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研究 实施方案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研究》实施方案一、课题的提出课堂是学生生命活动的一部分,具有着生命性,生活性,生成性三大本质特征。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行,这些新课程理念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渐渐深入人心,课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焕发出勃勃生机。各种模式、理论层出不穷。我们的课堂开始活泛了,有趣了,热闹了。教师们开始有了生本意识,把握住了生本课堂的“生命性”和“生活性”特征,如注重了对学生的鼓励,大量运用情境教学法等激励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注重学法的研究,开始有了整合各种教学资源的意识,但是我们也发现,课堂教学仍然存在着重“生成客体”——即重视教材中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轻“生成主体”——学生的状况。阻碍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矛盾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学生仍然学得被动,学得辛苦,表现为:1、学生在课堂上的有效参与度不高。表现为学生还是跟着教师和教案跑。即使教学形式有了许多的新花样,但是其实质上老师的绝对权威依然占据统治地位。2、师生互动性不强。有不少课堂还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学生们还是习惯于接受老师安排的程序和知识点,习惯于做“忠实”的听众,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话,阻碍了创造力的形成与发展。3、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独立的思维习惯,缺乏个性化的学习品质,没有强烈的探究欲望。他们习惯了依赖别人的力量来解决问题,这严重防碍了他们思维的发展,素质的提高。究其原因,关键是教师对生本课堂特征中的生成性认识不足,把握不准,教学呈现出“程序化、主观化、机械化”而造成的,把教学过程看作是预定计划或方案的简单体现,违背了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学生的思维活动仍被束缚在教案框架内,使生动的课堂变成了僵化的“走过场”,学生成了老师表演的配合者,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灵性。表现在:在教学设计上,以知识逻辑结构为依据设置教学环节,并在内容呈现顺序和各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上都有明确的规定,忽略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弹性”生成,没有真正的实现师生、生生、生本的对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促进学生生成新的学习资源的有效策略,把教学过程当作一种理想状态来推进,人为地教得呆板枯燥,不允许出现任何意外的偏差,学生成了简单的应声虫,课堂容易一潭死水,学生的学习品质没有得到真正的培养;当学生生成了新的学习资源时,教师缺乏整合深化的有效策略,不能抓住关键点,引导学生朝“最近发展区”发展,只能学习规定的知识,这样很难满足学生天生的求知欲望,创新精神没有得到发展。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能力很难得到真正的提高,学习品质很难得到真正的锻炼,学生的素质难以得到真正的提高。针对这些课堂现状的考察与反思,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课堂教学是学生生命活动的一部分,他们在课堂上有着不容忽视的主体地位。而课堂教学绝对不应该是僵化的走程序,充满了原生态的美感,是一种动态的,注重生成的生本课堂。二、研究目标1、教师:通过课题研究,增强老师的服务意识、生成意识,提高老师的预设能力和调控能力,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具智慧,使之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2、教学: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出一整套系统的、可操作的、有效的的动态生成性课堂教学的教学策略,并推广开来,服务于教师的课堂教学。3、学生:通过课题研究,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和最佳发展,使学生在动态生成性的课堂中,学习品质、学习能力得到真正锻炼,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据此,我们提出了了“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研究”这一课题。三、国内外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各地对动态生成性课堂进行了初步研究,有了一些教学策略的研究成果。华东师大叶澜教授首先提出了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她认为“动态生成就是指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提出了富有创新意识的教学新理念。而我校正在推进的“三性三成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倡导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建构、合作、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但是关于动态生成性课堂的研究还处于一种尝试的状态,存在着一些不足:(1)对“动态生成性”课堂缺乏规律性认识,仅仅专注于课堂上教师调控策略的研究,没有总结出动态生成性课堂的特征及实施原则等,缺乏整体的描述和整合。(2)对预设重视不够。认为生成与预设是矛盾的,不需要预设,而且对预设没有进行系统有效的策略研究。(3)没有探索出一套系统的操作性强的“动态生成性”课堂的教学实践层面的指导策略。国内各地开展的以“生本教育”为显著特色的“体验性”学习策略研究、“探究性”学习策略研究、“情境教学模式“等也给了我们研究的参考价值。四、研究课题的界定1、动态生成的内涵所谓动态生成,具有动态性、建构性、多元性的特点。“生成”具有丰富的内涵:从认知发展角度看,它是新旧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从思维发展角度将,它是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从能力发展角度讲,它是由“不会”向“学会”,从“生疏”到“熟练”的提升;从情感发展角度讲,它是学生对文本情感的认同与共鸣;从个性发展角度讲,它是学生个性的张扬和价值观的形成。2、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动态生成性的课堂”的理解“动态生成性的课堂”最先由叶澜教授提出。她认为“动态生成就是指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我们认为动态生成性教学过程是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文本为教学资源,以动态生成为主旋律,以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等学习方式为手段,引导学生在对话中,内化知识、建构意义、发展语言、张扬个性、升华情感、完善人格。整个过程具有原生态、特异性、不可重复、即时生成的特点。这样的课堂教学应该具有如下五性:A、教学目标的整合性B、教学内容的开放性C、教学方式的互动性D、课堂教学过程的活动性E、教学评价的多元性。五、研究的基本原则1.课堂中心性原则:以课堂为立足点和归宿,通过课堂教学过程的逐步优化,推动课题研究的全方位开展。2.全体参与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一个学生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提供有效的途径。3.主体性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保持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4.启发探索性原则: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索者,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新事物。教师的启发,目的在于引起(而不是代替)学生探索。5.民主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要平等对话,相互尊重,相互启发,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保证学生有良好的心境和愉悦的情绪。6.实践性原则: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实践中动脑、动手、动口,深刻体会生活是数学的唯一源泉,在实践中构建自己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认知结构。7.评价激励性原则:尊重学生个性,关注学生情感,对学生创新学习的态度、方法和成果,多肯定,多表扬,多鼓励,帮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的信心。六、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生成思想尼莫认为:虽然课程不应该是“罐装式”和“木乃伊式”的,但也不应该是偶然的、随意的,教师被孩子牵着鼻子走的课程,真是那样,课程也就不叫课程了。生成思想强调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因为这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基础,但强调这一点并不否认教学的目的性。课堂教学既要考虑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也必须考虑社会的要求和儿童长远的发展。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跟着学生跑,一味地强调关注儿童当时的兴趣,而没有看到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儿童更为有效地学习,更加健康全面地成长,并最终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那么,对生成课程的理解就只是形式上的,而没有把握住其实质。2、辨证论我们还要辨证地看待生成和预设,他们对培养学生各有利弊。借用意大利瑞吉欧的比喻:生成课程像一个外出旅行的指南针,预设课程则像一种开放的态度来对待课程与教学,更重视儿童的发散思维,而预设课程对待课程与教学的态度相对来说比实际封闭些,重视儿童的集中思维。学生只有在一个探究过程中,收获到的不仅仅是课堂上教师要求掌握的那点知识本身,学生的质疑能力、探究精神、与他人合作能力等都会得到发展。3、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并非空着头脑进课堂,在以前的生活经历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背景知识。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所以,学生不再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建构者。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支配者、控制者、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学生是生命体,是充满情感,富于想象,极具个性的生命体。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已有经验、性格态度、兴趣爱好和思维方式等不一样,个人理解的差异性是必然的,我们在鼓励动态生成的同时,必然产生多种答案。这也是现在追求多元、倡导学生创新思维后带来的让很多教师觉得很棘手的问题七、研究内容1、动态课堂教学模式的构成研究。2、动态生成的教学模式的组织与实施。其中,研究的重点是如何在动态课堂的教学模式下组织与实施教育教学,并对模式的组织与实施进行评价,完善动态课堂的教学模式。八、课题研究方法本课题拟以我校全体学生为研究对象,以行动研究法为主,以文献法、观察法、调查研究法、经验总结法为辅。九、研究周期及任务(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9、7——2009、12)1、撰写、修改研究方案2、组织人员、准备资料、参加课题开题论证。3、组织学习研究方案4、组织学习相关理论组织教科研方法培训,学习课题方案、案例、反思的撰写方法,同时学习调查法、行动研究法、观察法、文献总结法等科研方法。(二)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0、1----2013、1)1、开展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应用策略的调查及研究分析,撰写教学反思及教学现状分析报告。2、进行系统理论学习,学习“动态生成性”教育的有关理论及成熟的策略,并进行系统归纳整理,并撰写读书笔记。3、进一步开展教科研方法培训,着重学习课题方案、案例的写作方法。4、深入课堂听课,研究各种促进“动态生成性”课堂形成的教学策略,使教研和教学紧密结合,鼓励教师课堂创新,及时开展研讨、反思和总结。5、每月及时收集课题组成员的教学案例和反思,每学期末及时撰写课题小结和专题论文,使课题扎实地深入地进行下去。6、每学期各个子课题至少进行一次交流汇报,总结提高,明确下阶段研究方向。(三)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3、2---2014、7)1、撰写研究报告2、选编课堂教学案例集3、选编课题研究论文集4、组织专家结题论证课题组人员分工:课题组负责:易前进陈艳课题具体负责人:潘会琴阮丹丹课题召开记录、考勤表:曾玉莲各项资料搜集整理:白瑾课题阶段计划、总结:张爱华罗滢课题研究报告:王振俊课题总结报告:孙艳霞十、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及保障1、课题由易校长亲自领导,易校长多年从事教学,多次参与课题研究,有着丰富的教学研究经验,具备很强的科研能力。2、落实课题研究的责任制、合作制、专家指导机制。制定了详细具体的教科研制度。每个成员都有具体的任务,并且有相应的奖惩措施,除了每个月有人均10元的津贴外,还和评优晋级紧密联系;坚持聘请课程改革专家、学科教学专家(特级教师),组成专家组,从宏观和微观,理论和实践的层面进行具体指导。3、我校经几年的实验,进行的“三性三成课堂教学模式”,经过几年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为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4、在课题研究上,学校决定投入2万元资金,专款专用。5、实课题研究机制。我们坚持教科研一体化工作原则,将教科研与常规教研活动合二为一,使教科研课题作为常规教科研活动的主要内容,每个月每位教师要上交一篇关于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反思,同时,无论是优质课评比,还是同课研究,都必须围绕课题开展,教研组长要组织大家落实好,并做好记载,其成效直接与月考评挂钩。6、落实教师培训。通过坚持定期教师培训,抓好理论学习,每个月学校都安排课题组成员给全校老师培训一次,内容包括科研方法培训,生成性课堂的认识等,为课题提供理论导向和方法指导。要求老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