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模拟题十二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A.中.肯/中.意穿着./歪打正着.得心应.手/应.接不暇B.创.伤/重创.桂冠./弹冠.相庆好.大喜功/乐善好.施C.供.稿/供.应涤纶./羽扇纶.巾厚古薄.今/日薄.西山D.解.数/解.读寒舍./退避三舍.曲.径通幽/曲.尽其妙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临摹度假作客他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B.荫庇频律涣然冰释鞠躬尽悴,死而后已C.磋商寂寥要言不繁人为刀俎,我为鱼肉D.协迫邂逅珠联璧合老骥伏枥,志在千里3.依次在横线上填出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这个句子所运用的比喻了三层意思,需要深入挖掘,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妙处。(2)人可以抛舍很多,但绝不可抛舍养自己的土地,失去了对它的,便失去了良知。(3)他把自己的心血全部到救助艾滋病患者的事业上去了。A.包涵眷念灌注B.包含眷念贯注C.包含眷恋灌注D.包涵眷恋贯注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为了不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年轻的父母纷纷送孩子去练钢琴、学围棋、上英语兴趣班,真是费尽心思,无所不为....。B.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安土重迁....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即使富庶地区的人们也乐意告别家乡,外出闯荡一番。C.书法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风格各异的书法精品,或古朴,或隽秀,或雄浑,或飘逸,将汉字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2D.老李从小就养成了勤学好问的好习惯,总是不耻下问....,及时向同事,亲朋好友甚至左邻右舍请教。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一段时间以来,汉字书写大赛、非遗保护等文化现象引人注目,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已越来越为国人所认知。B.此次《环境保护法》修订,历时两年,前后经过了多次审议,如今终于定稿,在环境先于经济的原则上已达成一致并写入法律。C.贝母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鳞茎具有止咳化痰、清热散结的神奇功效,常常采集起来,加工成药材。D.马尔克斯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不仅是魔幻现实主义文的集大成者以及拉美“文爆炸”的先驱,还是记者、作家以及电影工作者。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B.每年清明节,人们总要用扫墓、植树等方式来祭奠先人(一般在公历4月5日前后)。C.“我不会杀猪了,”胡屠户道:“有我这贤婿,还怕后辈子靠不着怎的?”D.花儿这样红,是大自然的杰作,更是人工培育的成果。7.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著名小说家、戏剧家。B.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C.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作者是汉代的司马迁。D.杜甫是唐代著名散文家。8.下列句子中,礼貌用语使用得体的是()A.今日亲聆诸位先贤的高论,真是茅塞顿开。B.我们荣幸地莅临母校参加校庆活动,真是感慨万千。C.明天我准时到府上拜望,请务必在家恭候。3D.令尊鹤发童颜,精神矍铄,真令人钦敬。二、古代诗文阅读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9.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晚来秋”紧扣标题,点明时间。B.“春芳歇”指春色怡人,适于观赏。C.诗歌所绘景色如画,清新自然。D.诗歌寄托了诗人高尚的情怀。10.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空山..新雨后空寂的山野B.随意春芳歇.歇息C.竹喧..归浣女竹林中笑语喧哗D.王孙..自可留贵族子弟11.下列句子节奏的划分不正确的是()A.空山/新雨/后B.清泉/石上/流C.竹喧/归/浣女D.王孙/自可/留12.选出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本诗开头两句点明时间、地点,照应诗题,描写了雨后山村清晰、宁静的自然画卷。B.颔联两句作者用清新自然地笔调勾画出一幅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山间月夜图,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C.颈联两句采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手法,以动衬静、以声衬静,描绘出了一幅安宁淳朴的生活图景。D.尾联中“春芳歇”几个字表明当时所写的是春天的美景。13.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空山”表明此时山中空无一物,隐约透露出诗人的孤寂之感。4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静一动,写出了山间景物的幽静。C.“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先听觉,后视觉,进一步突出了山间的宁静。D.“王孙自可留”表明诗人对山林美景的喜爱以及对宁静闲适的山村生活的向往。三、翻译、默写14.把文言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2)此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15.补写出下列句子的上句或下句。(1),千金散尽还复来。(2)明明如月,。(3)同是天涯沦落人,。四、现代文阅读病人每天下午,她都准时来到医院大门口左侧的台阶上,铺下一张报纸,静静地坐在那儿看书。那是一本很厚的书。她的面前是一个花坛,红色的郁金香正在灿烂地开放。在她若有所思的时候,能看到她的那双大眼睛,平静而且清澈。虽然病号服并不合体,但并不能掩盖住她典雅的气质。她很友善,每当有人找她问事的时候,她表现得非常耐心。我想,她有可能是位教师或幼儿园阿姨。起风了,她轻轻地合上那本书,又整整齐齐把那张报纸叠好,转身走进了大楼。楼内的人渐渐多了起来,这个点有上班的也有下班的,正好又是探视的日子,电梯刚停下,人们争着拥了进去,电梯马上就有了反应,发出“受不了”的报警声,最后上来的人没有下去的意思,她就从中间挤了出来,等下一趟。5下一趟人照样很多,不过还好,电梯没有报警,人们纷纷选择自己要去的楼层数。有个农民模样的大伯触动数字7的时候,那数字就是不亮。他有些着急,还有些紧张。一遍一遍地摁。但没有人告诉他为什么。她发现后,急忙说:“大伯,这部电梯双层停。”大伯仍然没有明白过来什么是“双层停”。说话间已经到了8层。大伯不知道该怎么办,不肯下。她非常客气地对电梯内的人说:“请等我一下,我把他送到楼梯口。”她让大伯从8层走到7层。其实楼梯离电梯也就四五步远,她很快就回来了,电梯内的不少人只是表情严肃,并没有说什么。当然,肯定有人心里会想:这人真多事。电梯慢慢上行,一位手捧花篮的小伙子自言自话:“口腔科病房是不是在12层?”她主动接过来说:“是的,往左拐。”电梯到了14层,一位急忙下电梯的姑娘不小心丢下了插在塑科袋里的一枝玫瑰。塑料袋里有几盒营养品,但丢下的只有这一枝玫瑰。这时电梯门将要关上,她迅速触动开门钮并捡起那枝玫瑰,她还没有说完“请等我一下”就跨出了电梯,她一定想把这枝玫瑰还给那位姑娘。对于要看望的人,那肯定是一枝温馨的玫瑰,可以疗伤的玫瑰。但她没有想到,她的后脚刚刚迈出电梯,电梯内一位戴眼镜的女士“啪”一下就把电梯给关上了,并及时触动了上行的按钮。“神经病!”女士似乎憋了一肚子的火气没有发泄干净,继续说,“真的,这个人我知道;在这里住了一个多月了,精神病人。”“噢,我觉得她的行为不太正常。”另一个人接着说。电梯内剩下的十余人恍然大悟。大家觉得甩掉她真是太正常了。16.下列对于这篇小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第(二)段中,“她有可能是位教师或幼儿园阿姨”的推测并非闲笔,作者用侧面表现了她的友善和耐心。B.第(三)段“起风了……转身走进了大楼。”在文中起到了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自然转入具体情节的叙述。6C.小说巧妙地把情节场景安排在一个小小的电梯里,窥斑见豹,从一个很小的角度表现了“她”带病坚持为大家服务的崇高品质。D.电梯内的不少人只是表情严肃,并没有说什么与电梯内剩下的十余人恍然大悟前后呼应,意在突出“大家”对“她”共同的不屑与奚。17.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郁金香”的环境烘托,突出她对生活满怀热情。B.一双平静而清澈的眼睛,折射她纯洁善良在医院门口看书,表现了她优雅的修养气质。C.风起时,轻合书本,叠好报纸,表现她举止优雅。D.小说直接突出了她带病为大家服务的崇高品质。18.对本文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通过鲜明对比,表现现代社会人心的扭曲,“正常人”把乐于助人当成精神病的表现,心灵精神上的疾病更可怕。B.小说中写到“对于姑娘要看望的人,那肯定是一枝温馨的玫瑰,可以疗伤的玫瑰”,作者安插这一情节,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她”处处替他人考虑周全的高尚品德。C.作者写这两种人,显然是为了形成鲜明的对比,来表明思想、道德上的欠缺比生理上的疾病更可怕,更危险。D.作者直接批评了当今社会人们的冷酷和自私,以及人际关系的冷漠。19.小说为了塑造“她”这个鲜明形象,凸现主旨,重点描写了电梯中的几个场景,请加以概括。20.结尾处“电梯内剩下的十余人恍然大悟”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五、写作21.假如你丢失了手机,请你写一份寻物启事将它找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