-12岁),主要矛盾是勤奋感对自卑感。第五阶段:同一性与角色混乱阶段(12-20岁),主要矛盾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主要矛盾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第六阶段:亲密与孤独阶段(20-40岁),主要矛盾是亲密感对孤独感。第七阶段:繁殖与停滞阶段(40-60岁)主要矛盾是繁殖感对停滞感。第八阶段:自我整合与绝望阶段(60岁以后),主要矛盾是自我整合感对绝望感。4、综合运用: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1、心理发展的动力:心理发展是个人与社会交互作用的结果。一个人健康人格的发展,除具有性冲动外,在成长过程中还要有社会文化环境的作用。2、心理发展的阶段含义:埃里克森认为,人的发展是一个进化的过程。一个人在出生时还是一个未分化的普遍体。在生长过程中,普遍体体验着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事件发生的顺序,并按一定的成熟程度分阶段的发展。人的发展不是单纯地表现为情绪过程或心理过程,而是将个人内心生活与社会任务加以结合,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来。3、心理社会性发展的八个阶段理论:第一阶段:学习信任阶段(出生-1岁)主要矛盾是信任对不信任。第二阶段:自主与羞怯、怀疑阶段(1-3岁),主要矛盾是自主性对羞怯、怀疑。第三阶段:主动与内疚阶段(3-6岁)主要矛盾是主动性对内疚感。第四阶段:勤奋与自卑阶段(6-12岁),主要矛盾是勤奋感对自卑感。第五阶段:同一性与角色混乱阶段(12-20岁),主要矛盾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主要矛盾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第六阶段:亲密与孤独阶段(20-40岁),主要矛盾是亲密感对孤独感。第七阶段:繁殖与停滞阶段(40-60岁)主要矛盾是繁殖感对停滞感。第八阶段:自我整合与绝望阶段(60岁以后),主要矛盾是自我整合感对绝望感。(四)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1、识记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第一是成熟,第二是练习和习得经验,第三是社会经验,第四是平衡。同化:是指把环境因素纳入有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顺应:是指内部图式改变,以适应环境现实。平衡:是指内部图式改变,以适应环境现实。运算:是指借助逻辑推理将事物的一种状态转化成另一种状态。守恒:就是内化的、可逆的动作。自我中心主义:即儿童不能从他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只能以自我为中心,从自己的角度观察和考虑问题,并深信自己的想法和他人的想法是一致的。图式:是指动作的结构和组织。2、领会心理发展“阶段”的含义:第一,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由于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心理发展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第二,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结构,它决定着该阶段的主要心理特征;第三,各阶段的出现,从低向高有一定的次序,这个次序是不能改变的,前一个是必要条件,后一个是质的飞跃。第四,在心理的发展过程中,两个阶段之间不能截然分开,而有一定的交叉。心理结构的特征:有三个特征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调性3、简单运用皮亚杰关于心理发展的具体阶段:第一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2-7岁)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7-12岁)第四阶段: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临床法:临床法就是设置一定的任务要求儿童完成,研究者边观察儿童的行为表现边与他们进行交谈的一种研究方法。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丰富多彩的小实验。第二,合理灵活的谈话法。第三,自然性质的观察。第四,借用数理逻辑来分析研究结果。第五,在研究首先发展时,提出了对偶故事法。4、综合应用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一)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二)心理发展的动力(三)心理发展阶段的标准(四)心理发展的具体阶段(五)心理结构的特征(六)心理发展的研究方法(五)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1、识记社会文化历史学说:维果斯基提出人的高级心理是随意的心理过程,并不是人自身所固有的,而是受人类文化历史所制约的。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人:维果斯基是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人之一。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维果斯基把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过程。2、领会心理发展的标志:维果斯基提出个体心理由低向高级发展的标志有五点:第一,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第二,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第三,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发生变化并重新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调性组合,形成了高级的心理结构。第四,心理活动的社会文化历史制约性。第五,心理活动的个性化。心理发展的原因:维果斯基提出个体心理机能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原因有三点:第一,是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受社会规律制约的。第二,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词、符号,使其在低级心理机能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第三,是高级心理机能不断内化的结果。学习的最佳期限:维果斯基认为,学习任何内容都有一个最佳年龄。如果不考虑学习的最佳年龄,从发展的观点来看是不利的,会造成儿童智力发展的障碍。3、简单应用:智力形成的内化学说:内化最初的含义指社会意识向个体意识的转化。维果斯基给内化概念赋予新的含义,指的实际动作向内部智力动作的转化。维果斯基提出,一切高级的心理机能最初都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以外部动作表现出来的,然后经过多次重复,多次的变化,才内化为内部的智力动作。内化的过程不仅通过教学来实现,而且也能通过日常的生活、游戏、劳动来实现。4、综合应用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一)社会文化历史学说(二)心理发展的含义(三)心理发展的原因(四)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五)智力形成的内化学说(六)朱智贤的心理发展理论1、识记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朱智贤认为,在儿童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儿童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其已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或内因,也是心理发展的动力。2、领会先天与后天的关系:朱智贤从50年代开始,一直坚持先天来自后天,后天决定先天的观点。具体来说:(1)承认先天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否认是遗传素质还是生理成熟,它们都只为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和可能性;(2)环境和教育则将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决定着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内容;(3)承认遗传,但不能夸大遗传的作用,要反对遗传决定论;(4)强调环境和教育的决定作用,但不能夸大,要反对教育万能论。内因和外因的关系:(1)活动是心理发展内部矛盾产生的基础;(2)需要在儿童心理发展内部矛盾中代表着新的一面,它是心理发展的动力系统;(3)已有心理水平,即原有的完整的心理结构代表着稳定的一面、(4)新的需要和已有的心理水平的对立统一,构成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形成心理发展的动力(5)在活动中产生的新需要与已有的心理水平的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中国化的发展心理说:朱智贤提出,中国的儿童青少年及其在教育中的种种心理现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