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陆游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现存9300多首),能诗能词也能散,才华横溢;他的诗歌突出的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气势雄浑,感情奔放,笔意明快;陆游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他的诗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又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风格雄浑豪放,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著名作品有诗《书愤》《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关山月》;词《诉衷情》《钗头凤》写作背景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书愤》为陆游在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所写,此时他已是61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5年,直到这一年春天,又被起用,任命为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这首七律即写于此时。陆游一生“寄意恢复”,但此志始终未能如愿。学习目标1、语言目标:反复诵读诗歌并背诵2、内容目标: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用典、写景的表现手法3、结构目标:学习结构文章的叙述方式和材料安排的详略解题书:书写愤:愤懑,悲愤“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首联: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用对比写出报国无门之愤,功业无成之愤。“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志豪气,有如山涌,何等气魄!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小人误我,世事磨我之愤1、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奸臣误国之愤报国无门之愤壮志未酬之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那知”——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艰”——艰难,直接道出诗人经历的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这两个词语暗含着对投降派迫害忠臣、阻挠北伐卑劣行径的斥责。它是诗人“愤”的根源。诗人愤的根源是什么?看看你所找到的景物,说说它在写景上的特点?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这些景物既是叙事,也是写景;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早年抗敌,寻求恢复之志具体化。“楼船”“铁马”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丽场面。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杨柳岸晓风残月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是典型的列锦修辞手法的具体运用列锦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经典的列锦还有“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在流传深远的名篇“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中,“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出淡雅幽美的意境,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列锦是一种非常特殊了修辞方式,没有动词或形容词谓语,只有名词的任意拼凑,将天南地北联结起来。列锦有空灵、含蓄、凝练、意境、简约等明显有个性的特点,能将诗词塑造得唯美,朦胧,在言简意赅中创造意想不到的境界。在唐宋诗词中,列锦还广泛、多氧化地运用,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张力。说说诗人写这些景有何意图?两句通过景物写当年壮观的战争胜利的场面,这表明南宋人民有能力打退金人,这两句是历史的真实记录,也是诗人壮年时期生活的回顾。形象地表明了作者的理想,写出了诗人青壮年时期战斗生活的向往。他渴望北伐恢复中原,向往着火热的战斗生活。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塞上长城”——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称自己是”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这里“万里长城”是用典,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的决心。用典故,抒悲愤之情,感叹生平抱负未得施展,却早生华发。句中的“空自许”和“已先斑”形成鲜明对比。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已”字又刻画出诗人功业未成人已将老的悲愤。两个副词吐露出诗人一腔忠义无处寄托,华鬓点点,壮志落空的愤慨之情。1、颈联写了什么内容?诗人这样写想要表达什么?作者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用对比;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何等悲怆?这一结局,非我不尽志所致,非我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我,世事磨我!在现实的强烈对比之中,包含着愤怒的指责。1、南朝刘宋名将檀道济——檀道济被冤杀,典出《南史·檀道济传》,南朝宋文帝杀大将檀道济,檀在临死前投愤怒叱:“乃坏汝万里长城!”——以万里长城自比;2、自己——镜中衰鬓已先斑;早生华发,陆游虽然没有如檀道济被冤杀,但因主张抗金,多年被贬,“长城”只能是空自期许。3、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4、手法——对比;用典;纵观全诗,诗人在诗中都提到了哪些人?这些人都有什么特点?诗人写他们有何用意?用了什么手法来写的?诗人用典明志,以诸葛亮自况。用典故,表面称赞诸葛亮,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以《出师表》表明矢志北伐、义无反顾的决心,这种意志和豪气,千百年来谁能与之相比呢!言下之意是说当今没有像诸葛亮那样矢志北伐的人,一代的爱国将士都被埋没沉沦了。同时诗人以诸葛亮自比,表明了自己矢志北伐,死而后已的决心,也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悲愤和不满。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诗人为何要写诸葛亮,这与全诗的“愤”有何关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真羡慕诸葛亮,他在《出师表》里表达了“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他确实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令后人敬仰,千古以来,有谁能和他相比呢?“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用典故:出师一表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小结“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诗人所书之“愤”愤报国无门之愤,——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小人误我,奸臣误国、世事磨我之愤——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壮志未酬之愤——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有哪些方面的内容?总结这首诗的突出的三种艺术手法。1、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2、用典;3、对比;早年晚年理想现实表达壮志难酬的愤慨(英雄无用武之地)表达技巧鉴赏昔日的浩气壮举与今日的颓衰年迈对比,感慨岁月无情,壮志难酬;诸葛亮的积极进取(理想)与当今权臣的苟且误国(现实)对比,表现作者怀古伤今的悲愤和无奈。在诗人的笔下,我们经常会看见诸葛亮,请用诗人的其他诗句佐证,并联系历史背景说说诗人为什么特别喜欢吟咏诸葛亮?陆游称道《出师表》的诗句:“《出师》一表千载无”——《游诸葛武侯书台》“一表何人继《出师》”——《七十二岁吟》“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感秋》1、南宋王朝偏居一隅,主张北伐和反对北伐这两种声音一直都在对抗。陆游是主张北伐收复失地的主战派,但一直受到压制。三国蜀国,诸葛亮为蜀汉丞相,“功盖三分国”,一生力主北伐,恢复汉室,而且付诸实施2、《出师表》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愿;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陆游所要发扬的精神;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联系历史背景说说诗人为什么特别喜欢吟咏诸葛亮?结构图式的梳理与内化顺叙,即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诗的前四句先是回顾往事,分叙两次值得纪念的经历;后四句回到现实,颈联用典对比,体现现实状况,抒发报国无门的感慨;而尾联则以诸葛亮自比,抒发自己的决心。这首诗是按照什么顺序来结构的?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这首诗在材料安排上,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详写了对往事的回忆—略写了现实状况——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王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延伸拓展】•《临安春雨初霁》与此诗作于同一年,诗中也有对“世事”的感慨,请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谈谈这两首诗的表现重点和诗歌风格上的差异。陆游自淳熙七年(1180年)罢官闲居山阴到写这首诗时,已有六年多了。这次奉召到临安,宋孝宗任命他权(代理)知严州(现在浙江建德)军州事,并对他说:“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显然不想重用他。他对这个职位不感兴趣,但迫于“圣命”,又为了维持生计,也只好接受下来。这首诗就是在这种心情支配下写的。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近来世态人情淡薄如纱,谁让我又骑马客居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昨夜在小楼里听到春雨声,深巷中明早定会有人叫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闲来无事,在短纸上歪歪斜斜地练习草书,晴天在窗下坐着品味那名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莫感叹洁白的衣服会被风尘染,来得及清明时节回到家。诗人以轻松的形式写自己百无聊赖的生活,从侧面揭露当时政治的黑暗以及自己对官场生活的冷淡心情。风格不同:《书愤》严肃而激愤,这一首则不乏诙谐意味。这种诙谐其实是以轻松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忧愤。诗的主旨是写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冷淡心情,这是现实政治的黑暗在作者心上的曲折反映。读这首诗的首尾两联要从容一些,有感慨兼自嘲意,但不是真的嘲笑自己,而是嘲讽当时的官场;中间两联不是真有闲情逸致,不过是聊作消遣罢了。《书愤》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感情。后者更加蕴藉含蓄,表达的是不被重用的悲愤,却用明媚的春光和闲适的生活来反衬。风格上,优美动人,富于情趣。1、对这两首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为同期诗作,但其风格与表现形式却迥乎不同。前者,情调严肃而激越,正面凸现一个“愤”字;后者,情调诙谐,在貌似轻松中流泄内心的忧愤。B、《书愤》颔联追述25年前的两次抗金大捷,诗人将自己的激情直接蕴藉其中,使全诗悲愤的基调透射出一抹靓丽色彩。C、《临安春雨初霁》表达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淡漠。“素衣莫起征尘叹”,既是自砺——绝不会坏风气的污染,又是对家人的安慰。D、陆游的《书愤》与杜甫的《蜀相》有一个共同的闪光点,即诗人均联想到了诸葛亮“出师”的伟业,借以自勉;同时又将崇敬、仰慕之情与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炼在一起,分别锤炼出尾联那样的警句。B1、对这两首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本项中有的评价陷入了误区——《书愤》颔联寄寓了诗人的喜悦和欣慰,但这种情感是曲折地显现的,并非直接蕴藉其中。2、对陆游的这两首律诗的解读,不确切的一项是BA、《书》诗首联抒写诗人的抗敌抱负。“气如山”为全诗的诗眼和灵魂。不仅总挈了全诗,也刻画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空怀爱国热忱,却不知世事艰辛;遥望金兵侵占的中原,愤恨之情郁积如山。B《书》诗颈联与首联形成对照——首联写过去,本联写现在,首联写暮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