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过程卫生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HygieneofEducationProcess《儿童少年卫生学》清华北大出国留学智力开发学习考试从卫生学角度,研究教育措施对儿童少年的影响;根据儿童特点,科学合理组织教育过程核心是:控制或消除不良因素,为儿童创建最佳的受教育的精神和物质条件。了解学习的生理心理基础掌握大脑皮层的功能活动特性及其卫生学意义,掌握学日脑力工作能力变化规律熟悉影响脑力工作能力的因素掌握疲劳、疲倦和过劳的概念,学习疲劳的表现,制定作息制度的基本原则熟悉一日生活制度中各要素的卫生标准,编制课程表的卫生学要求学习疲劳学日脑力工作能力变化学习能力学年脑力工作能力变化学周脑力工作能力变化一日生活制度学期和学年安排学周和课程表安排信息刺激大脑皮层测定短时记忆明视持久度闪烁光融合临界频率剂量作业试验视觉运动反应时学习的生理负荷主要落在第二信号系统。学习和记忆的心理活动必须有三个基本功能联合区的参与:①保持调节紧张度和唤醒状态的联合区;②接受、加工和保存外部信息的联合区;③制定程序,调节和控制情感心理活动的联合区。皮层内生化代谢的活跃也是提高学习和记忆能力的关键。大脑皮层功能分区示意图:1.始动调节(startingregulation):大脑皮层工作能力经启动过程逐渐提高。卫生意义:教学内容的难度和强度应逐步加大。2.优势法则(dominantrule):少数最强、最重要及符合愿望的刺激在皮层相应部位形成优势兴奋灶。优势兴奋灶的兴奋度增高,并使其他部位呈抑制状态。优势兴奋灶具有良好反应能力,易形成条件反射。不同年龄儿童优势兴奋灶持续时间不同。卫生意义:※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考虑儿童不同年龄特点,确定教学持续时间2.优势法则:3.动力定型(dynamicfinalization):是条件刺激按一定顺序重复多次后形成。使条件反射的出现恒定而精确,细胞能量损耗小。动力定型分为三个时相:兴奋过程扩散兴奋反应向优势兴奋灶集中动力定型的巩固完善和自动化儿童年龄越小,动力定型越易形成。3.动力定型(dynamicfinalization):卫生意义:※动力定型的形成需要反复训练,并受多种因素影响。※从小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不要轻易改变已建立的动力定型。4.镶嵌式活动(mosaicsituation):可使大脑各个区域的机能轮换,使各个区域轮流休息,维持较长的工作能力。儿童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同一方式的学习时间过长,降低大脑工作能力。卫生意义:※教学安排中注意课程性质的轮换※年龄越小,各种活动的轮换越频繁5.保护性抑制(protectiveinhibit):是生理性保护机能,大脑皮层处于休息状态,并加强恢复疲劳是引起大脑皮层抑制过程的重要原因保护性抑制和疲劳对大脑有保护作用卫生意义:※学习中注意劳逸结合,适时组织休息※教学过程中注意早期疲劳表现,避免过劳发生三、脑力工作能力的变化规律脑力工作能力,包括工作速度和准确性,直接反映大脑皮层的功能状态。即脑力工作能力是影响学习效率、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学习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脑力工作能力,表现为大脑工作速度和准确性。三、脑力工作能力的变化规律1.学日工作能力变化特点:有四种类型,Ⅰ、Ⅱ型是理想的神经活动类型,学日末工作能力无明显下降。Ⅲ、Ⅳ型属不良状况终末激发(finalarouse)的出现有一定条件和限度。有四种类型,Ⅰ、Ⅱ型是理想的神经活动类型,学日末工作能力无明显下降。Ⅲ、Ⅳ型属不良状况终末激发(finalarouse)的出现有一定条件和限度。三、脑力工作能力的变化规律2.学周工作能力变化特点:周一工作能力略低,周三达高峰,周五下降或出现终末激发,周末工作能力恢复。若学周无明显高峰,或高峰下降过早提示不良状况。3.学年特点:学期初能力较低,学期末能力下降或有终末激发。第二学期比第一学期相对低。四、影响脑力工作能力的因素内因环境因素年龄(神经系统的成熟程度)性别(生理发育的差异)健康状况学习动机(优势兴奋灶的产生)遗传(遗传决定生长发育的潜能)学习和生活条件情绪因素一、基本概念1.学习负荷(learningload):常用的评价学习负荷的指标为学习时间。2.学习疲劳(learningfatigue):是大脑产生的保护性抑制现象根据皮层细胞的兴奋和内抑制状态,分为两个阶段早期疲劳(earlyfatigue)显著疲劳(significantfatigue)一、基本概念3.过劳(excessivefatigue)是慢性疲劳,属病理状况,短时间休息不能恢复4.疲倦(tiredness)是人的主观感觉。与大脑皮层的保护性抑制有关。疲劳和疲倦的出现有不一致现象。一、基本概念学习负荷的卫生标准,应以大脑皮层刚出现保护性抑制为生理依据,即当学习达到出现早期疲劳便应休息。过劳是病理状况,疲倦是主观感觉,均不宜作为制订学习负荷卫生标准的依据。二、学习疲劳的表现1.早期疲劳的特点:优势兴奋灶的兴奋性降低,内抑制障碍,或表现为兴奋性降低内抑制可使人在众多刺激中,仅对有意义刺激发生反应表现为:坐立不安,交头接耳和注意力不集中、持久;条件反射实验:错误反应增加;或反应时间延长,反应量减少(出现一项)更易及时得到恢复,且恢复效果更好二、学习疲劳的表现2.显著疲劳的特点:保护性抑制全面加深和扩散兴奋和内抑制过程同时减弱表现为:打哈欠,瞌睡条件反射实验:错误反应增加且反应量减少;或后抑制现象二、学习疲劳的表现早期疲劳变化可认为学习负荷大体合理,显著疲劳变化时提示学习负荷过重。在儿童少年的不同年龄阶段都能看到疲劳的两个阶段,但表现特征不同:年龄越小,往往早期疲劳的兴奋泛化表现越明显。体弱有病的儿童,显著疲劳表现更早出现。青春中后期的少年往往直接进入显著疲劳。三、学习疲劳的评价方法1.体征与行为观察法:行为观察法确定靶行为→定量→评价间接观察法:问卷调查健康调查法:患病率调查三、学习疲劳的评价方法2.教育心理学方法:测定学生注意、记忆、理解力等心理过程如短时记忆量测试者要有丰富经验无法区分疲劳的两个时相三、学习疲劳的评价方法3.生理学方法:疲劳时身体其他器官功能亦有相应变化如明视持久度、临界闪光融合频率等244可反应疲劳程度(工作前后差值>10%)无法区分疲劳的两个时相,且受测试场所照度影响三、学习疲劳的评价方法4.生理-教育心理结合法:如剂量作业时间、运动条件反射法等245评定工作量及错误发生率可判断疲劳的两个时相学校作息制度应符合以下基本原则: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健康状况分别制订作息制度;按照大脑皮层的功能活动特点和脑力工作能力变化规律,合理安排活动和休息的交替;既能满足规定的学习任务,又能满足生理需要;学校与家庭的作息制度相互协调统一;作息制度一经确定,不要轻易改变。一、一日生活制度1.课业学习课业学习负担主要取决于上课和自习时数。学校卫生标准规定:最高学习总时数/日为小学4-6小时,初中7小时,高中8小时最高上课总时数/日为小学5学时,初中6学时,高中7学时中学课外自习每天不超过两节课一、一日生活制度1.课业学习:每节课持续时间取决于儿童有意注意时间我国目前采用小学40分中学45分大学50分一、一日生活制度2.课外活动课外活动包括体育锻炼、文艺、科技、社团活动和社会公益劳动等。重点保证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我国现行卫生标准(GB/T1722-1998)的要求,中学生除体育课、早操和课间操外,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不宜少于3次,每次45分钟。一、一日生活制度3.睡眠可恢复疲劳,促进记忆睡眠时间应随年龄和健康状况而异。小学生每天应睡足10小时,中学生9小时,大学生8小时。二、学周安排和课程表编制1.依据学周脑力工作能力变化规律周一、五学习任务不宜过重,周末作业适量。2.编制课程表应考虑学日工作能力变化安排课前早读——始动调节最难的课安排在上午2、3节,最易的安排在上午4节,下午末节一般不连排两节相同课程——镶嵌式活动课程的难易与抽象逻辑思维程度有关三、学期、学年安排1.依据学生年龄及环境特点确定学期、假期的相对长短寒暑假中学两个月,小学两个半月2.各学期教学内容要循序渐近,难度逐步加重,教学进度要均匀。3.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必须在学期内完成,不应占用假期授课或补课2.学周工作能力变化特点:周一工作能力略低,周三达高峰,周五下降或出现终末激发,周末工作能力恢复。学周无明显高峰,或高峰下降过早提示不良状况。学期初能力较低,学期末能力下降或有终末激发。第二学期比第一学期相对低。

1 / 5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