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1、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及思想意识;2、掌握三首诗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点;3、了解李商隐的艺术成就及创作风格。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登乐游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无题》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二首》之一一、积累识记:二、作者介绍: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从祖父迁居郑州(今属河南)。早年受知于权臣令狐楚,令狐楚爱其才,署为巡官。开成二年(837)登进士第,二年后授秘书省校书郎。后得王茂元赏识,娶其女。当时牛李二党相争激烈,令狐父子属牛党,王茂元属李党,牛党认为李商隐背恩无行,一直对其排斥打击,这使得他一生沉沦下僚,抑郁不得意。此后还郑州故里,46岁就因病去世。李商隐工骈文和近体诗,尤擅长七律。与杜牧齐名,世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齐名,世称“温李”。其诗内容多抒写对时代乱离的感慨和个人怀才不遇的愤懑,咏史诗、咏物诗和言情诗成就极高。艺术上,其诗构思精巧,想象丰富,属对精切,色彩绮丽,韵律和谐,深于用典,对后世诗歌影响很大。无题诗是李商隐独创的抒情诗体,也是他在唐诗发展中最大的贡献之一。他的无题诗向来以难解著称,一部分实写男女之情,也有一部分别有寄托,或介于两者之间。但大都以悲剧性的相思为主题,交织着爱情的希望、失望,以至绝望的种种复杂感情,这是因为晚唐时代的悲剧气氛和个人悲剧命运在诗作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五、关于无题诗:三、李诗学习之一:无题二首(其一)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一)诗歌鉴赏: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首联是对昨夜相会的追忆。星光闪烁,阵阵轻风,诗人与意中人在画楼之西、桂堂之东相会。画楼,雕饰华美的楼。桂堂,用桂花香熏过的厅堂。诗人没有具体写昨夜情事,而只写一种温馨旖旎而有暗示性的气氛,达到了一种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效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颔联,写今宵诗人心中引发的复杂而微妙的感情尽管自己身上无彩凤那样的双翼(飞去与对方相会),但彼此的心却能像犀牛的角一样灵异,得以互相感知。彩凤,彩色的凤凰。《山海经》:“丹穴山,鸟状如鹤,五彩而文,名日凤。”灵犀,犀牛在古代被视为灵物,特别是它的角的顶端和底部之间有白色的线(角质层)相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颈联写宴会之热闹。这里的宴会既可理解为昨夜的宴会情景,也可理解为今宵诗人对意中人的想象之语,写出了诗人此刻凄清寂寞。送钩,古代人们在宴会上玩的一种游戏。把钩依次在人们手中传送,然后藏于某人手中,令人猜,不中者罚酒。分曹,分组。射覆,古代的一种游戏,用器皿覆盖着东西让人猜。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尾联抒发诗人无限惆怅之情。自己正如飘转不定的蓬草,又不得不去上班报到。爱情的间隔的惆怅与诗人身世飘蓬的慨叹融为一体。听鼓应官,听到报晓的鼓声后到衙门报到。兰台,唐朝对秘书省的称呼。转蓬,被风吹得不断在空中飞转的蓬草。(二)思考探究:这首诗歌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来表情达意?试作分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实景”即是写作时的真实情形;“虚景”则是回忆或想象中的景象。李商隐无题诗中,事件与场景的描述常常打破时空次序,虚实结合,并随着心理活动的变化来展现。这首诗中,首联(虚)直写昨夜,暗含今宵与昨夜情景不同的联想与对比;颔联(实)不再接写昨夜,而是回到今宵,抒写自己与意中人相隔的现实处境;颈联(虚)转写对对方处境的想象,尾联(实)又回到自己。全诗断续无端,变幻迷离,富有浪漫气息。(三)领悟主旨:对于此诗主题理解各有不同,有说是政治失意,有说是写爱情,有说是偷情,但一般俱将此诗作为言情诗阅读。这首诗写对昨夜相知相会而今日很快分离的情人的思念之情。四、拓展阅读: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六、李诗学习之二: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一)背景简介:贾生,即贾谊,西汉政论家、文学家。贾谊被贬长沙,成了历代文人抒写怀才不遇时常用的题材。这里,诗人选择贾谊被召回长安时宣室夜对的情节入诗。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但诗人却独具慧眼,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之事,翻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诗的议论,别有新意。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二)诗歌鉴赏:“求”、“访”(咨询),写出文帝求贤意愿之殷切,待贤态度之谦诚,“求贤”而至“访逐臣”,更见其网罗贤才已达到“野无遗贤”的程度。逐臣的“才调无伦”是其所以要深夜相召的原因。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如果不看下文,几乎会误认为这是一篇圣主求贤颂。其实,这正是作者故弄狡狯之处。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夜半前席:维妙维肖地描绘出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使历史陈迹变成了充满生活气息、鲜明可触的画面。这是承上而来。“可怜”,即可惜,“虚”者,空自、徒然之谓。如此推重贤者,何以谓“可怜”?何以会是“虚”?诗人引而不发,诗也就显出跌宕波折的情致,可谓举重而若轻。这又是“转”。不问苍生问鬼神:可惜他不询问民生却是穷究鬼神。这句紧承“可怜”与“虚”。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诗人仍只点破而不说尽──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辞锋极犀利,讽刺极辛辣,感概极深沉,却又极尽抑扬吞吐之妙。此诗托古讽今,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而丰富。从表面看,诗人是讽汉文帝,实际上是托古讽今,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或信道,服药求仙,以求长生,而不问民生疾苦,更难礼贤下士。诗人怜贾谊正是自怜,遭朋党之争,沉沦下僚。(三)思考:本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明确:欲抑先扬的写法。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和对贾生的赞叹。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席”,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讽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扬而不能达到此效果。•此诗托古讽今,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丰富。诗中有讽刺,有感慨。从表面看,诗人是讽汉文帝,实际上是托古讽今,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或信道,服药求仙,以求长生,而不问民生疾苦,更难礼贤下士。七、李诗学习之三: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一)诗歌赏析:首二句写(柳枝)曾在繁花似锦、令人陶醉的春日,如同婀娜多姿的舞女一样,在乐游苑的宴会上随风起舞。“舞”,生动地写出了春柳的婀娜多姿,也写出了柳枝的欢乐。乐游春苑,即乐游原,长安东南名胜,地势高,可俯瞰长安全城,是当时人们节日游乐场所。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即销魂,指美好的春日令人陶醉。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后二句以春日之柳的繁华得意对比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重在写秋柳的凄凉情形。柳在春日是那样地风光无比,受人瞩目,而眼下时值深秋,它又如何愿意面对夕阳西下、寒蝉凄切的凄凉处境呢!“清秋”,秋色已深。“肯”,岂肯,不太愿意,既是反诘,又是感叹。(二)小结:这首咏物诗用暗示手法融会了诗人深沉的感慨。此诗全篇无一“柳”字,却又是句句写柳;句句写景,可又是句句含情;句句咏物,可又是句句写人,其中隐含诗人身世之感。这首诗大约是大中五年(851)诗人在长安初应东川节度使柳仲郢之聘时所作。写此诗时,妻子刚刚病故,自己不久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悼念妻子,悲叹前路,其心情之惨苦可知。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李商隐《柳》是写秋日之柳,贺知章《咏柳》则是写春日之柳。试比较二诗写景抒情的特色。贺知章《咏柳》诗写春日之柳,纯为写景;李商隐《柳》诗句句写景,却又是句句写人,情景交融。贺诗写景用比喻、拈连、设问的手法,如“碧玉”、“裁”、“剪刀”,清新自然,令人生爱惜之心;李诗写景寓情,用暗示手法,衰飒凄凉,令人悲叹。八、比较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