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学》第一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讲授内容:教育的概念、教育的历史形态、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课型:理论课教学目的:让学生理解教育的概念,了解教育的历史形态,掌握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并对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有所思考。教学重点:教育的概念教学难点: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基本要素的关系教学过程与内容:第一节教育的概念教育是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和核心范畴。教育学的其他一些概念及由其所构成的教育命题都是以这一概念的某种界定为基础的,都是围绕这一概念展开的。所以,学习教育学首先必须理解“教育是什么?”而要理解“教育”,又必须从其事实概念与价值追求两个层面入手,因为我们对于教育的理解,对教育学的学习,从目的上讲绝非停留在事实层面上的了解,‘而应是以此为基础,追求一种好的教育,即由事实层面的概念了解过渡、升华到一种价值层面的理想追求,即由“教育是什么?”过渡升华到“好的教育或者说真正的教育是什么?”一、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什么?)在现代社会中,受过不同程度、不同方式教育的人越来越多,“教育”一词也成了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似乎理解它并不困难。其实,这是一种错觉。“教育”的确切含义是什么呢?从粗词源和语义上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些启发。在英语里,“教育”意味着“抚育,自身生成”;在德语里,“教育”则有“引导、唤醒”的意味;它们都来源于拉丁文,本意为“引出”即引导儿童的固有本性,使之完善发展。在汉语里,教的象形文字是“”,表示儿童须在经典原则要求下进行行动,如有越轨就要受到惩罚。育的象形文字为“”,本意为妇女生育子女,经演变发展,渐添“养育”之意。“教”、“育”二字最初是分开使用的,历代思想家、教育家对其有不同的解释。如:荀子:“以善使人者谓之教”;《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在我国,最早将“教育”二字用在一起的是孟子,他在《孟子•尽心上》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里,“育”的意思就发生了变化,与“教”字联在一起就当“培养”讲。在西方,历代教育家也对之各有解释,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借助“洞穴中的囚徒”这一隐喻形象地阐释了这一概念的涵义,即把人的心灵从低处引向高处,从虚幻引向实在,从黑暗引向光明,从意见世界引向真理世界,臻达永恒的善的境界;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育在于发展健全的人;18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教育家卢梭主张:教育应当依照儿童自身发展的秩序,培养儿童所固有的观察、思维和感受的能力。可见,教育史上对教育的理解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我们所学的《教育学》中,教育的准确定义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通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专指学校教育。指由专业人员承担,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理解教育概念,须注意三点,即要注意从三个方面来确定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一)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实践活动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学》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还是动物与人共有的动物性生存活动,对这一问题,人们长期以来存在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在动物界也存在教育。如19世纪末法国哲学家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变》中,明确提出动物界存在教育。他以老猫教小猫捕鼠、老鸭教小鸭游泳为例,证明教育早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了,人只是继承和改变、演进了这种形式。20世纪初英国教育家沛·西能在他的《教育原理》中也提出类似观点,认为教育从根源上来说是扎根于动物的本能,生物冲动是教育的根源。实际上,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的“教育”是两种表面类似而本质不同的活动。因为:1、动物的“教育”是一种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而人类的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2、动物界没有人类这样高级的语言、符号系统,思维不够发达,活动只能停留在个体的层次上,不能类化。3、动物的教育也基本上随着生理的成熟而结束。所以说,教育是人类特有的活动,社会性是人的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二)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人类社会活动多种多样,只有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相比,教育活动是一种人——人活动,其活动目的是通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使每个人更充分、更真实地生活,最终影响人类的发展。其活动方式是一种特殊的“规训方式”。(三)学校教育活动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教育就是狭义的教育,“教育学”中所研究的教育就是学校教育。这是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区别而言的。家庭教育:一个人在家庭这个特殊社会结构中所受的教育,一般指一个人从出生到自己组成家庭之前所受到的来自家庭各方面的影响,包括有意识的知识传授、道德教育和家庭生活氛围的陶冶。具启蒙性、随机性、经验性和个别性的特点。社会教育:除家庭、学校以外的一切社会文化机构或团体对社会成员进行的教育。具对象的全民性、地点的广泛性、内容的实用性、时间的终身性、形式的开放性等特点。与之相比,学校教育由于其很强的目的性、组织性和系统性,具有很强的可控性、相对稳定性和专门性,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活动。二、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学》我们在谈论、理解教育的时候,必然带着一种价值追求,将教育幻化为“理想的教育”,必然会从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人们理想的、期望的教育展开。当我们讨论“教育是什么的时候,就必须要思考,“教育的理想是什么?”好的教育是什么?也就是要从价值层面来分析、理解“教育”这一概念。相对于“教育是什么”而言,这是一个相对具有主观性的问题。我们不可能给定一个确定的模式,但可以从一些相关材料获得启示。材料一:“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理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学会生存》材料二:“教育的基本作用,似乎比任何时候都更在于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材料三:肖川:《教育的理想和信念》a“建基于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统一的教育,从学生的成长过程来说,是精神的唤醒、潜能的显发、内心的敞亮、主体性的弘扬与独特性的彰显;从师生共同活动的角度来说,是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灵魂的感召。”b“任何教育无论它处于什么层次,以哪一方面为侧重点,致力于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都应是其安身立命之所,都是其根系所在,人的解放、自由、超越、完善都应是其根本性内涵。”c“我们究竟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呢?现代社会……需要培养的是具有理性精神、具有广博深厚的基础文明的教养、具有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具有有效地表达自我的能力、具有自我延伸的能力、具有自由与责任的意识和能力。概括地说,就是有灵魂、有头脑、有专长,能够创造幸福生活和服务社群的人。”d“那么,什么是良好的教育呢?也许我们很难给予它一个周全的描述,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过一本令他(她)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地思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学》索过某一个问题;如果从来没有一个令他(她)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如果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她)就没有受到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材料四: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的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的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动其自由天性。——雅斯贝尔斯结合以上材料进行思考:你认为什么是良好的教育?如果你是一名教师,你将如何诠释、实施教育?第二节教育的历史形态教育在社会生产劳动中产生,并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经济制度的不同,教育也具有不同的特点。教育具有历史性。一、原始的教育形态原始教育形态主要是指原始社会的教育。原始社会教育是起始阶段教育,是处于较低级阶段的教育,显得非常简单和原始。与原始社会的经济状况、社会结构以及知识状况相适应,原始社会的教育具有如下特征:第一,教育和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具有融合性;第二,教育具有原始性;第三,教育具有同一性。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学》二、古代社会的学校教育形态古代教育一般指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比起原始社会来,古代社会生产力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石器已经广泛地被金属工具所代替,以农业、手工业的个体经济为基础的生产方式。1、学校的产生这一阶段,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准备;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2、学校教育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第二,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森严的等级性;第三,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保守性;第四,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是灌输与死记,同时也注重在实践中学;第五,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体系。三、现代教育现代教育是指18世纪从英国开始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代替了原来工场手工业生产以后的教育。现代教育比古代教育更具有新的特点。1、现代教育的特点第一,现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生产性;第二,现代教育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路。第三,现代教育内容日益科学化;第四,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第五,现代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2、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学》第一,教育终身化;第二,教育社会化;第三,教育生产化;第四,教育民主化;第五,教育国际化;第六,教育现代化;第七,教育多元化。第三节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社会活动。根据现代系统论的观点,教育是一个多层次多要素的整体系统。这一节,我们将具体分析这一系统的构成要素,进一步理解教育的基本内涵。一、教育基本要素之间的静态联系,即作为“状态”的系统要素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与教育中介。(一)教育者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有意识地以影响他人身心发展为目的的人,都可以称之为教育者。这种影响包括知识、技能、思想、品德、行为等方面,不仅包括积极的,也包括消极的。谁是教育者,是根据各人在教育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和承担的任务来决定的。(二)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指的是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并不完全是被动的,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学》(三)教育中介教育中介笼统地指那些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起桥梁作用的物质和意识形态的东西。包括教育的物质中介、教育的意识形态中介、教育者的个人行为、言谈举止、为人处世的方式及对学生公平与否的态度等。在三个基本要素中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而在学习活动中,受教育者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成为真正的受教育者。二、教育基本要素之间的动态联系,即作为“活动”的系统运行要素(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互为主客体。教育者是“教”的活动的主体,但其主体性必须要在受教育者“学”的活动中才能成立;受教育者在“学”的活动中是主体,同样,其主体作用也必须要有教育者的“教”的活动与之相对应才能实现。教育者是受教育者认识的对象和出事学习的条件,受教育者的学习状况与结果,对教育者也起着部分调节作用,从而引起教育者在行为、思想、感情上的变化。(二)教育者与教育中介的关系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是客体。(三)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的关系受教育者是主体,教育中介是客体。第二章教育学的诞生与发展讲授内容:教育学的诞生与发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课型:理论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