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的艺术》读书报告这本书是由威·伊·比·贝弗里奇写的,他1980年出生于澳大利亚,于1947年起担任英国剑桥大学动物病理学学教授,是一位卓有成效的科学家。这本书结合了本世纪和上世纪一些著名科学家的经验和见解,有结合了作者本人的经验教训,立论鲜明,编排醒目,语言也饶有风趣。第一章写准备工作。由于必须跟上知识的发展,研究人员的准备工作是永无止境的。作者总结了以下五点:1、批判地审阅有关文献;2、详尽搜集现场资料,或进行同等的观察调查,必要时辅之以实验室标本检验;3、整理并相互联系所得资料,规定课题,并将课题分成若干具体问题;4、对各问题的答案作出猜测,并提出尽多的假说;5、设计实验时,应首先检验最关键问题上可能性最大的假说。从中我收获很多,古人说的好,磨刀不误砍柴工。说到这里,我想到了我高中时的情景,在高中,常常一些语文老师要求学生预习,仅仅是口头布置一下“先回家看下篇课文”,要不就是“回家把下篇课文的生词找出来注音”,但常常是全班只有几个学生看了一下书,几个学生注了音,高中课程多,作业多,学生哪有那么多时间?这样的预习布置了不如不布置。但我强迫自己去做,每次都去做,时间一长,语文成绩就上来了。第二章写实验。实验方法是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开始采用来进行科学研究的。本章开头引用雷内.杜博斯的名言:“实验有两个目的,彼此往往互不相干:观察迄今未知或未加释明的新事实;以及判断为某一理论提出的假说是否符合大量可观察到的事实”。我们在学习中也要用到实验,实验时,通过规范化操作和准确的观察,能使学生获得最典型,最真实的感性认识,再通过思维活动顺利地形成概念,总结出规律。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和方上少走了弯路,而且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最简捷、最有效的锻炼,使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得到了和谐的培养和发展。第三章写机遇。首先作者用了大量的例子来说明机遇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然后说当机遇出现时认出它,解释清楚,以从中受益。当然机遇只给那些有准备的头脑。我们应该知道,有时候能力不是最重要的,也许机遇和能力共存,成功的可能性会大增。第四章写假设。假设是科学思考的艺术——所谓科学思考的艺术,就是在各研究领域中,决定做出什么假设。第五章写想象力与好奇心。第五章讲了想象力与好奇心。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所以科学家通常有一种强烈的愿望,要去寻求其间并无明显联系的大量资料背后的那些原理。这种强烈的愿望可被视为成人型的或升华了的好奇心,而好奇心激发思考。研究人员要对自己的课题有好奇心,来用于寻求对那些尚未理解现象的解释。另外,进行讨论常常有助于创造性思考,每天进行非正式的讨论,很有好处。第六章写直觉。在生活中我们有很多直觉。看见一个人,你是不是喜欢,遇见一件事,你是不是赞成,一开始你是会有一个直觉的,你要相信这个最初的直觉,它往往是正确的。比如说,我们做题往往不会做时你的直觉会告诉你那个正确。你要记住,直觉是你的天性和全部经验在瞬间发出的声音,而观念多半是接受社会成见和他人意见的结果。所以,理应直觉优先,尽量不从观念出发看人处事。第七章写推理。作者在阐述推理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之前,首先十分精辟地讨论了推理的局限性和危险。这说明科学具有严密的逻辑和规律,但科学决不仅仅是推理的结果。我们在生活中常常用到推理,推理是由已知的前提推导出结论的思维过程,那么推理的作用我们就可以概括的说是从已知的知识得到未知的知识。联系到具体的实践中来,正确运用推理对我们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特别在学数学时用到最多。此外,它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探求新的知识,正确的表达和论述思想,反驳谬误、揭露诡辩。第八章写观察。作者用实例来说明观察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例如,巴斯德很想知道有的地方为什么不断发生炭疽病,而且总是发生在同样的田野里,有时相隔数年之久。一天巴斯德在地里散步时,发现有一块土壤与周围颜色不同,遂请教农民,才知一年前这里埋了几只死于炭疽病的羊。巴斯德从不止步于设想,他立刻进行了实验,从土壤中分离出这种炭疽病的病菌。这个例子很好地表明了直接亲身观察的价值。如果巴斯德坐在安乐椅中思索,那就不可能弄清流行病学中这个有趣的问题。“观察、观察、再观察”是前苏联的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座右铭,他曾一再告诫他的学生:“应该先学会观察,观察。不会观察,就永远当不了科学家。”因发明青霉素而获得1945年诺贝尔奖的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接受奖金时深有感触地说:“我的唯一功劳是没有忽视观察。”捷克斯洛伐克的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这样说道:“一个人的智慧,应从观察天上和地下的实在的东西而来。同时,观察越多,获得的知识越牢固。”这些著名科学家的发自肺腑的话语,难道不能够说明观察的重要性吗?可以说,科学家的这些至理名言中,既透露着他们在工作实践中的深刻体会,也表达着他们能够获得成功的总结。第九章写困难。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在成长、成功的过程中,总是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会越多各种各样的困难,既然困难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学会面对困难,这样在困难来临的时候才能给泰然处之。第十章写战略与战术。很多人不清楚两者含义,这里解释一下。战略就是为了取得最后的胜利而指定的一套方案。时间是不确定。而战术的时间通常会很短,而且通常会改变。战术是不能脱离战略的,战术要依附在战略上。战略与战术要有先后的顺序,通常讲,战略要先定,没有大的框架,没有宏观的想法,就开始去进行小的战术,很可能会失去一些依据,甚至会导致战略与战术相违背,战略不但白做了,还会浪费精力。《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书报告《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朱光潜先生在旅欧期间给国内青年朋友的十二封信。信中所说多为青年朋友所关心和应该关心的事项,如读书,修身,作文,社会运动,爱恋,哲理,凡此种种。本书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几个个部分:一谈读书,二谈动,三谈静,四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五谈十字街头,六谈多远宇宙,七谈升学与选课,八谈作文,九谈情和理,十谈摆脱,十一谈在卢佛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十二谈人生与我。在书中,朱先生言语温和,像和朋友交流一样,用独特的方式与视角对生活与现实做出了种种发人深省的回答,为那个时代的青年们指出了一条新的思考方式,也为我们现代读者的思维注入一股新的清泉。这十二封信看似没有关联,其实联系紧密。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封信到第四封信为第一层面:密切围绕青年的生活所给出青年自身修养的四个建议。第二层面是第六封到第八封:开拓青年的思维,让他们学会用更长远的目光看待自身发展的问题。第三层面为第九封到第十二封:所谈话题进一步升华和抽象,提升青年判断和领悟美的能力,帮助青年直面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感悟到朱光潜先生对青年朋友的热切关怀,再反思自我,深知自己有多数仍需改进的地方。其中我感触最深的就是第一封信。这十二封信的第一封是谈读书,朱先生开篇就指出读书的必要,并教导青年朋友们再忙都不能忘记读书。“你是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而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许多人的学问都是在忙中做成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哪里有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了工作上。上帝是公平的,因为每个人的一天都是24小时,然而人们对时间的利用却大相径庭。有少数人将时间视为海绵,挤一挤总会有的,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最大的效益。以韩寒为例,作为一名相对高产的作家、赛车手、导演,时间对其是非常有限与宝贵的,但人家依然能在如此忙碌的处境中每天保持五万到十万字的阅读量。然而青年中的绝大多数都是以没有时间为借口而不去阅读,可是真实的状况是在当代互联网技术的发达与智能手机的普及的情况下,越来越多青年沉迷于互联网这虚幻的世界:电子游戏、社交聊天……地铁、公车、甚至是在马路上都是随处可见的低头族,美国甚至发生了地铁内发生命案而乘客低头玩手机而全然不知这种令人难以置信的事件!如果在读书中发现一种趣味,抵制引诱的能力也比别人强一些。富兰克林说过:空袋子难以直立。书本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丰富我们的内在,提升我们的修养。犹太民族是世界公认的最具智慧的民族,出现过向爱因斯坦、海涅、卡夫卡等杰出的人才。这样傲人的成绩是有原因的,以色列每年的人均阅读量都位居世界首位,而我国的人均阅读量至今仍未突破10本。以朱先生的话来说就是现在的青年“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肤浅粗疏”。读书的习惯应该从小培养,如果错失机会,后来发愿去学,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的。课本是书,但课本并不能代表书的全部。因此朱先生还指出读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念讲义,看课本,免不掉若干拘束,想藉此培养兴趣,颇为难事”,作为学生的过来人我们都知道课本大多都是枯燥的,我们阅读往往是因为老师的监督或者是因为想取得高分,这样的阅读方式根本不能培养青年的阅读兴趣。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小的时候上学就不局限于课本,经常逃课去坟地里读书,大量广泛的阅读,这不仅帮助她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也对她后来的文学创造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当然读书也是要通过筛选和讲求方法的。当今社会,图书纷繁杂目,如何选一本好书是一种能力。如果我们不懂得如何选择有价值的书来阅读的话,不仅浪费了时间与精力,而且更重要的是不利于我们提高自身的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除上述之外,朱先生还为青年学生指出了一些读书方法,以此帮助青年朋友们更好的吸收书中的精华来丰富自我。第一、凡是值得读的书至少应该读两遍。我国的大文豪郭沫若就做的很好,他不仅多次阅读《红楼梦》,甚至还能将其前七十多章倒背如流!第二、读一本书,须笔记纲要和精彩的地方有自我见解。俗话说的好:好记性比不上烂笔头。笔记纲要将这本书的条理理清,不仅便于更好的理解书的内涵,而且还有利于我们对书的记忆,而不会出现合上书本就脑袋一片空白的现象;读书时的思考是最重要的,“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无论阅读的书的作者有多权威,也无论你自我的见解有多微小,只要你思考了,就是一次锻炼思维的经历,就是一次提升的过程,就是一次成长。信的后部分还列举了许多值得一读的书目,这也体现了朱先生对青年朋友的关爱与期待。“开卷有益”,“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不仅增长我们的学识,开阔视野,而且还锻炼我们的思维,丰富我们的内在,提升我们的修养,并且还增强我们抵制引诱的能力。然而“书到用时方恨少”,面对现状,青年朋友们应下定决心,培养读书的习惯,好读书、善读书,用读书来丰富自我,创造美好的人生!《穿过金色光阴的哈佛人》读书报告在学校的推荐下,我读完了这本类似调查报告的书——《穿过金色光阴的哈佛人》,这本书以对哈佛人的调查研究数据为依据,通过多个角度(包括学生、老师、学校领导)比较全面的展示了哈佛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也通过对哈佛的介绍向其他学校的学生、老师及学校领导提出了巧妙有效的学习、教学、管理建议。这本书谋篇布局条理清晰。在第一章作者用序言的形式,介绍了本书产生的背景原因,论述了调查结果的普遍性,对后面八章的内容作了预先介绍。第二章名为“有力的联系”,通过几个例子,主要介绍了校园生活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说明大学校园生活不同的组成部分如何能够很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课程选择、学生辅导、住宿安排等等各方面都不会孤立存在,他们是一个有机系统的不同组成部分。比如现代大学校园种族民族多元化的教育因素,会影响学生在选择同宿舍同学时做出的决定;学生在学校参加的各类活动会影响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会使学生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甚至未来从事职业的方向。第三章名为“来自学生的建议”,通过对哈佛学生的调查采访及对比研究得出了很多与人们平时认识很不同的结论,如适当的兼职活动或其他学校活动不但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反而会促进学生的学习(如果时间处理得当的话)。针对不少同学刚入校的迷茫,作者通过调查采访主要针对如何处理不可避免并可预见的诸多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比如,如何保证在大学有一个好的开端,打工和兼职是否会影响功课和学业;当遇到困难时,寻求帮助的好办法是什么;究竟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