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四个重要思想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华传统文化的四个重要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系列讲座之一中华传统文化的四大重要思想•一、阴阳五行思想。•二、天人统一思想。•三、中和中庸思想。四、修身克己思想。四个重要思想渗透于各个文化领域、各种文化表现之中,对中华传统文化有全方位的概括指导作用。全方位的概括作用•1、首先,一个人活在世上,总要对万事万物的存在与变化有个基本看法。•2、其次,这个人又存在于大自然中,必须对大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有所认识。•3、再次,这个人又生活在社会上,必须懂得如何对待社会问题,如何处理人际关系。•4、最后,这个人的自身也是一个存在,必须懂得如何对待自身并实观其应有价值。阴阳思想•(阴阳和五行本是两个思想,在战国时代才合为一个哲学体系。为讲述方便,分为两部分讲)。•阴阳思想: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包含对立的统一。所谓“对立”是指两种势力、两种因素、两种趋向、两种地位…..一正一反互相对立,但又统一在一起,同时对立双方又各自向对方转化。《太极图》••阴阳思想有个代表模式,就是《太极图》,此图长期被人作神秘解释,成为宗教和迷信活动的标志物。其实是一个哲学模式的形象表现,把阴阳对立统一的思想表现得非常简洁明白。太极图《太极图》解读•《太极图》中有二条S形曲线,把一个圆形分为两条鱼形,非常生动地表现了两种因素的运动变化。正是在“阳”的一方发展到最为壮大之际,开始了“阴”的生成;又正是在“阴”的一方发展到最为壮大之际,开始了“阳”的复生——自然现象中的“日中则仄,月满则亏”、“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等等,证明了这种辩证运动变化。另外,《太极图》中的黑白“双鱼”;黑“鱼”有个白“眼”,白“鱼”有个黑“眼”,这正说明阴中始终含着阳,阳中始终含着阴,而这正是阴阳各向对方转化的内在根据。阴阳思想的启示•强弱盛衰是随时会发生变化的,对立双方始终处于消长交替的不停运动之中,所以人类居安应该思危;同时绝处可以逢生。为此,强者要谦虚谨慎,韬光养晦;弱者要奋发进取,自强不息。尤其是安富尊荣、处于强势的人更应有忧患意识、严于律己,切不可骄奢淫逸,任性妄为。阴阳之间的四种关系•事物内部虽然都包含对立因素,但对立不一定就是你死我活的斗争,中华民族至晚在汉代已经认识到阴阳之间可以有四种关系。•即:“阴阳磨”、“阴阳争”、“阴阳和”、“阴阳合”。•阴阳对立表现形式及其特点•第一,有种种不同性质,其相互作用会有一些差别。•例如,“夫为阳,妻为阴”,夫妻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之间可能发生摩擦争吵、打架乃至离婚,但大多数不至于发展到你死我活、势不两立,只是“少年夫妻老来伴”,天长地久、相依为命。阴阳对立表现形式和特点•第二,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的各个阶段相互作用的主导方面可能有很大差别。•例如买一辆新汽车要经过磨合阶段,这个阶段部件之间是以“磨”为主,等到磨合完成正式启用,部件之间却以“合”为主了;正因为如此,这辆车可以行驶30万公里。假如这汽车的部件之间从头到底都以“磨”为主,那么连3万公里都走不了。•所以,要注意区分对立统一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相互作用究竟以何者为主,不要一说到对立统一就理解为一斗到底。阴阳对立表现形式和特点•第三,对立统一相互作用的方式,还取决于当事人采用什么方法来处理事情。•例如“人民内部矛盾”’,照理并不具有对抗性,但有的因为处理不当导致严重对抗。相反,有的对抗性矛盾却因处理得当而不一定成为你死我活的斗争。例如,现在世界上局部战争不断,但中国却始终反对诉诸武力、主张通过谈判协商来解决问题,事实上也的确解决了一些问题。五行思想•五行思想指世界统一于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同时,强调五种物质运动之间是有联系的,它们之间有生与克的作用:•生是指生成、促进、助长、发扬等作用,克是指克制、束缚、挫折、摧毁等作用。•生的模式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画出来就是一个圆圈。克的模式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画出来成为一个星形。五行图•五行图五行生克图•五行生克图五行思想的启示•五行思想不仅指明宇宙统一于以“金木水火土”为代表的物质运动,且通过它们之间的生克作用表明世上任何事物都是被其他事物所生,也被其他事物所克;同时任何事物本身也都生着或克着另外一种事物,所以世界上决没有任何事物或力量能够凌驾于其他一切事物与力量之上独霸天下。•且一种事物对另一种事物的生或克,做过了头又都会引发反生或反克。五行思想的启示•且一种事物对另一种事物的生或克,做过了头又都会引发反生或反克:•1、直接的反生:如水生木,但如果灌水太多;也能把植物(木)淹死。父母爱子女是生,但如果是溺爱,反而不利于子女健康成长。•2、直接的反克:如用斧劈柴,劈多了,斧也受磨损。又如一味恃强凌弱,仗势欺人,必然为群众所不容。五行思想的启示•3、间接的生克:例如水克火,火却可以生土,而土却可以克水。又如木生火,火太旺了又生土,而土却是木的克制对象。•4、克之反以生之:例如金克木,木因而成器;火克金,金因而成为纯金、精钢。•说明克可能导致更高境界的生。•“天人统一”思想•又叫“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等等,内涵大致相同,认为人类社会在大自然中生成并发展,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所以人与自然相通相应,息息相关,是个统一体,由此认为,人与大自然必须和谐相处。•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天”有双重含义:一是有意志、人格化的“天”,也就是上帝,其意志即为“天命”。二是无意志、非人格化的天,其实就是大自然。在传统文化“天人统一”思想中,“天”的含义也是双重的,有时指上帝,有时指大自然。中外文化观念比较••西方人对待大自然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崇拜自然——征服自然——协调自然。而中华传统文化出来不讲“征服自然”,相反非常重视“顺应天时”,而这正是“天人统一”、“天人相应”观念的突出表现。“顺应天时”思想的社会指导作用•一是用于政治机制的设置。•《周礼》设定的官制是“六官’,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古人心目中,这“六官”职能是与天地四时自然特征相适应的。“六官”对后世影响深远,后世各朝设置的“六部”(吏、户、礼、兵、刑、工)等都有“六官”的遗意。另外,各朝的行政措施也有“顺应天时”的特点,如“赏以春夏,刑以秋冬”,“春日劝农,秋日点兵”之类。“顺应天时”思想的社会指导作用•二是用于经济。•封建时代是农业经济,基本上“靠天吃饭”,所以事事处处必须“顺应天时”。中国长期通用“农历”(阴历),现已不通用但所遵循的“二十四节气”仍为农业生产者所重视。•“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顺应天时”思想的社会指导作用••三是表现于民俗。•各种民俗都与“天时”有关系;例如春节庆寿(“天增岁月人增寿”),春季婚嫁(因春为生发季节),清明扫墓(利于植树、除草,也利于上坟的人踏青春游,感受春意)。•“顺应天时”思想的社会指导作用•传统节日活动也与“顺应天时”关系密切。•例如春节,新年到来,对个体和社会群体而言,有可能打开新的局面,从而满怀信心展望未来,这种除旧布新的心态,对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极为重要。•又如端午节,主要意义在于消毒、驱邪、健体。天气热了,细菌滋生,容易得病,所以要喝雄黄酒、熏艾条、挂菖蒲。小孩额上写王字,戴虎头帽,穿虎头鞋,是为了借老虎威风压邪去病。还要赛龙舟,这都有益于强身健体,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顺应天时”思想的社会指导作用••四是用于人体保健。•传统文化认为天时变化在人体上有反应,所以节令交替要特别注意保健。过去老年人特别重视“两至两分”(即夏至、冬至,春分、秋分)这些大节气(食物进补),认为对人体健康有大影响。•与此同时,医生治病用药也要考虑天时节令,力求因时制宜。•“中和中庸”思想•《礼记·中庸》中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是中华传统文化所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即社会上(或自然界)的事物尽管千差万别,矛盾交织,却能实现多样的统一、复杂的平衡;种种不同的事物聚在一起能协调和谐、共生并存,互相促进;实现“和而不同”。•中华和文化•“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所以现在有“中华和文化”的说法。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家庭讲“家和万事兴”;做生意讲“和气生财”;搞政治要求“政通人和”;做事业要“和衷共济”;与人相处要“和以处众”;对外关系要“协和万邦”。•总之,方方面面都要追求和谐。达到和谐境界的途径—“中庸之道”••传统文化认为必须坚持中庸之道——以中庸为手段,达到中和目的。但是中庸常被人误解为是折中调和、不分是非、不讲原则。•其实,“中庸”只是要求处理问题不偏不倚、恰如其分、恰到好处。也就是把握准确的度,既不要不到位,也不要太过分。•中庸之道的解析•中庸之“中”要求把握一个动态的平衡点,犹如杆秤的准星。假如中庸之“中”固定为折半以取中,那就犹如把秤锤固定在秤杆的中点。•要做到准确把握一个度是非常难的。孔子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札记》)•中庸虽然很难,但如果不要求把握绝对准确的度,只要求处理问题大致把握一个度,是可以做到的。现代社会实行中庸之道的途径•一是承认各种事物互不相同、各有特色。这是客观事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这个世界只能“和而不同”。•二是要有忍让意识。处理问题最好彼此有益,实现“双赢”。“双赢”虽好,但实在做不到,为了避免冲突的恶性发展,有时就只能单方面让步,达成某种妥协。无论“双赢”或单方面让步都需要一定的忍让,忍让的精神在东方文化中往往受到赞扬。•三是要有修养与品格。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可见要做到适度与和谐不仅仅是个认识问题,还与人的品格、修养有关。•为此,要建立和谐社会必须致力于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修身克己思想•中华传统文化非常强调修身。《四书》的第一本是《大学》(《礼记》中的一篇),一开始就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强调“皆以修身为本”。•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曾大力宣扬可作为修身样板的人与事,还有许多有关修身的警句格言,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可见修身思想在中国有深厚的文化传统。修身思想的历史传统•现代社会人们不谈修身,侈谈“实现自身价值”,但很多人把任性快意满足种种欲望和虚荣心视为“实现自身价值”。•孔子要求“成仁”,孟子要求“取义”,这是为了实现很高的自身价值,中国历史上的确有很多人做到了。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司马迁说“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而衡量这种价值及其实现程度,又决不是以自我感觉为准,要得到社会乃至历史的评定。

1 / 3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