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1第二单元--商鞅变法1/4选修1第二单元商鞅变法【课标及学习要求】课标内容学习要求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1.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2.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包括齐国管仲改革、楚国吴起变法和秦国商鞅变法等改革事件在内的大事名称。3.确立顺应时代潮流、追求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1.了解商鞅变法在经济、政治和社会风俗方面的改革措施及其主要内容。2.认识商鞅变法的特点:全面性、有效性和法律上确立封建制度等特点。3.体会“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革新精神,学习改革家坚强的意志。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1.探讨商鞅变法对于秦国的制度变革和国力强盛所产生的历史作用。2.初步理解商鞅变法的性质和“商鞅虽死、秦法未败”。3.认识到社会是在改革中不断前进的,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知识结构】一、商鞅变法的背景:(一)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1、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社会发展要求对旧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①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农: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兴修水利。农田施肥;工:技术日益进步;商:出现了繁华的商业中心。)②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生产方式的变化,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起来;新的阶级关系产生,出现了新兴地主和自耕农(新的阶级力量产生)。③社会发展要求对旧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一是“破”,即废除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废井田、摧残奴隶制的上层建筑——世卿世禄制度。这是变法的两个要害问题。二是“立”,即维护、巩固新兴地主阶级在经济上、政治上既得利益和权利。2、军事:战争频繁。战国时期,群雄角逐。由于分封制、宗法制被破坏,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逐渐强大,为了富国强兵,各国纷纷进行改革变法。改革变法的内在动力。(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的改革;鲁国的实施“初税亩”。战国时期: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各国变法的实施,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与教训。)3、文化: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百家争鸣。其中,法家思想顺应时代需求,成为各国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基础(法家的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等)。(二)秦国商鞅变法的背景:1、大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2、必要性:①前7世纪后期,秦穆公称霸西戎,但仍落后中原;②前4世纪,秦献公改革,无根本改观,经济、政治和文化都要比中原各国落后。3、历史机遇:①三家分晋,力量削弱;②士人游说,追求建功立业;4、有利条件:①君主权力较集中;②法家学说易受秦国君臣民众认同;③民风质朴,选修1第二单元--商鞅变法2/4尚武精神充斥;④秦孝公求贤若渴,发愤图强,重用商鞅。二、商鞅变法的内容:(一)、概况:时间:公元前356年开始;指导思想:法家理论;宗旨:富国强兵。(二)、内容:1、经济:以农求富。(⑴“为田开阡陌封疆”(表现、作用);⑵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原因、作用);⑶统一度量衡(作用)。)2、政治:加强中央集权。(⑴建立严密的什伍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作用)⑵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作用)⑶制定秦律,有利于加强统治。)3、军事:提高战斗力。(⑴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作用)⑵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作用))4、文化:加强思想控制。“燔诗书而明法令”(评价)5、社会生活:改革旧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作用)三、商鞅变法的特点:其核心内容可概括为“重农”和“法治”。商鞅变法是实行最彻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四、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一)商鞅变法的结果: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1、死因:①商鞅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既得利益;②商鞅实行的酷刑也加剧了旧势力对商鞅的仇恨;③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生存的主要屏障;④新法成了他逃亡的障碍,最终为变法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2、成功:商鞅变法正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顺应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变革,是对整个生产关系的变革,使封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得以进一步的确立与发展,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因此,商鞅变法是成功。3、成功的原因:①主要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逐步崩溃和封建社会开始形成的时期,变法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趋势,符合地主阶级的要求;②商鞅变法的措施全面彻底;③有充裕的时间,施行十年,令百姓能适应及接受;④厉行法治,赏罚分明,人民知所遵守;⑤重农抑商,令百姓温饱,故获人民拥护;⑥良好的历史机遇:晋国分裂,士人、说客追求建功立业;⑦有利条件:国君权力比较集中;法家学说得到认同;当地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等;⑧商鞅义无返顾的坚毅精神和大胆而审慎的处事态度。(二)性质:地主阶级的改革。(三)历史作用: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①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②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③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四)历史局限性:①轻视教化,轻罪重罚。②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的剥削与选修1第二单元--商鞅变法3/4压迫。③并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划清界限。【重难点解析】1、春秋改革与战国变法的比较:(1)、背景、目的的相似性:背景: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目的:为了富国强兵,在战争中求得生存,进而成为霸主。(2)、改革内容的不断深化:战国变法是在春秋的基础上进行的,且更加彻底。春秋改革主要针对经济基础方面,未触及到上层建筑;战国变法则瓦解了宗法贵族政治,确立了封建制。(3)、改革成效的不断深化:春秋改革成效主要体现在经济领域;战国变法使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地位得以强化,为日后秦帝国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2、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基本观点,学习商鞅变法。从变法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或者说从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分析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变法运动是社会的需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应注意新兴地主阶级产生和政治、经济要求。抓住“破”和“立”两根线索,分析、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一是“破”,即废除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废井田、摧残奴隶制的上层建筑——世卿世禄制度。这是变法的两个要害问题。二是“立”,即维护、巩固新兴地主阶级在经济上、政治上既得利益和权利。【检测提高】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秦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斩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前汉书•食货志》材料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史记•商君列传》回答:(1)据材料一、二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变法的理论基础。(2)据材料二、三分析商鞅变法产生了哪些社会影响?答案:(1)主要内容:①按军功授爵;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③鼓励贵族建立军功,削选修1第二单元--商鞅变法4/4弱旧贵族的特权;④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理论基础(2分):法家思想。(2)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促进了秦国封建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国力,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2分);变法触犯了旧贵族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2分)。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商鞅强调“轻罪重罚”,主张“以刑去刑”,对此韩非子评论道:“公孙鞅之法也重轻罪。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而小过者人之所易去也,使人去其所易无离春所难,此治之道。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韩非子》材料二“连坐”也称相坐,随坐、缘坐,是一种存在已久的株连政策。商鞅变法使该政策更加确定化,并将其与什伍制度相结合,以后代代相传。秦始皇时,百姓不堪统治的残暴,在陨石上刻“始皇死而地分”等字。秦始皇抓不到案犯,便将在陨石附近居住的百姓全部诛杀,这也是一种“连坐”。材料三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于国有害的寄生虫。他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统统毁灭。请回答:(1)韩非子对商鞅“轻罪重罚”持何种态度?(1分)(2)材料二所反映的连坐法有何特点?其直接目的是什么(3分)(3)材料三中商鞅认为“六虱”应该统统毁灭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3分)(4)以上三则材料反映商鞅变法的措施对秦国以后历史发展造成了怎样消极影响?(3分)答案:(1)赞扬态度。(1分)(2)与什伍制度相结合;强化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统治。(3分)(3)是其推行耕战政策和富国强兵的大敌,不利于新法的推行;实质上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政策。(3分)(4)使秦的法律严酷苛刻,文化专制严重,从而激化了阶级矛盾,是导致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