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周率圆的周长与直径之比是个与圆的大小无关的一个常数,人们称之为圆周率。巴比伦人最早发现了圆周率。1737年,欧拉在其著作中使用表示圆周率。后来被数学家广泛接受,一直沿用至今。古今中外很多数学家都孜孜不倦地探寻圆周率的计算方法。公元前200多年,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在论文《圆的度量》中提出,圆的外切多边形与内接多边形的周长从大小两个方向上逐步逼近圆的周长,巧妙地求得圆周率的范围。阿基米德开创了使用上下界限来确定近似值范围的科学研究方法。公元后200多年,中国数学家刘徽使用“割圆术”计算圆周率。他从圆内接正六边形入手,不断将边数加倍,用正多边形的面积逼近圆的面积。公元后460年,南朝的祖冲之利用刘徽的割圆术,把圆周率值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3.1415926。这个具有七位小数的圆周率当时是世界首次。计算的同时,数学家们对圆周率的理论性质也进行了研究。1761年,数学家兰伯特证明了圆周率是一个无理数,即它是一个无限不循环的小数,不能表示成任何两个整数之比。在科学领域计算中,圆周率一般要求10位数值已够用。如用它计算地球的周长,误差只以厘米计。因此,人们孜孜以求圆周率的多位数值已非实际需要。现在计算几百万位小数多是为了检验计算机计算速度和准确度。圆周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常数。历史上一个国家所算得的圆周率的准确程度,可以作为衡量这个国家当时数学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