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多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会集巴黎宣言古今中外都高度赞扬孔子,那么,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呢?让我们一起走近中国文化的代表————孔子,走进他的《论语》世界。导入新课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华夏思想智慧的源泉中华传统文化的先师至圣孔子教学目标••一、理解字句,疏通文意。•二、解读形象,学习精神。•三、联系现实,学以致用。第一课时•学习目标:•理解词句,疏通文意。研读第一章•1、词句•①见•仪封人请见•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②患、丧(二三子何患于丧乎)③木铎(了解不掌握)•④之•君子之至于斯也•从者见之•天下之无道也久矣•⑤翻译:•君子之至于斯也•天将以夫子为木铎xiàn引见jiàn拜见xiàn引见•定语后置标志•代词,代仪封人•主谓间•2、探究•①仪封人见到孔子后,是如何评价孔子的(翻译该评价句)?请作简要分析(角度:该评价体现了仪封人怎样的情感,揭示出孔子怎样的精神)。•②在仪封人的眼中,当时的社会是什么样子?研读第二章•1、词句•①是•是鲁孔丘与•是也•是知津矣•是鲁孔丘之徒与•滔滔者天下皆是也•②而•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耰而不辍•③辟④怃然⑤与易•⑥翻译:•而谁以易之//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滔滔者天下皆是也•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判断动词判断动词代词,这个人判断动词代词,这种情形•通“尔”•通“尔”•顺承•2、探究•①在长沮、桀溺眼中,当时的社会是什么样子?•②长沮、桀溺处世态度如何?请简要分析。•③长沮、桀溺对孔子的态度如何?混乱不堪逃避“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避世之士哉?”他们对社会形势有精辟独到的见解,同时委婉地劝告孔子放弃无谓的努力。“是知津矣”还有一定的讥讽嘲弄意味。研读第三章•1、词句•①谏②追③殆④辟•⑤翻译何德之衰•2、探究•①在接舆眼中,当时的社会是什么样子?•②接舆的处世态度如何?•③他对孔子的态度如何?从政者殆——不推行王道逃避“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接舆把孔子比作凤,表达了自己的孔子的理解和肯定;又“何德之衰”“已而已而”,表达了对孔子做法的批评和告诫,写出了接舆对当时社会的极端失望。“趋而逼之”,他不与孔子交谈,表现了一种冷落和不屑。研读第四章•1、词句•①荷蓧(“蓧”了解即可,不需掌握)②丈人③置其杖而芸•④使子路反见之⑤长幼之节不可废•⑥见•子见夫子乎•见其二子焉•使子路反见之•⑦之•长幼之节•君子之仕也//道之不行•⑧欲洁其身,而乱大伦•⑨翻译•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jiàn看见•jiàn引见、介绍•jiàn拜见结构助词主谓间都为使动用法•2、探究•①丈人的处世态度如何?•②丈人对孔子的态度如何?逃避“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这句话表明了丈人认为孔子不干实事,尽做那些无法做到的事,他表示厌恶,同时也含蓄地劝戒孔子停止自己无谓的奔走。“至,则行矣”,他不见孔子,也是表达了冷落和不屑。研读第五章•1、字词•①晨门(仅了解)是(判断)与(通“欤”)•②翻译•奚自•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2、探究•在晨门的眼中,孔子是什么样的人?坚忍不拔,义无反顾,知其不可而为之作业•1、归纳整理“见”“是”“而”在本文中的用法和意义。•2、归纳整理文中的特殊句式•3、《金太阳》“基础知识”部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解读形象,学习精神。•2、联系现实,学以致用。一、复习巩固默写下列语句•1、鸟兽不可与同群,___________________?天下有道,_______________。•2、凤兮,凤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着犹可追。•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孰为夫子?•4、君子之仕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已知之矣。合作探究•1、文本写了仪封人、长沮、桀溺、楚狂接舆、荷蓧丈人、晨门等人,从这些人的言行中你可以看出当时什么样的时代特征?生活在那样的时代里,他们的大都采取了什么样的处世态度?•2、孔子与长沮等人的处世态度有什么不同?•3、长沮等人对待孔子的态度一样吗?•4、这几则文字围绕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编撰在一起,短文哪些地方体现了孔子的这种精神?请摘录有关语句分析。•5、通过以上的分析,你心目中的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学以致用•6、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孔子的周游用世,循礼卫道,是一种替天行道的社会责任感,是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人生追求,是从政的强烈自信,是道德勇气,是担当情怀,具有积极意义,成为后世许多知识分子的楷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孔子是一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人。即使生不逢时,也是可以努力有所作为的,不能只求明哲保身。•孔子的这种思想后来成了历代儒家的理想和抱负,他们不管世界变得怎样,总认为人应当尽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不管结果怎样,我活着就要实现我的理想:我心系天下,我要为万民造福。隐士就像生活中的那些智者,而孔子就是生活中的那些仁者。一代圣人带着遗憾离开了人间,但是他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却流传了下来。对此,你有何感想?请以“勇于担当社会责任”为主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1、文本写了仪封人、长沮、桀溺、楚狂接舆、荷蓧丈人、晨门等人,从这些人的言行中你可以看出当时什么样的时代特征?生活在那样的时代里,他们的大都采取了什么样的处世态度?•天下无道。•混乱不堪。•执政者危险(胡作非为,不行王道)消极避世2、孔子与长沮等人的处世态度有什么不同?•这两类人物都强烈不满于混乱污浊的现实。但前者力图改变它,并且不屈不挠,后者则选择了避世,洁身自好。前者更重视对社会道义的承担,对自我的考虑较少,相比之下后者不重视对社会道义的承担。3、长沮等人对待孔子的态度一样吗?•长沮、桀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避世之士哉?”他们对社会形势有精辟独到的见解,同时委婉地劝告孔子放弃无谓的努力。“是知津矣”还有一定的讥讽嘲弄意味。•接舆:“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接舆把孔子比作凤,表达了自己的孔子的理解和肯定;又“何德之衰”“已而已而”,表达了对孔子做法的批评和告诫,写出了接舆对当时社会的极端失望。“趋而逼之”,他不与孔子交谈,表现了一种冷落和不屑。•丈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这句话表明了丈人认为孔子不干实事,尽做那些无法做到的事,他表示厌恶,同时也含蓄地劝戒孔子停止自己无谓的奔走。“至,则行矣”,他不见孔子,也是表达了冷落和不屑。•仪封人,晨门:孔子的知己。•总之,这些人都是非同寻常的人,或者说是那个时代出类拔萃的精英,他们对社会有深刻的理解,也担忧那个时代,但知道无法改变社会,所以大都选择避世。他们对孔子赞美,尊重,劝说,讥讽,否定,批评,不愿与之交流,理解但不相为谋。可以说他们理解孔子,同情孔子,同时也为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表达了深深的遗憾、惋惜。4、这几则文字围绕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编撰在一起,短文哪些地方体现了孔子的这种精神?请摘录有关语句分析。•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句话写出了孔子悲苦的内心世界,也是孔子大智慧的集中表现。正是因为天下无道,所以我必须积极入世,以道易之,要团结更多的人,争取更多的人。孔子明白自己的形势,所以一个“怃然”写尽了他内心的苍凉。•孔子下,欲与之言:孔子明知接舆不会与自己一道入世济时,但是他充满幻想,多么希望得到接舆的理解和认可。“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可以想象孔子在碰壁之后多么的无奈和孤独!•使子路反见之:“荷蓧者”本身是一个懂得“礼”的人,他“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对于社会上这样的贤人,孔子是十分尊重和景仰的,他使子路反见之,目的也想博得丈人的理解和支持,体现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5、通过以上的分析,你心目中的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积极入世,勇于进取;勇于担当,以天下为己任;坚忍不拔,知其不可而为之。学以致用•6、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孔子的周游用世,循礼卫道,是一种替天行道的社会责任感,是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人生追求,是从政的强烈自信,是道德勇气,是担当情怀,具有积极意义,成为后世许多知识分子的楷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孔子是一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人。即使生不逢时,也是可以努力有所作为的,不能只求明哲保身。•孔子的这种思想后来成了历代儒家的理想和抱负,他们不管世界变得怎样,总认为人应当尽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不管结果怎样,我活着就要实现我的理想:我心系天下,我要为万民造福。隐士就像生活中的那些智者,而孔子就是生活中的那些仁者。一代圣人带着遗憾离开了人间,但是他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却流传了下来。对此,你有何感想?请以“勇于担当社会责任”为主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作业•1、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2、《固学案》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