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北京师大二附中李煜晖高中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提纲一.高中生阅读能力的评价指标二.高中阶段相适应的培养策略三.高中生阅读能力培养的旨归一高中生阅读能力评价指标1.记忆能力2.情感交互能力3.以质疑为起点的探究能力4.以见识为中心的创新思维能力5.以成果为主要标志的读写转化能力6.基于审美品位和文艺理论的欣赏鉴别能力1.记忆能力读书首先要记忆,这种记忆是有意记忆,而不是只鳞片爪的无意记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重视“背书”“默书”,把熟读、熟记、复述、背诵书籍的内容和言语视为读书的基本功。“观其大略”“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是以扎实的童子功为基础的。读一百本书、一千本书,记不住观点内容,说不清脉络细节,还不如把一本书熟读一百遍、一千遍为好。信息时代的技术手段无法替代人类大脑的记忆功效。2.情感交互能力释义:调动自己的情感,与书中之情心有戚戚,若合一契;书中之情又反作用于自身之情,使之丰盈充沛,交互之间胸怀为之阔大,境界为之提升。苏舜钦《汉书》下酒,每读至快意处击节拍案。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赵与时3.以质疑为起点的探究能力探究能力以理性思维为基础,高中文科教育尤其应该重视理性思维的培养。多情少思则滥,有思寡情则枯,寡情少思则呆:我们要培养学生“通情达理”。在阅读中,质疑是一切探究活动的起点,包含对文本的怀疑、好奇、迷惑,表现方式是提出问题,追加行为是搜集整合材料、假设、比较、分析、讨论等探究活动。教师往往以自己的“疑”替代学生的“疑”,以自己的“虚拟问题”替代学生的“真实问题”。学生质疑精神和提问能力受到压抑,思考的主动性和独立性降低。4.以见识为中心的创新思维能力“见识”是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概括提炼出的深刻透辟的观点、主张,是“记忆”与“情思”的结晶,是阅读能力的核心指标。“见识”是个体独特的发现和认识,是在旧的认知结构中生成的新知,属于创新思维能力范畴。“见识”依赖于归纳、概括,是画龙点睛的“睛”,是一针见血的“血”,是文以载道的“道”。5.以成果为主要标志的读写转化能力读写转化能力是指以阅读为基础的再创作。与口头回答问题不同的是,当学生提笔写作的时候,与作家换位而处。他同样需要对自己的文章进行整体构思和设计,需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需要考虑读者的接受,不能再像口头表达那样自如和随意。因此,读写转化既是不断深化完善从阅读中获得的思想认识的过程,也是不断磨砺自己进入书面表达思维方式的过程,同时还是形成阅读成果的过程。长期以来,读与写的剥离使阅读教学欠缺多元化、个性化的过程性学习成果。既不利于教学成效的验证,也不利于为学生提供持续的挑战和成就感。6.基于审美品位和文艺理论的欣赏鉴别能力《语文新课标》总的教育目标之二是“感受,鉴赏”,感受侧重于情感体验,鉴赏包含鉴别、欣赏。入选教材的文本往往是“名家,名作,名篇”。因此,师生往往侧重于从“欣赏”的角度举证文章的可取之处,忽视从“鉴别”的角度对文章的高下优劣做出评判,使学生对“美”的认知盲从而泛滥,对“现象”的感知散碎和割裂,造成审美品位的下降和理论素养的缺失。《荷塘月色》《荷花淀》《察传》《一件小事》《变色龙》《警察与赞美诗》《孔乙己》二高中阶段相适应的培养策略1.持之以恒地培养学习型阅读习惯2.把课堂作为阅读能力培养主渠道3.建立学校读书教育组织评价系统1.持之以恒地培养学习型阅读习惯提高“质”的习惯:鼓励学生调动多种感官的综合作用,使阅读形成言语和认知交互作用的“场”,“手披目视,口咏其言,心惟其义”。增加“量”的习惯:培养学生利用散碎时间“见缝插针”式的阅读习惯。2.把课堂作为阅读能力培养主渠道(1)整体设计语文教学,循序渐进拓宽阅读领域(2)重新定位问题功能,引领学生质疑探究发现(3)合理运用任务驱动,促进过程性成果的形成(4)加强个性指导考评,确保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整体设计语文教学循序渐进拓宽阅读领域(1)祝福鲁迅小说祥林嫂四婶卫老婆子柳妈婆婆善女人单四嫂子吴妈子君爱姑阿顺四铭太太主妇嫦娥女娲孝女……女性诉求鲁迅的思想探索和时代意义研究起始点素材支撑点专题切入点写作落脚点案例1:《从祝福到鲁迅小说中的女性诉求》设计简图“限定式”专题教学单篇鉴赏范爱农忆韦素园君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动员准备课内整合小说集散文集杂文集其他作家成果展示专题研究案例2:《我们一起读鲁迅》专题设计简图“开放式”专题教学写作在鉴赏基础上进行创作实践,提高小说写作水平。任务:中短篇小说一篇。作品结集出版。分类点评深度阅读读写转化小说创作案例4:《余华作品与小说写作》专题设计简图“交互式”专题教学鉴赏作品案例5:《史记》专题设计简图基础等级任务1、《史记》精讲篇目朗读录音2、文言文知识体系填空《史记》版3、古汉语实词百字清单《史记》版发展等级任务1、文学鉴赏论文(现代文)2、史论或驳论(双语体)3、人物传记(双语体)4、历史小说(现代文)专题精讲自学迁移信陵君列传平原君列传孟尝君列传叙事与形象叙事与抒情史传与史论史记项羽本纪屈贾列传廉蔺列传高祖本纪留侯世家伯夷列传游侠列传刺客列传综合演练专题写作重新定位问题功能引领学生质疑探究发现(2)1、范爱农为什么是悲剧而鲁迅却不是悲剧?2、范爱农悲剧的原因何在?3、鲁迅为什么不帮范爱农离开绍兴?4、徐锡麟死了,范爱农是否悲伤?5、范爱农为什么不主张发电报?5、范爱农的尸体是直立着的,原因是什么?6、范爱农的身后事为何不了了之?7、绍兴相逢,鲁迅与范爱农彼此为何忽然就看着顺眼了?8、鲁迅接新来的同乡时何以两次不满?9、文中出现两次讲笑话的叙述,作用有何不同?10、革命前范爱农、革命后范爱农、最后的范爱农的共同点和不同点?11、鲁迅从热血青年到“世故”的变化原因是什么?12、当年摇头后来愧悔的原因是什么?13、范爱农是否自杀?14、为何范爱农革命前没有死,革命后却死了?15、对于文中出现的所谓“爱国青年”,鲁迅的态度是什么?16、从让座位到牺牲,鲁迅对那些革命者的态度有何转变?17、徐伯荪的夫人为什么要带绣花鞋上东京?18、为什么要提到孙传芳大帅和裸体照片?19、王金发既然是绿林出身,为什么杀人却不轻易?20、既然是写范爱农的回忆散文,为什么要用那么大的篇幅叙述“报馆案”?21、感觉范爱农其人与鲁迅小说中的某些人物比如吕纬甫、魏连殳很相似,鲁迅是以他为素材创作的吗?22、徐锡麟既然做了安徽候补道,就是恩铭的手下,为什么还要刺杀恩铭?革命党的人为什么要到清政府里面做官?……案例:《范爱农》单篇精读——质疑提问“范爱农为什么是悲剧而鲁迅却不是悲剧?”且不说语法上是不是说得通,单从表意上就存在先入为主、漫无边际的问题。所谓先入为主,是说该问题认定范爱农是悲剧,而鲁迅不是悲剧,这就把复杂人物简单化、标签化了。所谓漫无边际,就是没有对悲剧的范畴进行界定。范爱农穷困潦倒、英年早逝,从境遇上看固然是悲剧,但清醒而绝望的死去,与在铁屋中浑浑噩噩的活着相比,究竟哪一个更可悲?作为在孤独中求索的思想家,难道鲁迅身上就没有悲剧的一面吗?同样经历了辛亥革命前后的时代艰难,比如境遇的窘困与思想上的痛苦,为什么范爱农在振作后沉沦,在挣扎中绝望,在孤独中死亡,而鲁迅却走上了一条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案例:《范爱农》单篇精读——修正问题例如:文中出现两次讲笑话的叙述,作用有何不同?徐伯荪的夫人为什么要带绣花鞋上东京?王金发既然是绿林出身,为什么杀人却不轻易?范爱农的尸体是直立着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要提到孙传芳大帅和裸体照片?对于文中出现的所谓“爱国青年”,鲁迅的态度是什么?徐锡麟既然做了安徽候补道,就是恩铭的手下,为什么还要刺杀恩铭?革命党人为什么要到清政府里面做官?案例:《范爱农》单篇精读——筛选问题从内容上分类,上述问题可以分为关于鲁迅的问题、关于范爱农的问题、关于鲁迅对范爱农态度的问题、关于其他人物的问题……从鉴赏上分类,可以分为关注思想情感的问题、关注文章结构的问题、关注表现手法的问题、关注语言风格的问题等等。可以围绕自己感兴趣的类别,回头再读文本,有目的地发现同类问题,进而开展研究。案例:《范爱农》单篇精读——分类问题一是可以通过细读文本解决的,这与单篇教学下的问题解决没有本质区别。比如“为何范爱农革命前没有死,革命后却死了?”二是需要阅读一定课外文本或文献解决的。比如“鲁迅从热血青年到世故的变化原因是什么?”“范爱农与魏连殳、吕纬甫之关系”这类问题。三是细读文本得出一定结论后,有价值向课外延伸并进一步深究的。比如“既然是写范爱农的回忆散文,为什么要用那么大的篇幅叙述报馆案?”案例:《范爱农》单篇精读——解决问题。。。。。。。。。。。。。。???????????????????????切入点+文献+理论ABCDEF……ADEFD1E2A3F4感知质疑归类选题研究概括筛选排序单篇阅读向研究性写作转化正标题:涵盖全文,有文学性——(副标题:说明主要内容和角度)语言表达出现问题首段:切入话题,提出问题,表明观点态度……过度解释闲言碎语词不达意句子不通语义不连啰嗦拖沓平铺直叙D1自然段本身应有内在逻辑:观点,分析,佐证……段落之间应有内在逻辑:并列、递进、对比、推理……段落之间应有过渡总结。E2A3F4……尾段:总结、提升、抒情、关照现实……成文质疑提问修正问题筛选问题应该把学生的真实问题作为教学起点。鼓励学生“敢疑”,培养学生“会问”。听明白即可,意思对就行,是对语文学科的误读。语言从简,思想偷懒。问不清楚是因为想不明白。修正语言表述的过程,就是修正思想认识的过程。分类问题对形形色色的问题进行筛选的过程是价值判断的过程。筛选的过程同时也是向语文学科核心问题聚焦的过程。惟其如此才能避免专题教学流于庞杂,保障学习质量。分类是在零散问题之间建立联系。建立联系有助于整合素材,明确兴趣点、研究方向和领域。分类是从休闲阅读过渡到专业研究的重要表征。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很重要,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重要。解决问题的主体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教师来提升。问题是生成的资源以问题为核心的阅读课问题是质疑的载体问题是对话的媒介重新定位问题功能合理运用任务驱动促进过程性成果的形成(3)任务类别与成果形态任务成果1.提问任务2.阅读任务3.鉴赏任务4.创作任务5.研究报告6.宣讲任务1.问题资源2.书目资源3.文学评论文章4.文学作品5.规范论文6.宣讲PPT选择性和主动性阅读类别N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标准差鲁迅作品29121557140.49与鲁迅生平相关的著作或文章29133147.40与鲁迅作品相关的文献295402411.36与研究有关的其他作家作品2903386.98每人总共阅读量295022611550.91高一语文鲁迅作品专题教学学生阅读量统计表加强个体指导考评确保学习的效率和质量(4)学习阶段等级分数评价内容主体实施渠道评价目的单篇鉴赏(40)范爱农A+10A8课堂表现鉴赏文章教师自评课堂观察作文批改激发兴趣持续鼓励诊断问题学法指导阅读方法写作方法选题方法研究方法调控过程保证质量忆韦素园君A+10A8记念刘和珍君A+10A8为了忘却的记念A+10A8课内整合(20)A+20A16选题论文教师自评论文批改面批谈话专题写作(30)A+30A26选题成果教师自评审核选题论文批改面批谈话专题研究成果展示(10)A+10A8成果本身宣讲效果互评自评听取宣讲自我评价交流反思激励促进综合评价优秀、良好待改进各段成绩综合表现教师综合总结教学激励为主评价方案于心有戚、于文有证、于理有据、于世有补学生选题的个性化指导李西月同学的个案。在动员准备阶段,同学们都在读鲁迅的相关材料。李西月同学看了鲁迅不同时期的照片,突然对鲁迅的胡子很感兴趣,反复询问:“鲁迅为什么会留这么奇怪的胡子,如果要研究鲁迅的胡子有没有价值?”老师说:“鲁迅的胡子奇怪不奇怪,没有固定的标准,至于为什么留这种胡子,可能是他自己高兴。如果你非要研究“胡子

1 / 3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