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专题复习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考点一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19世纪三四十年代——19世纪末)包三十三中学:高晓英一、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本专题知识在近三年高考是高频考点,其中洋务派的中体西用、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的思想主张考查次数较多,今年的全国Ⅲ卷41题和全国Ⅰ卷28题、Ⅱ卷的28题分别考查了中国近代思想的变化和洋务运动。建议多关注新的史学观点,结合必修一和必修二的相关内容,注重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专题复习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考点一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19世纪三四十年代——19世纪末)学习目标:1、能说出林、魏、洋务派、维新派的基本主张、各派思想产生背景和影响。2、理解中体西用、维新思想的主要特点,并正确评价。3、理解解放思想对社会对发展的推动作用,学习近代思想家开拓进取以强国为己任的精神。概念解读:思想解放只有破除旧传统的思想,才能称之为思想解放。列举古今中外思想解放的重大史实1、14——18世纪欧洲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最终推动欧洲社会的变革3、新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最终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近代中国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最终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一个主题: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三个层次:器物--制度--思想1、主题:向西方学习,挽救民族危亡2、历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器物--制度--思想3、态度:被动接受主动学习4、阶层:参与阶层广泛四个特点:内容整合——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必然性对外战争的屡屡失败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传统人士的忧患意识新兴阶级的民族情怀封建社会的没落西方文明的优越据统计,当时国内有士绅百万余人,有能力读此书的也多达三百多万人,然而却很少有人认真地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相反,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更有甚者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炬,在他们眼中这无疑成了一本大逆不道的书籍。遭到无端非议的《海国图志》最终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周英杰:《海国图志的孤寂与荣光》探究一: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为什么《海国图志》知音不多?原因: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政治: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实行文化专制政策;外交:闭关锁国思想观念:贵华夏”“贱夷狄”天朝上国的等级观。反映了中国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新思想在当时的中国影响是非常有限的。中国拒绝新知,缺乏变革的社会环境《海国图志》在国内没有引起太大反响,只印了千册左右。而就在佩理到日本的1853年,日本人开始翻印《海国图志》,一共印刷了15版之多。1854年日本翻印该书60卷,士人争相购读,此后多次再版。阅读人数以千百万计。成为日本人求变求发展的本教科书和励志书。当时著名的维新思想家佐久间象山在读到《海国图志》“以夷制夷”的主张后,不禁拍案感慨:“呜呼!我和魏源真可谓海外同志矣!”日本:强烈的忧患意识,具有变革的社会环境发散思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含义:“中学为体”指以中国旧的封建制度、纲常礼教为主体、本质;“西学为用”指以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工艺为封建制度服务。实质: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巩固封建统治。目的: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探究二再次认知“中体西用”(2014四川文综,14,10分)(节选)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概括材料四陈旭麓是如何评价“中体西用”的,指出这一评价遵循的原则是什么?(6分)评价:当时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中体西用”为西学的传人创造了条件。原则:历史评价应把评价对象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唯物史观)事件观点戊戌变法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不仅没有减轻变法的压力,反而加速了变法的失败。辛亥革命如果不是武昌起义爆发,新政将按计划进行,中国最终将成为一个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国家。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情绪主义”的产物,导致了各种思想混乱。表3按照这一原则,任选表3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价(4分)戊戌变法:该观点忽视了当时封建顽固势力强大,维新派实力相对弱小的特定历史条件。辛亥革命:该观点忽视了当时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的“新政”步入困境,民主革命势力迅速发展的历史现实。新文化运动:该观点忽视了当时的专制统治和复古逆流的社会现实,以及新文化运动知识精英试图把中国引入民主政治轨道的追求。例1.(2017,全国Ⅰ卷,28)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一举措()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A例2.(2017课标Ⅱ,28,4分)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播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映了()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C.军用工业市场化趋势明显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B避免偷换概念例3(2015课标Ⅱ,28,4分)奕䜣力倡洋务,又因为在兄弟中排行第六,所以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涛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抗A透过现象看本质探究三关于维新思想的探究材料“欧洲各国,动以智勇相倾,富强相尚,我中国与之并立,不得不亟思控制,因变达权。……余平日历查西人立国之本,体用兼备。育才于书院,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练兵、制器械、铁路、电线等事,此其用。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亟宜开国会,立宪法,团结民心,同御外侮”。——郑观应《盛世危言》(1)根据材料说明郑观应的思想主张与李鸿章(见【夯实基础迁移运用】材料三)有何不同。不同:李鸿章只学习西方的技术;郑观应认为既要学习技术也要学习制度和思想(2)请简要评析郑观应对中国时局以及对西学的认识。认识:中国面临西方列强威胁,西方国家政、经、思文先进,仅中体西用,难以与之抗衡。郑观应打破了对西方的狭隘认识;表达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和实行民主政治的强烈愿望,符合历史潮流和时代需要;郑观应对西学的理解,在当时是一个巨大的突破。例4(2016年课标Ⅲ,28,4分)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裔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C例5(2015课标Ⅱ,29,4分)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A.揭露历史真相B.引介西方理论C.倡导变法维新D.颠覆孔孟学说C探究四艰难的曙光——近代中国的冲击、反应、变局(2017年全国卷Ⅲ,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变局”,中国“应付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谢谢观赏!本课小结:中国古代汉唐王朝的开放的思想观念,造就了汉唐的强大,并形成了中国文化圈;明朝以后中国的闭关自守,盲目自大,导致了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虽然我们也曾亦步亦趋,学习西方,可始终没有把握主导权。现代中国1978年以后解放思想,立足国情,放眼世界,展望未来,奠定了大国基础。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在孤立、封闭的环境中谋求发展,只有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应对各种文明,才能实现我们的强国之梦!【夯实基础迁移运用】阅读上述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1793年乾隆帝致英王的信材料二在鸦片战争中,英军仅用50艘舰船,就击败了清王朝几十万大军。林则徐到达广州后,设立译馆,并出版了一批近代最早的涉外书报。通过了解夷情,很快认识到夷之长技是船坚炮利。于是,他“设法密购西洋大铜炮,务使利于远攻”。――铁血网材料三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窃自同治元年臣军到沪以来,随时购买外洋枪炮,设局铸造开花炮弹,以资政剿,甚为得力……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摘自李鸿章《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材料四康有为曾认为:“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不可谓之变事;设邮使,开矿务,可谓之变事,不可谓之变政”。……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康有为《清定立宪开国会折》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世纪末,中国思想界发生了哪几次变化,归纳概括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必然性以及学习的特点。闭关自守盲目自大认识西方,了解世界学技术—学制度看西方—学西方

1 / 2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