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山蝮蛇中期调查报告(2012年)西北师范大学目录第一章项目来源与调查目标………………………………………….11.1项目来源………………………………………………………………1.1.2调查目标………………………………………………………………11.3人员组成………………………………………………………………2第二章自然概况…………………………………………………………32.1区域概况………………………………………………………………32.1.1地理位置………………………………………………………….…32.1.2地形地貌………………………………………………………….…42.1.3气候水文…………………………………………………………….42.1.4土壤……………………………………………………………….…42.2动植物资源……………………………………………………………52.2.1动物资源…………………………………………………………….52.2.2植物资源………………………………………………………….…52.3社会经济………………………………………………………………52.3.1文化习俗………………………………………………………….…62.3.2经济发展………………………………………………………….…7第三章调查方法及调查范围设定……………………………………83.1调查方法………………………………………………………………83.2调查范围………………………………………………………………113.3野外调查路线………………………………………………………...12第四章调查结果…………………………………………..……..144.1种群特种………………………………………………………………144.1.1数据处理……………………………………………………..……..144.1.2种群数量和密度…………………………………………………....144.1.3年龄组成与性比…………………………………………………....164.1.4出生率……………………………………………………………....174.2分布特点……………………………………………………………...174.2.1地理分布…………………………………………………………....184.2.2垂直分布…………………………………………………………....194.2.3不同生境…………………………………………………………....194.3影响六盘山蝮蛇分布的主要因素………………………………..….204.3.1食物的丰富度…………………………………………………..…..204.3.2生境因素………………………………………………………..…..204.3.3人类活动……………………………………………………………214.4同地区分布的两爬……………………………………………….......214.4.1爬行类………………………………………………………….…...214.4.2两栖类……………………………………………………………....224.5蝮蛇种群受威胁因素……………………………………………..….234.5.1生境的破碎化与丧失……………………………………………....234.5.2环境污染…………………………………………………………….234.5.3气候因素………………………………………………………….…234.5.4工程建设与旅游开发……………………………………………….244.5.5蝮蛇自身的因素……………………………………………….…...244.5.6人为的伤害…………………………………………………….…...24第五章六盘山蝮资源现状、保护建议与对策…………………….255.1六盘山蝮蛇资源现状…………………………………………….…..255.2保护建议与对策……………………………………………………...25第六章野外调查图片、影视及GPS数据资料………………..26第一章项目背景和调查目标1.1项目背景1.1.1研究背景及意义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的目的是为保护、发展我国野生动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是有关部门制定宏观政策、履行国际义务、开展国际交流的需要,也是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需要。此次调查为六盘山蝮蛇的专项调查。专项调查是指对分布范围狭窄、习性特殊、数量稀少、常规调查不能达到要求的种类,根据动物的分布和生态习性,采用专门方法进行的调查。对六盘山蝮蛇的调查之前只停留在物种分类的层面,而未对其开展科学准确的数量及分布调查,对它的了解并不多,而通过此次调查,可以更加准确的掌握它的种群数量及栖息地现状,弥补人们对它认识的不足,从而提出合理的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和建议,并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开发利用。1.1.2项目来源及经费支持以下两个项目共同资助:(1)由国家林业局主持的“全国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之子项目“六盘山蝮蛇专项调查”资助;(2)由国家环保部主持的“全国两栖动物监测”之子项目“六盘山两栖动物监测”资助。1.2调查目标(1)通过对六盘山蝮的野外调查研究,了解其食性、季节节律、繁殖特征、年龄与生长等生物学特征;(2)调查六盘山蝮的分布、种群大小和栖息地现状,得出物种分布的确切地点及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因素;(3)分析造成六盘山蝮种群变化、人为活动对其造成的影响,提出具体切实的保护对策,从而达到保护物种和种群复壮的目的;(4)通过野外调查和保护宣传,提高其分布地附近居民保护六盘山蝮与野生生物的意识,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5)逐步建立全国该物种信息库,形成该物种分布点状图;(6)提交调查报告,内容包括调查区基本情况、资源调查方法、资源状况、栖息地现状及评价、保护与管理现状、经营利用状况及合理开发利用建议等。1.3人员组成项目主要工作人员及野外调查人员组成如下表所示:姓名单位职称/职位分工龚大洁西北师范大学教授项目主持杨志荣六盘山自然保护局高级工程师/局长宁夏地区项目协调与野外调查张丙乾六盘山自然保护局高级工程师/副局长宁夏地区项目协调与野外调查周存海平凉市动物管理站工程师/站长协作与野外调查田果庄浪县农业局助理工程师野外调查及报告撰写孙呈祥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生野外调查及取样孙立新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生野外调查及取样陈暅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生野外调查及取样段虎虎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生野外调查及数据分析任雅楠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生野外调查及数据分析郭熙川西北师范大学本科生野外调查及数据分析佘元振西北师范大学本科生野外调查及数据分析主要负责人介绍:龚大洁:男,汉族,1961年6月生,中共党员,甘肃省兰州市人。1982年西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1988年南京师范大学获硕士结业,1997年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为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动物学会两栖爬行动物学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常务理事、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保存委员会(SSC)中国两栖爬行动物专家组成员、(亚洲)《蛙蛇研究》丛书编委、西北野生动物保护委员会委员、甘肃省动物学会、甘肃省水产学会常务理事,甘肃省省高中课程改革领导小组成员、生物学科指导组组长,教育部西北师大基础课程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第二章自然概况2.1调查区域概况2.1.1地理位置六盘山处在我国西北东部、黄土高原西部,南起陕西省陇县,北到宁夏南部,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约80km,平均宽40km,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06o09'~106o30',北纬35o15'~35o41',跨固原、隆德、泾源三县,主峰位于泾源、隆德两县交界的米缸山,海拔高为2942m,相对高差800~1000m。山脉狭长,呈南北走向,全长110km,东西宽5~12km,总面积96800hm2。2.1.2地形地貌六盘山是一座石质山地,山脉狭长,呈南北走向,处于华北地台与祁连山地地槽之间的过渡带上,地势呈东南高西北低的趋势。山地海拔多在2000~2500m,山地两侧及山前丘陵海拔1700~2000m。从整个地区的地貌类型来看,具有较大的过渡性特点:从六盘山中心的林区到其北侧的边缘地带表现为从石质山地到土石山区再到黄土高原丘陵区的过渡特点。海拔多在2200m以上,山大沟深、地形复杂,以山地丘陵为主,土壤分布呈垂直带,自上而下依次为山地草甸土、山地棕壤土、山地灰褐土。六盘山山体主要由西侧的平行山脉组成,可分东西两部分。东部以秋千架为主,与甘肃平凉崆峒山相连,地势略低,气候比较温暖,有少量暖温带植物生长,如漆树、膀胱果、鹅耳枥;西部主脉海拔高,多在2500m以上,主峰米缸山海拔为2942m,相对高差800~1000m,气温比较低。六盘山林区总面积为678.6km2。2.1.3气候水文由于山脉南北走向,对东南季风起着一定的阻挡作用,有利于水分的截留,造成东西两侧气候的差异。通常东坡的降水量比西坡的多100mm以上。该地区河流属黄河水系,境内有大小河流溪沟80余条。六盘山处于东亚季风区边缘,夏季受东南季风的影响,冬季受干冷的蒙古高压控制,形成四季分明、年温差和日温差较大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多雨,春季升温快,秋季降温早。据统计,该区年平均气温为5.8℃,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为-7℃,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为17.4℃,10℃以上积温1846.6℃;无霜期90~130d左右;年日照时数为2100~2400h;年均降雨量676mm,季节变化明显,6~9月份的降水量可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0%以上,年均蒸发量1426mm,年均大风日数28.6天,最多出现在3~4月,最大风速29.0m/s。2.1.4土壤六盘山母岩主要由白垩纪砂岩和页岩构成,第四纪黄土仅在东山地区有少量分布。土壤垂直地带性分布明显,自上而下为山地草甸土、山地棕壤、山地灰褐土。土壤疏松,平均厚度为60cm,有机质含量丰富,结构良好。地带性植被为温性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2.2动植物资源2.2.1植物资源经科学考察,六盘山保护区的高等植物有113科382属788种。森林面积25500hm2,疏林地面积3526hm2,灌木林面积5937hm2,人工林面积3265hm2。森林覆盖率49.4%,生物资源丰富多样。在本区788种植物中,木本植物248种,其中乔木56种,占总数的7.10%;灌木192种,占总种数的24.36%;藤本植物20种,占总种数的2.53%(其中木质藤本15种、草质藤本5种);其余种为草本植物,约占总种数的41.60%。其植被主要分为温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竹类灌丛、落叶阔叶灌丛、草原和草甸等7个类型。由于过去的战争破坏和人口增加等导致的滥伐森林、过度开垦及土地不合理利用,使该区域的原生森林植被遭到了严重破坏,现有的森林植被基本上都是天然次生林分和砍伐森林后形成的灌丛及草地。六盘山自然保护区属于温带草原区的南部森林草原地带,地带性植被类型为草甸草原和温带落叶阔叶林。该区有温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竹类灌丛、落叶阔叶灌丛、草原、草甸等植被类型。2.2.2动物资源经科学考察,六盘山保护区脊椎动物213种,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有金钱豹和金雕等;二类保护动物有林麝、红腹锦鸡等。保护区鸟类资源十分丰富,调查表明有鸟类154种,路属于15目36科,属国家重点保护的鸟类15种;两栖爬行动物较为稀少,共8种,其中两栖类4种,隶属于1目3科;昆虫17目123科905种。1983年区内外150余名专家学者组成科学考察团,考察结果表明:六盘山是一个具有特殊价值的自然结合体,生物资源的“基因库”,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和显著的水源效应。2.3社会经济2.3.1文化习俗六盘山,历来被喻为“秦陇锁钥”,关乎着整个陇东陇右,乃至西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是一座经历了历史风云、积淀了历史文化的山峦。这些文化遗迹就成为六盘山的文化窗口。六盘山脉南段称陇山,所以六盘山在古代又称陇山山脉,或称陇坂。陇山,是龙山的转音,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龙)则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