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一、研究背景:教学观是教师对教学的认识或对教学的主张,也就是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对象的认识。新一轮教改已经好几年了,目前我校小学数学教学仍然受到传统陈旧的教学观的禁锢,主要表现在:1、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乏味:教师内容、教法单一,往往是复习、讲解、练习等循环往复;习题呈现的素材也是常年不变,千篇一律。2、数学教育活动目标单一:教师仍然把知识技能作为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缺乏对目标全方位的认识和掌控,忽视了诸如思维能力的发展、数学兴趣的培养等其他方面的目标。3、忽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教师过于强调自身的主导作用,在活动中往往是单向施动,学生被动地按教师要求参与活动。二、文献综述:有效教学(effective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英语教育文献中,引起了世界各国同仁的关注。“有效教学”的提出也是“教育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有效教学”理念,其核心问题就是教学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的?所谓“有效”,主要是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一种无效教学。同理,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三、研究目标:1、通过研究,构建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2、通过研究,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3、通过研究,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能够准确、完整地表述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独立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4、通过研究,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研究水平。四、研究内容: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及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是解决怎样做的问题,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因此是本次研究的重点。而如何界定和评估一节课是否是有效教学,学生的学习是否是有效的学习则是本次研究的难点。五、研究的主要方法和对象(一)研究的主要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收集、分析、综合有关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科研文献材料,获取所需利用的信息。2、调查研究法:通过运用问卷、访谈、测量、研究等科学方式,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收集有关问题或现状的资料,从而获得关于本次研究的相关事实,并形成关于本次研究的科学认识。3、行动研究法: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创造条件,对实验对象施加影响。有目的的观察记录实验对象的变化,从而深入开展本次研究。(二)研究的主要对象我校一至五年级全体小学生。六、理论基础1、《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2、美国nctm数学课程标准认为,由于时代的发展,数学教育的目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信息社会中,数学教育具有四个方面的社会目的:第一,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数学素养的劳动者;第二,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第三,使所有的学生都有学习数学的机会;第四,使学生具有处理信息的能力。其核心是培养全体学生的数学素养。包括:(1)懂得数学的价值,即懂得数学在文化中的地位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2)对自己的数学能力有自信心;(3)有解决现实数学问题的能力;(4)学会数学交流,会读数学、写数学和讨论数学;(5)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3、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种主动参与的过程,学习者只能基于他们“从前的经验”建构一个新的知识。知识必须经由学生自己的科学方法检验后才能获得。知识必须经由学习者的自我尝试错误后进行同化,再经认知冲突即自我调适后才获得。学习是主动的、建构的及目标取向的过程,它的特征是“由内向外发展的学习”。4、人本主义心理学关于人的需要层次学说和人的智力活动的动力系统的学说;七、预期成果通过本次研究过程所产生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帮助我校教师认识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教育理念的育人价值,逐步改变落后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学习和掌握使用新教材的教学技能,提高实施课程标准和使用新教材的水平,改善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状况,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益。八、研究的目的、意义。小学数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掌握有效知识不仅是提高效率的主要标志,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依托所以,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努力提高小学数学的有效性。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小学数学教学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注意把“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与讲授式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轻松。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的研究阶段性小结2013年,全体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储备必要的理论资料,我主要进行小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的研究》的研究。经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有了一定的收获和体验,现总结如下:一、认真学习理论知识,提高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识。本人充分利用暑假时间和课余时间,学习有关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书籍和别人写的相关论文。认识到什么才是有效的课堂,影响教学有效性有哪些因素,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有哪些途径,提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等。为小课题的研究积累了理论依据和理论指导。提问作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最主要形式,它的有效性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本研究通过从课前教师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课中教师巧妙发问后合理安排候答时间;课后对课堂提问的情况作出分析三方面来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的研究”小课题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和实践。1,观察并收集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差的原因。主要是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提问还存在着以下现状:提问的目标不明确,问题不当,问得太多,问得太浅,或太深。语言不当,问后即答。没有留给学生一定的静静思考的时间。2、功在课前——精心设计问题,提高问题的层次性。教师必须把握教材的重点内容和非重点内容;把握教材的难点和疑点。在备课过程中仔细推敲,设计的问题要紧靠教学目标,要突出课堂知识的重点、难点,使提出的问题问在知识的关键处。问题要少而精,具有思考的价值。我们要多设计一些层次性较高的问题,比如理解型、应用型、评价型问题,尽量减少一些低效问题。同时,要注意问题之间的衔接,要有梯度,形成问题链。也就是说我们设计的问题应该能有机结合,组成一连串问题,构成一个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具有梯度的问题链,这条问题链应该能很好地体现我们的教学思路。3、精在课中——教师巧妙发问,合理安排候答时间。教师在发问时要准确把握提问时机,用简练、清晰的语言巧妙发问,这样才能发挥出问题链的功能。另外提问后要给学生留有探索的空间,候答时间的设置也是至关重要的。候答是指教师提问后停顿几秒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问题和组织答案。在学生回答之前提供思考的时间,发问后等待3——5秒或更长时间,可以增加学生回答的内容,并鼓励学生在较高水平上进行思维;相反,让学生马上问答问题会明显减少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富有意义的相互作用。有效使用候答时间将增加学生对课堂问题的参与度,以及主动提问的可能性,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思考并产生答案。4、思在课后——对课堂提问开展有效的反思。课后通过对自己的课堂进行有针对性的反思,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反思方式。无可否认,我们以前的反思都是课后凭印象进行的反思活动,虽然也能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可是教者本人内心感受不深,到了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这种不足之处往往一犯再犯。通过对课堂进行自我反思时,我们可以把课堂教学的某些环节和细节实现“再现”或“回放”,这样,我们在反思时就能做到有据可依,给我们反思提供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直观的教学案例。这样的反思效果是深刻的,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反思,这大大有利于教师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A教师提出问题的层次性:(1)识记型(2)理解型(3)应用型(4)评价型(5)低效问题B教师对提问的表述(1)提问语言简洁、表达清晰(2)重复2次或以上表述问题(3)改变问题措辞,解释问题C教师有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1)教师有足够时间让学生思考5秒或以上)(2)留有时间,但较短暂(不足5秒)(3)提问后马上让学生回。三、研究反思1、在问题的设计上,我们提倡教师多提一些层次性较高的问题,比如理解型、应用型、评价型问题,这有利于学生的思考,体现问题的价值所在。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并不是说问题的层次性越高越好、越多越好,这里有一个“度”与“量”的控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恰当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这才能提高问题的有效性,这才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2、在候答时间这一环节上,我们究竟要留多少时间给学生思考较为合适呢?这一问题值得深思。我认为对于一些低效问题或者识记型问题并不需要候答的时间,学生基本能很快地说出答案。但对于一些理解型、应用型或评价型的问题则需要合理安排候答时间,具体候答时间的长短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现场反应情况而定。通过一年多的实践研究中,我认为教师可以从功在课前——精在课中——思在课后三个阶段下功夫来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即课前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课中教师巧妙提问后合理安排候答时间,让学生思考问题,组织语言后回答;课后对课堂提问的情况作出直观、有效的分析,改进下一步的教学。只要我们能持之以恒地实践下去,不断反思,逐步改进,课堂提问的效率一定会提高,真正实现有效提问、高效课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研修总结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从深长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实施多种策略,创设各种情景,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我围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进行实验,现将实验情况总结如下:一、服务策略教师通过自己艺术化的服务工作,促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并在学习活动中形成学习能力。首先,我帮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数学知识之间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就学习机制而言,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最后都是呈现为悦纳于自己已有的知识模式并对已有知识在逻辑上进行调整。因此,提高教师的帮助,使学生找到新旧知识在逻辑上的连接点,学生能较好地理解掌握新知识。其次,我还帮助学生找到能力与目标的契合点。对学生已有的能力作最充分的了解。就其现有能力要达到学习目标存在什么困难?跳一跳能否摘到果子?在学习过程中为学生搬几个“垫子”,搬什么样的“垫子”,以提高学生在思维能力上的“弹跳力”?这个“垫子”就是契合点。同时,我还帮助深长找到秩序与情绪的融合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由于共同的学习探索而产生情绪体验,较强烈的情绪体验往往会影响班级的秩序。我通过语言评价、进程推动等行为,让学生既能表达他们的情绪体验,又能较好地保证课堂秩序,使秩序要求与情绪表达处于一个平衡点上,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二、优化策略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我改变原有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大胆采用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探索性的学习数学。1.根据教学的实际内容,创设与学生生活贴近的生活情境。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如数学活动、数学实践、数学游戏等,联系与我们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或生活中刚好发生的热点问题,将其捕捉,进而创设与之贴近的生活情境,并于此融入一些新实在、生动有趣、真实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去提出、去思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