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自学课内精读学习导航课外拓展第一单元2回延安学习导航学习目标考点链接1.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体会比、兴的方法和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比兴手法:比,即比喻;兴,即先写其他事物引起要写的事物。如:“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2.体会诗人重返延安的激动感情,领会诗人对延安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自觉地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第一句是以“比”开头的,用羊羔吃奶比喻第二句战士的成长,目的是要说明延安母亲对延安儿女的养育之恩,同时也写出了延安儿女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学习导航叙事线索回延安()延安()延安()延安()延安感情线索激动一、整体感知1.整体把握课文,填写以下内容。课前自学忆话看颂感激真挚喜悦热爱2.诗歌第一部分中选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抓”“贴”“搂”“扑”好不好?请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课前自学生动、形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以及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抓”有紧握不放之意;“贴”有紧挨的意思,这里表现诗人对延安的亲密无间和诗人珍爱延安土地的强烈感情。“搂”表示大幅度动作,富有力度,这就更加反映出作者内心的激动。“扑”更体现出“情动于中而行于外”,表达出诗人见到延安亲人时的极度兴奋、喜悦。3.“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母亲延安换新衣。”诗中多次把延安比作母亲,有什么作用?课前自学把延安比作母亲,表达了诗人对延安由衷的眷恋和热爱之情。二、达标自测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1)满心话dēngshí()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2)东山的méizi()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3)米酒yóumó()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课前自学登时糜子油馍(4)满窑里围得不透风,nǎopàn()上还响着脚步声。(5)亲人见了亲人面,欢喜的眼泪yǎnkuàng()里转。课前自学脑畔眼眶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看到曾经并肩战斗的老战友,爷爷的眼眶湿润了。B.登时,我的泪水像断了线一样,夺眶而出。C.前不久国学知识竞赛主办方所出的试卷题量之多、难度之大,令参赛者叹为观止。D.共享单车极大地方便了市民的出行,但是很多未成年人骑着共享单车窜来窜去,造成安全隐患,也令人忧心忡忡。课前自学CC(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的事物好到极点。不合语意。)3.对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通过融入诸多国际文化元素的图书节,让读者有机会了解参展国家的文化。(删去“通过”或“让”)B.近年来,我国教育界同仁就如何培养学生情商的问题公布了许多有益的见解。(将“公布”改为“提交”)C.只有学校开设多门选修课,学生才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确定和选择学习内容。(将“确定”与“选择”调换顺序)课前自学D.一个真正的探险者,应该是具有探索未知世界的激情与敢于挑战自己的非凡勇气。(去掉“是”)课前自学B(应当把“公布”改为“发表”。)4.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两句话,使之构成排比。故乡永远是心中的牵挂。它就像一泓清泉,解我心里的渴;,;,。课前自学它就像一团热火暖我身上的寒它就像一盏明灯去我生命的暗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宝塔山下留脚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课内阅读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课内阅读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课内阅读1.概括诗句所表达的内容。2.“宝塔山下留脚印”一句说明了什么?课内阅读对延安的赞美和展望。毛主席在那里住过,留下了革命的足迹,点出延安对中国革命做过的伟大贡献。3.“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你怎样理解这句诗的含义?课内阅读以“延河”借代延安革命精神,表明了延安革命精神将统帅人们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4.诗歌的结尾两句是:“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这首诗是1956年3月9日于延安写的,当时作者并没有离开延安。那么,这样的结尾是不是有问题呢?课内阅读①“再回”,是紧扣题目和开头中的“回”字。从“回”开头,又回到“回”字,首尾呼应。课内阅读②这样结尾表达了诗人与延安无法分割的感情。③这样的结尾,还包含了作者对延安必定会与祖国各地一样飞速发展、大步前进的预见。所以,这样的结尾没有问题。听民歌①听过民歌。②陕北信天游、陇东花儿、江南田歌、闽北山歌。③从小听的是闽北山歌。曲调很简单,旋律似乎只有一句。这一句翻来覆去地唱,翻来覆去地唱。只在每句的结尾略加不同的装饰音,以与下一句相区别。课外拓展首页末页那时,常有一个老翁,走在弯弯的崎岖长路上,他一边赶着牛,一边豁开嗓子扯出一首首山歌。没有应和,没有对答。老人的嗓子孤独、苍老、悲凉。有时他根本发不出音。老人走在牛群的背后,唱得再也唱不下去了,就沉默。老人是终日与牛群为伴的牛倌。那时,我听不懂老人唱的山歌,因为隔得太远,课外拓展老人又豁了牙,吐字不清。但我至今闭上眼睛,还能清晰地浮现出一条长路上的一群牛,一个老翁,一首首拖音很长的山歌。④后来参加山场劳动,穿蓑衣、挂柴刀、扛长锄去山上,开始近距离地听到男女对唱的山歌。男的女的两拨人,往往分得很开,往往是隔着一条山岙,这边望得见那边的人,课外拓展那边望得见这边的人。第一个音是这样发出的,有人觉得要唱了,就停下手中的活儿,把箬笠往脑后掀了掀,吸一口气,然后扬脖仰头。“哎——”,这个“哎”字由低往高,高到一定音阶,然后平滑着延伸,“哎——”,然后波动,上挑,收尾。接下的句子是“妹呀……”什么什么的。课外拓展这是典型的中青年唱的山歌,底气十足、穿透力强,同时也是粗野的、质朴的。山中的人并不指望什么爱情,但是他们唱的却是纯粹的爱歌。如果认真地听他们彼此间的对唱,还真的唱得情深意长。与老人们的山歌相比,年轻人的山歌欢快、短促,更加明快也充满向往。年轻人是对着异性唱,老人则是对着大山与天空唱。课外拓展⑤时间继续往后推移,就听到了乐清的著名山歌《对鸟》。《对鸟》的旋律要比闽北山歌复杂、华丽得多,而且歌词也来得更加富有情趣和圆熟。与闽北相比,乐清的山没有那里的深,没有那里的高,也没有那里的大,但人也因此而复杂了许多,山歌也因此而华丽了些,想来并非没有道理。课外拓展⑥如今听民歌,是听磁带上、音响中的民歌,流畅,华彩,大白菜上扎红绸,早已没有了那种质朴。从歌星那猩红的嘴唇间和花花绿绿的MTV中唱出,“民歌”已不再是民歌了。课外拓展1.文中写了作者几次听民歌的经历?分别听的是什么?课外拓展四次:①从小听老翁唱山歌;②参加山场劳动时,听男女对唱的山歌;③听乐清的著名山歌《对鸟》;④如今听磁带上、音响中的民歌。2.第③段中,作者说“听不懂老人唱的山歌”,为什么至今闭上眼睛,还能清晰地浮现出老人唱山歌的情景?课外拓展让“我”至今怀想的不是老人唱的山歌本身,而是“我”童年的岁月以及那朴实无华的氛围。3.第⑤段画线句子中说“想来并非没有道理”,有什么道理?课外拓展闽北的山深、山高,受外界的影响少,因此人也单纯一些,山歌也朴实,而乐清与闽北相比,受外界的影响多一些,所以人也复杂了许多,山歌也华丽了些,这是有道理的。4.纵观全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课外拓展表现了作者对朴实无华的民歌的怀想与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