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的中国(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专题五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的中国福清康辉中学历史教研组许妹妹模块二第5讲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的中国归纳知识整合考点一考点二历史阶段特征热点透析高考冲刺直击高考阶段特征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1894~1919年)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峰时期,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舞台上都异常活跃表现政治上资产阶级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救国方案,开始探索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经济上资产阶级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创办实业;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出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思想上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思想先后登场,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社会生活上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推动了社会生活向文明化方向发展一、民族危机加深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原因根本原因:日本工业革命后需要在中国抢占商品市场,掠夺生产资料;直接原因:朝鲜东学党起义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世界范围内抢占殖民地;直接原因:义和团运动侵华国家日本德、奥、美、法、英、意、日、俄时间1894~1895年1900~1901年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影响①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民族危机空前严重;②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③中国各阶层展开救亡图存的斗争①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②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中国人民的抗争探索1.义和团运动(1)背景: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尖锐。(2)概况:义和团提出了“扶清灭洋”口号,由山东发展到京津地区,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3)作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2.辛亥革命(1)条件:①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②思想基础: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成为指导思想③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广泛建立;1905年,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④实践:各地革命党人发动的起义。(2)过程①武昌起义: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胜利,清朝统治土崩瓦解。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五色旗为国旗。③制定约法: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④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宣统帝下诏退位,3月,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3)意义: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②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三、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原因:①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②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2)表现:传统工业棉纺织业发展尤为迅速。2.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1)背景:①民国的建立和民国政府实行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②民族资产阶级受“实业救国”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兴办实业的运动中。③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等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有力推动。④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2)表现:①1912~1919年,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②代表人物有张謇、荣宗敬、荣德生等。(3)影响:为新文化运动和中国民主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提供了阶级和经济基础。四、思想解放的潮流1.维新思想(1)背景: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②民族危机加深。③西方思想不断传入。④早期维新思想产生。(2)兴起:19世纪90年代初,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3)内容:宣传了西方的启蒙思想,批判了君主专制制度,提出了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4)特点:将西方启蒙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利用进化论思想来宣传维新变法。(5)意义:①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②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2.孙中山和三民主义(1)背景:①民族危机的加深。②戊戌变法等救亡运动的失败。(2)提出: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3)内容:民族主义即民族革命,“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即政治革命,“创立民国”,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民生主义即社会革命,“平均地权”。(4)评价:三民主义思想集中代表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利益,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但是三民主义反帝不明确,反封建不彻底,尤其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无法指导革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3.新文化运动(1)背景:①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在思想上冲破封建思想牢笼。②西方民主思想的进一步传播。③袁世凯倒行逆施,尊孔复古。(2)兴起: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3)内容: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4)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5)意义:①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②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③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④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五、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生活的变迁1.社会生活的变迁(1)维新变法期间: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2)辛亥革命时期:①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②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③民国政府颁布《剪辫通令》,革除结辫陋习。④礼仪简化,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2.交通事业的进步(1)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1909年京张铁路通车。(2)1918年中国航空事业起步。3.通讯工具的变迁清朝晚期,电报、电话开始出现;民国时期,通讯事业进一步发展。4.大众传媒的变迁(1)报刊业的发展:维新派、革命派和新文化阵营都把报刊作为宣传自己主张的工具,中国报刊业呈现出繁荣景象。(2)影视事业的发展: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主题深化:19世纪末维新思想盛行的原因?考点一维新思想(2012高考历史海南卷,15)某学者曾提及一群志趣相投者“生育于此种‘学问饥荒’之环境中冥思枯索欲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由于固有之旧思想根深蒂固所汲取的西学极为有限其学说难免支离破碎。文中所说“新学派”的代表人物是A林则徐、魏源B康有为、梁启超C孙中山、章太炎D陈独秀、胡适主题深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产阶级的主要历史活动?考点二民族资产阶级的实业爱国思想(2012·新课标全国高考)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恃,舍身喂虎”。这反映出张謇()A.毅然冲破视商为末的传统观念B.决心投入激烈的民族工商业竞争C.预见到国内工商业发展前景暗淡D.具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拓展归纳]1、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时间背景宣传手段特点内容意义维新变法思潮19世纪末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创办报刊,成立学会,同顽固派展开论战将维新变法思想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主张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是资产阶级思想同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时间背景宣传手段特点内容意义民主共和思潮20世纪初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出国留学生显著增加创办报刊,发表文章,与保皇派进行论战批判封建思想,宣传革命主张,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提倡三民主义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新文化运动1915~1919年袁世凯尊孔复古,倒行逆施;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启蒙思想传播创办报刊,发表文章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与旧伦理道德提倡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反对专制、愚昧、旧道德和旧文学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2、社会生活变迁与政治、经济、思想等变革的关系----影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原因(《导与练》P29-30)“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思路点拨】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迁移所学知识,运用史料多角度多侧面辩证思考、论证、评析史学观点的能力。答案一:若赞成“冲击—反应”模式,应侧重从外因角度给予肯定。注意从西方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西方文明的先进性和近代中国文明的落后性对比,然后从西方历次侵华(“冲击”)后,中国人如何从器物—制度—思想等层次向西方学习着手回答。•答案二:若反对“冲击—反应”模式,应侧重从中国社会变化的内部动力角度给予否定。可以从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等各阶级阶层先进分子发起的一系列运动的历史背景入手,注重分析各运动发生时当时中国内部政治、经济以及思想的变化,由此强调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内部动力和必然性。•答案三:若认为“冲击—反应”模式存在片面性,则可以从从答案一与答案二两方面综合•辩证评析,从外因角度给予肯定,从内应角度给予否定。1(明确观点)满分3分;明确表示同意(反对)、一分为二(2分);明确表示同意(反对)、一分为二,有具体内容(“冲击—反应”模式)(3分)。2(论证说明)满分7分;基本照录材料,有简单分析(5分);材料全面,多角度、多维度、多层次论证,如从契约、制度、文化三个层面,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论证等(7分)。赞成观点等须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评析;反对观点所用材料应为19世纪中期以后,如用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等材料,可酌情给2分。3、(归纳总结)满分2分;,“冲击-反应”是渐进式的,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发展(2分)。说明:按照评分标准确定给分等级:一等(12-10分);二等(9-5分);三等(4-0分)。•示例:该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忽视了中国社会内部推动社会变化的因素。•从题目所给的材料来看,在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内部做出反应形成洋务派,并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再次形成冲击,引发了戊戌变法运动,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希望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以挽救民族危亡;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以及《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彻底沦为“洋人的朝廷”,引起国内革命浪潮高涨,通过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推动中国革命进入新阶段。综上所述,冲击---反应模式有其合理性。•但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也并非仅靠外部冲击来实现,中国社会内部也蕴含着诸多推动社会变化的因素:从经济上来看,资本主义萌芽在近代之前已经产生并壮大发展;政治上,反封建民主思想在明清之际也已经出现。这一系列现象的出现说明中国社会内部已经孕育着变革的力量并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1 / 2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