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社疾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榆社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实施方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依照山西省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2011年山西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的通知》(晋食安协委办〔2011〕9号)和晋中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关于下发2011年山西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晋中实施方案的通知》(晋中食领办字〔2011〕13号)及《关于下发2011年山西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榆社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结合我中心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第一部分总则一、目的1.全面掌握和分析食品中主要污染物及有害因素的污染水平和趋势,确定危害因素的分布和可能来源,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隐患,进行风险预警。2.系统地、长期地、连续地收集、整理、分析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将信息及时上报和反馈,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3.评价食品生产经营各环节的污染控制水平与食品安全标准的执行情况和效力,为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定食品安全标准和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二、监测内容1.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由于我县为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的非试点县。我县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工作,由县卫生局根据具体情况组织开展,我中心配合卫生局开展相关工作。2.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监测。三、监测方法2食品化学性污染物和有害因素监测方法应符合《食品化学性污染物和有害因素监测工作手册》要求,食源性致病菌监测方法应符合《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要求。《食品化学性污染物和有害因素监测工作手册》及《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由国家另行下发。四、工作职责1.协助县卫生局起草《监测实施方案》;在县卫生局的领导下,具体实施风险监测各项业务工作,并提供技术支持。2.在县卫生局组织下,开展本地区风险监测技术培训。3.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完成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事件现场卫生学处置和流行病学调查、网络报告工作。4.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完成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日常管理工作。5.按月、季收集、汇总工作动态、总结及数据分析报告,及时上报县、市卫生局。6.参加国家质量控制、省、市级质量控制,组织开展全县监测技术机构的质量控制工作。7.在县卫生局的领导下,定期对全县风险监测工作进行督导。8.完成上级交办的其它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任务。五、质量控制(一)严格执行国家质量控制措施和考核方案,参加国家能力验证、比对及省、市疾控中心组织的省内考核。(二)组织采样、监测和数据上报等技术培训。(三)组织现场督导。六、经费保障县卫生局已将市财政局和市卫生局以市财社字[2010]188号文件下发的省转移支付的中央补助食品安全保障项目资金分配到位。县财政也3将划拔一定数量的经费用于设备投入、相关产品抽检和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第二部分食源性疾病监测一、目的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一直是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为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提高对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的监测预警能力,贯彻预防为主、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处置的原则,需要建立起覆盖全县的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监测与报告信息管理平台,为政府制定、调整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防控策略提供依据。二、目标和任务1.建立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监测网络(以下简称“网络”)。2.网络内机构职责明确,制定了运转流程和相关工作制度;机构业务人员均接受过培训;机构内指定专门领导、科室、人员负责该项工作;机构档案建立规范、完整。3.建立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事件上报的长效机制。三、监测内容根据《山西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2011年山西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晋中实施方案》及《山西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榆社实施方案》的要求,县卫生行政部门调查处置完毕的所有级别的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事件均是监测内容。常见的食源性疾病分为4种:(1)食物中毒;(2)经食品感染的肠道传染病(如痢疾)、人畜共患病(口蹄疫)和寄生虫病(旋毛虫病)等;(3)与食物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4)因一次大量或长期少量摄入某些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以慢性损害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四、监测工具4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报告子系统(网址:)五、监测范围全县范围内。六、监测方法见《2010年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七、职责和工作要求1.在本机构内,指定专门领导、专门科室、专人负责监测工作。2.建立信息沟通交流机制,机构内负责应急、传染病防治、传染病报告和食品安全工作的科室应及时将本部门收到的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事件信息告知其它相关科室,提高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网络直报报告率。3.组织开展对本级医疗机构的业务培训,对技术工作进行指导。4.在卫生行政部门的组织领导下,开展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事件的处置工作,收到处置资料后立即完成网络直报。5.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完成督导工作。5九、质量控制监测体系内各机构应采取如下措施,提高监测工作质量。1.加强培训,提高各级各类人员的业务能力,尤其要加强疾控中心及其它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处置机构业务人员的能力。2.采用多种形式,提高临床医生的报告意识,降低漏报率。3.采用现场督查、不定期电话交流、传真、网络沟通等形式,对监测体系内各机构进行督导,提高工作质量。4.加强对网络报告卡的审核,及时纠错补缺,提高报告质量。5.加强各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处理机构的沟通、交流,加强疾控机构内应急、传染病防控、传染病报告和食品安全工作科室的沟通、交流,及时通报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信息,降低漏报率。第三部分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一、目的发现目前常规疾病监测难以覆盖、具有潜在公共卫生意义、与食品相关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以下简称异常病例/事件),建立新的异常病例/事件报告机制。二、工作目标和任务1.进一步构建异常病例/事件的监测、报告和预警网络,建立预警机制,及时启动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检测,早期发现具有潜在公共卫生意义的食源性健康损害。2.网络内机构职责明确,制定了运转流程和相关工作制度;机构业务人员均接受过培训;机构内指定专门领导、科室、人员负责该项工作;各机构档案建立规范、完整。3.建立异常病例/事件报告的长效机制。至2011年底,对已确诊的异常病例/事件网络报告率达到100%。6三、工作机制我中心受县卫生局领导,和其他相关医疗单位协调配合完成相关工作。四、监测内容异常病例/事件是指存在以下1个或数个特征,且可能与食品有关的疾病:1.疾病的临床表现(如症状、体征)、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及病程、流行病学特征(人群分布、时间分布和地区分布等)与现有的诊疗等专业判断的经验明显不符,用现有的临床专业知识和经验无法得到合理解释;2.病情/健康损害严重或导致死亡,无法得到合理解释;3.同一医疗机构接诊的类似病例数异常增多,超过既往水平且无法得到合理解释。疑似食源性异常健康事件是由1个以上的个案组成。本监测中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不是临床上的“疑难杂症”,以下情况不属于本次监测的范畴:1.国家法定传染病;2.原因明确的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个案或事件;3.诊断不清的疑难杂症;4.未经试点医院会诊、也未经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会诊确定的异常病例/事件;5.与食品不相关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五.监测工具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子系统(网址:)。六、监测对象异常病例/事件监测的对象为试点医院所接诊的全部就诊患者,重点为年龄≤14周岁的婴幼儿和儿童,年龄≥65周岁的老年人以及妊娠7和哺乳期妇女,应当特别关注内科(如消化内科、肾内科和神经内科等)和儿科的就诊者。七、监测范围2011我县为非试点县,我县的异常病例/事件工作由县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按非试点县相关要求开展,我中心配合县卫生局开展相关工作。八、职责和要求1.在本机构内,指定专门领导、专门科室、专人负责监测工作。2.接收试点医院上报的疑似病例/事件信息,立即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配合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会诊。确诊后,通过网络逐级上报。3.按照国家要求,确认是否应当启动流行病学调查(见附件1)。4.在卫生行政部门的组织领导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5.组织开展业务培训,对下级技术工作进行指导。6.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完成督导工作。7.县疾控中心协助县卫生局完成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处置工作,并完成网报。九、监测方法见《2010年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附件:1.启动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流行病学调查标准2.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3.异常病例/事件报告流程图附件18*启动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流行病学调查标准*流行病学调查启动标准流行病学调查工作主体同一区(县)内发生类似病例3-5例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同一地(市)内发生类似病例10例以上或者所辖区域内有2个或以上区(县)各发生1例或更多的类似病例地(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同一省内发生类似病例20例以上或者所辖区域内有2个或以上地(市)各发生1例或更多的类似病例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发生类似病例30例以上或者两个以上省各发生1例或更多的类似病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原则上,应由国家、省级疾控中心确认是否应当启动流行病学调查附件29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病例编码:一般情况1.1姓名:1.2身份证号码□□□□□□□□□□□□□□□□□□1.3性别:(1)男□(2)女□1.4年龄:____________□□1.5职业:(1)幼托儿童(2)散居儿童(3)学生(4)教师(5)保育保姆(6)餐饮业(7)商业服务(8)工人(9)民工(10)农民(11)牧民(12)渔(船)民(13)干部职员(14)离退人员(15)家务待业(16)医护人员(17)其他□□1.6现居住地:_________省_______市______县(区)______乡(街道)______村固定联系电话:____________手机:____________1.7工作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1.8户口所在地(详细填写)_________省_________市_______县(区)______乡(街道)_______村1.9家长姓名(年龄小于14岁儿童)__________________工作(学习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1.10发病时间_________月_______日确诊时间_______月_________日1.11住院时间__________月_____日出院时间_______月_________日1.12住院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1.13病人转归⑴痊愈⑵未愈⑶好转⑷死亡□1.14死亡时间__________月_______日1.15报告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6报告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主要临床表现2.1呼吸道症状2.1.1发热(腋下体温38℃,持续1h)⑴有⑵无□2.1.2鼻塞⑴有⑵无□2.1.3流涕⑴有⑵无□102.1.4咽痛⑴有⑵无□2.1.5咳嗽⑴有⑵无□2.2体温____________℃,发热持续_________________天2.3脉搏_________次/分2.4呼吸_________次/分2.5血压__________/________mmHg2.6恶心呕吐⑴有⑵无□2.6.1呕吐方式为喷射状⑴有⑵无□2.6.1.1先吐后泻⑴有⑵无□2.6.1.2先泻后吐,吐泻同时⑴有⑵无□2.6.2呕吐物性状________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