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意识主要是对()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B.阶级斗争的反映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D.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2.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是()。A.人类社会的发展像自然界一样有其规律性B.社会发展史与自然界的发展史完全相同C.社会的发展进程不受人们主观意志的影响D.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3.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A.生产关系的发展史B.社会意识的发展史C.生产劳动的发展史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4.生产方式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A.决定作用B.加速或延缓作用C.无足轻重的作用D.决定国家民族命运的作用5.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A.自然界B.人口因素C.地理环境D.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的总和6.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A.人民群众B.阶级斗争C.社会基本矛盾D.科技革命7.社会基本矛盾是()。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B.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C.生产和消费的矛盾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设的矛盾8.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最终原因是()A.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的发展C.经济基础的发展D.上层建筑的发展9.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A.根本动力B.唯一动力C.最终动力D.直接动力10.“英雄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这个观点的实质是()A.历史唯物主义B.历史唯心主义C.历史主义D.自然主义11.人性决定于()。A.先天的禀赋B.遗传因素C.社会存在D.文化修养12.人的本质特性是其()。A.自然属性B.社会属性C.自由属性D.意识特性13.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决定性因素是()。A.劳动B.理性C.人具有自由D.人具有意志14.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准是看它()A.是生产资料私有制还是公有制B是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C是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生产,D,是否符合人类道德的要求15.“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民以食为天’”。这说明()A.人的生理需求是社会历史的基础B.人的本质决定人的自然属性C.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的物质欲望D.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行,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宗教等活动二、多项选择题1.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是因为()。A.人口因素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B.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C.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没有影响D.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2.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因为()。A.它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B.它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关系C.它决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D.它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3.下列说法中,正确表述了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关系的是()。A.地理环境影响和制约社会的发展B.地理环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更替C.地理环境对社会的作用大小受社会制度的制约D.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4.以下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现象有()。A.政治法律制度B.国家政权C.社会意识形态D.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5.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是()。A.社会意识脱离社会存在独立发展B.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同社会存在变化的不平衡性C.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6.以下属于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有()。A.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的历史过程B.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7.唯物史观认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作用是()。A.迫使统治阶级作出某些让步的重要手段B.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C.社会形态更替的杠杆D.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8.邓小平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意指()。A.改革与第一次革命具有相同的内容B.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C.改革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D.改革引起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深刻变化9.列宁说:“民主共和制是资本主义所能采用的最好的政治外壳。”这句话应理解为,民主共和制()。A.便于掩盖资产阶级专政的实质B.有利于调节资产阶级内部各个集团之间的矛盾,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C.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相适应D.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10.“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表明()A.社会中每个人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B.人是社会的主体C.历史是由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构成的D.历史规律实现于人的自觉活动1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为人民群众是()。A.不受任何社会条件的制约的B.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C.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D.社会变革的主力军12.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内涵是()。A.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B.人的本质形成于人的各种社会关系中C.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D.人的本质是自由和理性13.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A.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B.是社会发展的目的C.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社会发展的原因D.是一个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三、辨析题1.“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四、简答题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如何?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内容是什么?3.如何理解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4.如何理解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五、论述题1.运用唯物史观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联系实际说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必要性和可能性。2.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说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六、材料分析题(1.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回答后面问题。材料1: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马克思材料2: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毛泽东材料3: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请回答(1)材料1的中心思想。(2)材料2的中心思想。(3)材料3的中心思想。(4)贯穿于材料1、2和3的共同思想及其现实意义。2.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分别指出每一段所阐述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在1859年总结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活动时,明确指出:(1)“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2)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3)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4)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5)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A2.A3.C4.A5.D6.C7.D8.A9.D10.B11.C12.B13.A14.B15.D二、多项选择题1.ABD2.ABD3.ACD4.ABC5.BCD6.ABCD7ABC8.BCD9.ABC10.BCD11.BCD12.ABC13.ABCD三、辨析题1.答:马克思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这句话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首先,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性手段。当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生尖锐冲突的时候,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才能推翻旧的国家政权,建立新的国家政权,消灭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或确立新的生产关系,从而用新的更高的社会形态代替旧的社会形态,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扫清道路。其次,人民群众在革命时期能发挥出创造历史的巨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革命是被剥削者和被压迫者的盛大节日,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像在革命时期那样以新社会秩序的积极创造者的身份出现。再次,革命不仅要破坏一个旧世界,而且要建设一个新世界。革命阶级只有在革命实践中,受到锻炼和改造才能克服自己的弱点,学会建设新社会的本领。四、简答题1.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依赖性。A.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B.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和发展。(2)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具有不平衡性。B.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2.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变化。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首先,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其次,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展开为一个过程,表现为两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即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3、答: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不能任意选择的物质力量和历史活动的前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进而决定社会的性质及其发展的历史进程。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基本的矛盾,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产生和发展。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发展又会引发其他社会矛盾的产生和发展。(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会影响和制约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的最终解决还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解决。当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状况并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时,只有解决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才能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4)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社会基本矛盾是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的根源,是不同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动力。在同一社会形态的发展中,社会基本矛盾通常是通过改革的方式来解决的。无论是阶级斗争、社会革命,还是社会改革,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五、论述题1.答: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意识不仅依赖并反映社会存在,而且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表现在:(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问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要正确认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有利条件。我国已建立起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重要的客观基础和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