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鉴赏从儒道释侠到后现代:中国电影概述中国电影具有极为鲜明的民族特质,传统电影表现了儒道释侠诸种文化的道德规范和价值体系。当代电影则表现出传统、现代和后现代思想及文化相互交融的特征。内地电影史概述主要经历10个发展和演变阶段:初创期——萌芽和初创阶段(1896—1921)发展期——20年代,探索阶段(1922—1930)高潮期——默片成熟和有声电影诞生时期(1931—1937)低潮期——抗战电影阶段(1937—1945)成熟期——40年代后半期,战后影戏电影的成熟阶段(1945—1949)繁荣期——建国后“17年电影”的高潮阶段(1949—1966)荒芜期——文革电影的低落阶段(1966—1976)改革开放新时期——文革后创新突破阶段(1976—1989)新新电影——新生代电影和老电影人新创作(1990-2000)开放整合期——市场的放开,电影产业和创作的发展(2001-至今)(一)初创期和发展期(1896-1930)电影传入中国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最早以中国生活为题材的影片,并不是由中国人首先在中国拍摄和放映的,而是由外国人拍摄、并且在外国放映的。早期电影短片的创作清末民初,电影伴随国外资本主义进入中国,以营利为目的的电影在那时是赚取钱财的手段,中国人看到了电影的逐渐走俏,于是也开始尝试自制电影。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庆泰(字景丰)拍摄了著名谭派京剧艺术创始人谭鑫培表演的京剧片段《定军山》。1913年《难夫难妻》,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和郑正秋联合导演,是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同年,黎民伟主演、黎北海导演了根据庄子故事《庄周蝴蝶梦》改编而成的影片《庄子试妻》。而该片的女演员严珊珊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位女演员。1922年《掷果缘》又名《劳工之爱情》现存最早的中国电影。编剧郑正秋,导演张石川。影片已经不是纯粹意义上以突出夸张的动作特征为主的滑稽短片,比较注重情节发展和人物刻画的短故事片。这一时期电影的的创作(1)《阎瑞生》:编剧杨小仲,导演任彭年、徐欣夫。(2)《海誓》:导演但杜宇,1921年拍,1922年公映.(3)《红粉骷髅》:导演管海峰,1921年拍,1922年公映总体来说,《阎瑞生》、《海誓》、《红粉骷髅》等第一批长故事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电影由短而长的一次飞跃(4)《孤儿救祖记》起初,电影作为纯粹谋取利益的工具,不讲求任何艺术性。拍摄手法拙劣,演员技巧生硬,而电影的题材与情节大多迎合市井小民的口味,没有深刻的内涵。为了摈弃“小民”路线,一部人物鲜明,故事情节跌宕的影片《孤儿救祖记》出现了。明星公司于1923年拍摄,编剧郑正秋,导演张石川,主演王汉伦、郑小秋。(5)《火烧红莲寺》1927年,国内政治空气凝重,许多市民沉迷于武侠小说中惩恶扬善的虚幻世界,明星公司眼见于此,便将热门的小说《江湖奇侠传》改编为连续剧形式的《火烧红莲寺》,票房飘红,许多影片公司见此,纷纷效仿,制作一系列相似的影片,但因时间仓促,资金、演员等问题,大多为粗制滥造的产品。民众对此失去了新鲜感,盛极一时的武侠神怪终于消退。早期重要的民营制片、发行放映业20年代以后,制片公司蜂拥而起。“明星”、“天一”、“联华”是最重要的公司。(二)中国电影的高潮期(1930-1937)左翼电影的兴起1932年,“明星”、“艺华”、“联华”等公司提供中国第一批明确以反帝反封建为主,具有进步思想的电影剧本,包括夏衍的《狂流》、田汉的《三个摩登女性》、杨翰笙的《铁板红泪录》、阿英的《丰年》、郑伯奇的《盐潮》、史东山的《八千里路云和月》等。这些电影一改以往角度狭隘的弊端,多角度广泛的反映了社会真实现状,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上升了一个新台阶。充分显示了左翼电影运动的创作实绩。1933年3月,在瞿秋白的领导下,组织了由沈端先(夏衍)、阿英(钱杏邨)、王尘无、石凌鹤、司徒慧敏在内的五人“党的电影领导小组”。1933年是左翼电影的丰收年,涌现了《春蚕》、《民族生存》等无声影片,还有《姊妹花》、《渔光曲》等探索期的有声电影,被誉为“中国电影年”。这个时期的电影人,开始确认了以“现实主义风格”为主的拍摄风格。《马路天使》一片,被看作是对左翼电影开始的现实主义道路的深化和发展。这个时期出现了一批艺术水准很高的导演。蔡楚生导演的影片以情节曲折、结构完整、通俗易懂、内涵丰富等特点称长。他的《渔光曲》与《一江春水向东流》都深深将剧中的人物印刻到民众的心中。同时,吴永刚也是当时有名的电影导演,他的电影能充分调动电影作为视觉艺术的各种手段,细腻地刻画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形成了格调清新、淡雅的素描风格。2、无声电影的成熟吴永刚和《神女》1934年,被誉为1934年中国电影界的最大收获,也标志着中国无声电影的艺术成就走向了成熟的最高点。蔡楚生和《渔光曲》1934年,影片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赢得国际奖项的故事片。3、有声电影的诞生和探索1927年,美国电影《爵士歌王》标志着有声电影的诞生,这是第一部有少量歌曲和人物对话、蜡盘发声的电影。明星公司在1930年6月开始拍摄蜡盘发音的有声片《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1)郑正秋的《姊妹花》1933声音探索上,台词的运用已经比较成功,而且在语腔语调上有了比较独特的节奏感。缺点在于,台词过于集中和戏剧化,并且整部影片没有音乐和音响。2)袁牧之和《桃李劫》1934遵循了有声电影的创作观念,将声音第一次作为有机的艺术表现手段进行构思,被赞誉为“中国有声电影划时代的作品”。(三)中国电影低潮期(1937—1945)国统区电影上海“孤岛”存在时间是从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上海租界为止。这时期的租界,四面都是日军侵占的沦陷区,仅租界内是日军势力未到而英法等国控制的地方,故称“孤岛”。沦陷区(四)中国电影成熟期(1945—1949)这一时期,一些优秀影片有费穆的《小城之春》,孙瑜的《大路》,吴永刚的《女神》、《壮志凌云》等片,在拍摄《神女》中导演运用简洁明晰的画面设计与圆熟流畅的镜头转换,使该片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传世之作。而郑君里的《乌鸦与麻雀》,汤晓丹的《天堂春梦》,张骏祥的《还乡记忆》、《乘龙快婿》等也是此时期比较出色的作品。相比最早时期的电影人,电影史论家通常将1930—1949年这一时期的导演称为中国的“第二代导演”。1、战后电影的成熟一《一江春水向东流》二《三毛流浪记》三《乌鸦与麻雀》四《八千里路云和月》五《万家灯火》重点影片(1)情节剧史诗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蔡楚生、郑君里合导,陶金、白杨主演。以情节剧的结构模式为影片的主要叙事架构。剧性冲突的多层次设置,反差性高潮段落的合理安排(2)散文风格的艺术电影《小城之春》1948年,导演费穆,文华公司出品。侧重于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注重散文诗般的抒情文化传统,注重人生哲理的意义。(五)中国电影繁荣期(1949-1966)1946年10月1日“东北电影制片厂”成立,完成了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的拍摄,这样就标志着新中国电影事业的诞生。紧接着在1950年第五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中华儿女》或“自由斗争奖”。这一时期,反抗与暴露不再是影片迫切需要表达的主题,取而代之的是歌颂与赞美,歌颂新社会,歌颂新人物,从而形成了我国具有民族特色的革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银幕风格。(1)战争题材影片《南征北战》(1952,成荫、汤晓丹导演;沈西蒙等编剧;陈戈、张瑞芳等主演)《董存瑞》(1955,丁洪等编剧,郭维导演,包杰摄影,张良主演)《青春之歌》(1959,改编杨沫,崔嵬、陈怀恺导,谢芳、秦怡、于是之主演)《红色娘子军》(1960,梁信编,谢晋导,沈西林摄,祝希娟、王心刚、陈强演)《小兵张嘎》(1963,徐光耀编,崔嵬、欧阳红樱导演,聂晶摄,安吉斯主演)(2)喜剧电影A、讽刺喜剧B、歌颂喜剧C、轻喜剧《李双双》(1962,鲁韧导演,张瑞芳、仲星火主演)《新局长到来之前》(1956);《不拘小节的人》(1956)《五朵金花》(1959,王家乙导演,杨丽坤主演)《今天我休息》(1959,鲁韧导演)《锦上添花》(1962,谢添、陈方千导演,韩非、赵子岳、凌元等主演)《女理发师》(1962,丁然导演,王丹凤、韩非等主演)(3)历史题材电影《林则徐》(1959,郑君里、岑范导演)《红旗谱》(1960,梁斌等编剧,凌子风导演,吴印咸摄影,崔嵬、葛存壮主演)《甲午风云》(1962,林农导演,李默然、浦克等主演)(4)音乐故事片《刘三姐》(1960,乔羽编剧,苏里导演,黄婉秋主演)《阿诗玛》(1964,葛炎编剧,刘琼导演,杨丽坤、包斯尔、韩非主演)《洪湖赤卫队》(1961,谢添、陈方千、徐枫导演,钱江摄影,王玉珍等主演)(5)人文主义电影《我这一辈子》(1950,石挥编导演)《林家铺子》(1959,夏衍改编,水华导演,钱江摄影,谢添主演)《早春二月》(1963,谢铁骊编导,李文化摄,孙道临、谢芳、上官云珠)《农奴》(1963,黄宗江编,李俊导)《柳堡的故事》(1958,石炎、黄宗江编剧,王苹导演,陶玉玲主演)(六)中国电影荒芜期(1966—1976)由于文化大革命及“反右”运动的致命影响,将刚刚起步的中国电影业推出了黑暗深渊,一大批优秀的影人与优质的影片被冠上各种反革命的高帽,一时间,万马齐喑,许多电影制片厂不得不照着上级定下的“三突出”规定,拍摄人物形象呆板、剧情无味的“英雄主义式”电影。样板戏电影保留剧目:《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海港》《龙江颂》《平原作战》样板戏电影特点:敌远我近、敌暗我明、敌小我大、敌俯我仰。或者简化为:英雄人物近大亮、反面人物远小黑。即使这样,依旧出现了几部具有独立意识的出色作品,如《创业》、《海霞》、《闪闪的红星》等。(七)改革开放新时期(1976-1989)1、电影复苏和艺术探索“文革”结束后,面对电影届“百废待兴”的局面,许多电影人纷纷走出了往日的阴霾,制作了一系列揭露“四人帮”罪行及反应“文革”的电影,之后又重新开辟了以革命历史题材的电影与惊险悬疑之类的电影。伺候由于思想的进步与政治环境的宽松,中国的电影业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局面。这一时期的影片:《十月的风云》(1977,张一导演,李仁堂、张平主演)《小花》(1979,张铮导演,唐国强、陈冲,刘晓庆主演)《巴山夜雨》(1980,吴永刚总导演/吴贻弓导演,张瑜、仲星火主演)《西安事变》(1981,成荫导演,金安歌、辛静主演)《天云山传奇》(1980,谢晋导演,王馥荔、仲星火等主演)《邻居》(1981,郑洞天、徐谷明导演,冯汉元等主演)《伤逝》(1981,水华导演,王心刚、黄宗洛主演)《城南旧事》(1982,吴贻弓导演,沈洁、郑振瑶、张丰毅等主演)新时期,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导演共同繁盛于电影的舞台上。第四代是感伤的一代,通过记录性的镜头,诗意般的描述,对人性表达了更为深层的关怀。与第四代导演“带有十分鲜明的人性关怀”不同,第五代导演在选材、叙事等方面都展现出全新的手法与思想,力求标新立异,以一种前卫姿态冲击了旧有的电影模式,给中国影坛带来了一股强烈的冲击波。2、第五代电影创作《一个和八个》(张军钊导演)(第五代电影发轫之作)《黄土地》《大阅兵》《孩子王》《边走边唱》(陈凯歌导演)《猎场札撒》《盗马贼》(田壮壮导演)《黑炮事件》《轮回》《错位》(黄建新导演)《喋血黑谷》《晚钟》《大磨坊》《阴阳界》(吴子牛导演)重要代表人物陈凯歌——执著的理想者主要作品:《黄土地》1984;《大阅兵》1986;《孩子王》1987;《边走边唱》1991;《霸王别姬》1992;《风月》1995;《荆轲刺秦王》1998;《温柔地杀死你》2000;《和你在一起》2002;近作《无极》《梅兰芳》《赵氏孤儿》张艺谋—最具才华和创新思维的导演导演作品有:《红高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