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中的动画—谈谈“以学定教单元整体教学模式”的数学课堂的四个条件天河区华阳小学赖艳“以学定教单元整体课堂教学模式”:“以学定教单元整体教学模式”,是以单元作为教学的基本单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内容来确定教学,整体设计单元目标,有机整合课程资源,通过“感受、精学、拓展、整理”的程序,经由学生“个人先学、小组讨论、全班分享、总结提升”等教学环节而构建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学定教学情调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生本教育理论系统科学原理学习金字塔理论核心理论一、有备而来1、学生的“备”2、教师的“备”有章可循四有的放矢三有备而来一有思而辨二1、学生的“备”2、教师的“备”有备而来一学生的“备”:学生学习整册书,一个单元,一个知识点之前,采用个人自学课本写批注、收集与内容相关资料、小研究、小观察、小制作等方各种形式进行半独立(低年级)或独立(高年级)的“先学”。四年级《感受三角形》学生带出自己从生活中带来的三角形的实物或图片向全班同学展示。(图片丰富多彩,有自行车的三脚架、屋顶、三角形衣架等,不亚于老师做出的幻灯片!)接着学生互相交流收集到有关三角形的资料。然后向全班展示他们收集到的(学习到)的知识。略摘入如下:生1::三角形有三个角三条边三个顶点。生2: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生3::三角形的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指着图在解释。)生4:边不直就不是三角形,边必须要相连接,封闭的图形。生5:三角形具备稳定性。(例如刚才自行车的三脚架,屋顶……)生6:因为从力学的角度去解释的话,如图:力度相互控制,所以稳定。生7:三角形可以分成斜三角形和正三角形,正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度一样。四年级《感受三角形》生8:按角的大小来分可以分成,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生9:三角形还可以分成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不等边三角形。(老师让学生向大家做解释。)生10: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例如:AB+BCAC(后用具体的数据说明。)生11:一个工匠发现:3尺、5尺、4尺的长度作边,画出来的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生12:我知道这是勾股定理!生13:三角形的周长=边1+边2+边3、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因为:三角形的面积=长方形面积的一半。(表达不够完善。)(老师笑着说:很棒,我们以后还会研究。)生14:三角形有6心,就是内心、外心、中心、重心、垂心、磅心。学生的“备”会不会与家长的“备”划上等号呢?“以学定教单元整体教学模式”不但应用于各学科,更是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一以贯之的教学模式。我们认为,在学生的“准备”中,家长要担负起的是提供素材,提醒和督促完成并养成习惯的责任,而不是代替的责任。教师要看到的是学生真实的不同层次自学情况,而不是全对的假象。教师的“备”:第一,教师首先要准备的是对整个小学阶段、整册书和整个单元知识的熟悉和宏观把握。第二,“先学”的内容需要教师来设计,只有符合学生班级特点,巧妙到位、贴近生活的设计才能让学生愿意并做好这份“先学”。教师要准备的是对班级每个学生学习情况以及自己教学风格的准确了解。第三,教师在课堂上的位置由原来的中心转入为课堂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师必须对根据学生的活动、发言进行课堂的管理、组织和引导。数学学科教师如何设计先学?•感受课——上不封顶下不保底•精学课——教学重点前置、教学难点(生成)•练习课——教学难点前置、适时拓展•整理课——形式多样保底不封顶感受课•克与千克的感受课(微课)精学课•分类:•一、概念类•二、计算类•三、空间与几何•四、解决问题(1)概念类——收集资料或写观察小报告•例如在“年月日”的收集,有的学生从年历上找到一年有12个月,各月的天数有不同等,有的甚至从电脑上下载了有关“闰年”和“平年”的资料;为什么七月大、八月也大的资料;如何记住一年各月各有多少天的资料等等。举例子(认识时间)+微课元素为什么七月大、八月也大?•公元前46年,古罗马儒略·恺撒掌握军政大权后,聘请了天文学家索西琴改革历法。为了将儒略·恺撒出生的七月定为大月,于是规定,每年12个月,逢单是大月31天,逢双是小月30天,并命名七月为“儒略月”。这样一来,全年就有366天,但回归年只有365天多一点,怎么办呢?当时罗马帝国处决死刑犯都在二月份,为了使这个不吉利的月份快点过去,便决定从二月减少一天,成为29天。并规定从改历的下一年起,每隔三年设一闰年,闰年共计366天,所多出的一天放在二月,为30天。改历后不久天文学家索西琴去世,当时人们把“每隔三年设一闰年”理解为“每三年设一闰年”,到公元前九年屋大维(即奥古斯都,系儒略·恺撒的侄子)统治时,人们发现37年中已多设置了闰年三次,于是屋大维下令修改历法,在以后的一段年份里少设三次闰年,并恢复原来“每隔三年设一闰年”即每四年有一闰年的规定。趁改历之时,屋大维又把自己的出生的八月改为大月,并命名为奥古斯都月,多出的一天从二月中扣除。同时,为了避免七、八、九一连三个大月,又把九月和十一月改为小月,十月和十二月改为大月。这就是为什么七月、八月连续两个大月的来龙去脉。(2)纯计算类——利用迁移,以旧引新•例如:•1、百以内的加减法——万以内数的加减法。•2、乘法:小研究:8╳4与80╳4.(3)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带例子•例:10以内数的加法(用除法解决问题)•小朋友:•从10个小圆片(别的物品代替圆片也行)里,任意拿两次,每一次都算一算一共拿了几个。(4)几何图形类——提前动手操作练习课——“华阳杯”(看视频)整理课——抓住知识点,采用多种形式•总而言之,教师准备的是教育机智、教学艺术和教师的整体素质。讨论、运用、向他人讲授等学习方式的效果较其它学习方式显示出巨大优势。有思而辨二《礼记.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就是说学问要走广泛地学习,详细地询问、谨慎地思考,明确地分辨,踏踏实实地实行。这其中的思辨就是思辨一词的本意。•有思而辨——即在自学的基础上,学生对自学内容有独立的思考,有个性的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课堂的互动中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有序的交流、分析、推理、辨析,做出理性的判断和准确的表述,进而形成对数学的清晰的认识和见解,并能在课后恰当地运用,更广泛更深度地拓展。第一次的“思辨”空间和时间•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四人小组交流中,小组每人手中都有“先学”时找到的分数,有的是一张长方形的纸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表示四分之一;有的是圆形纸片;有的带回18粒花生;有的说能在四人小组内找到分数——把四个人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三个学生就是这个整体的四分之三。这样的交流,不但是发表自己的“感受”,也涌现出丰富的学习资源,是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过程。第二次思辨的空间和时间•小组的汇报——全班的交流(教师多一双倾听的耳朵,多听听学生怎么想?学生多几条甚至几十条倾听的路径,真理不仅仅来自于自己的老师,更多的是来自于自己身边的同学)第三次的思辨空间和时间•课堂练习的提升部分、小结部分1、目标的定位在实践的过程中,教材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而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素材。有些教材内容会重组,有些教材内容会拓宽,但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依然是课堂模式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是核心的问题。有的放矢三2、契机的把握课堂中教师就要随时准备把握能够推进“目标“教学的契机进行提问、辩论、讨论或是安静地思考的学习方式,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有的放矢三教学契机可遇亦可求•讲两个例子•吴正宪•另一个特级教师一是从生活到数学。•就要顺着学生已有的生活基础这根“藤”找到从生活过渡到数学的“生长”契机。例如:二年级《认识时间》的教学过程中,一部分学生已经会看时间了,但总结出看时间的方法是知识在“生长”,所以在认识一个钟面是几时几分时,教师的问题是:“这个钟面的时间是几时几分,你的方法是什么?”。教师组织小组之间的交流、汇报。二是从数学到数学•就有一位学生说:“一个大闸蟹四个人吃,平均每个人吃得多,还是2个人吃,平均每个人吃得多啊?”教师要善于抛出难题、易遗漏的题或易混淆的题——“砖头”,引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像“玉”一样精彩的辨析。•又例如:在学习《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教学过程中,用摆1平方厘米正方形小格的办法摆出了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也顺势推导出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问学生喜欢用哪一种方法来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时,总会有学生固执的认为数小方格的方法清晰明了,比较喜欢。这个时候教师要“独具慧眼”记住这个孩子,留住这个“契机”,肯定他的想法。等到出示:“一个长方形的篮球场,长28米,宽16米,它的面积是多少?”这题时,趁势拿出一张1平方米的正方形纸,让那位喜欢数格子的学生选择去篮球场摆格子还是选择运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就会是一个绝好的“推进”教学的契机——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到运用长方形面积公式解题的方便快捷。•在广东省名师高红妹老师《游戏规则的公平性》的课堂中,高老师让学生经历了“抛硬币正反面次数统计”这个实验的全部过程:“实验抛硬币——个人收集数据——小组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初步结论——呈现四位有名科学家各自抛硬币的数据——电脑一分钟内抛800次硬币的数据——所有实验者的数据——数据分析——得出最终的结论。”又例如:一位济南的教师在讲《旋转》的最后拓展环节,运用不同形状的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的旋转,旋转出许多美丽的图案,而这些美丽的图案都被建筑学家、装潢学家、服装设计师们广泛地运用着。当教师呈现庞大的数据和旋转之美的时候,学生的眼睛里散发出光芒,嘴里发出“哇”的惊叫声,就是教学中绝妙的教学思想“体会”契机:教师趁机问学生,为什么发出“哇”的声音?学生一定会回答出内心最深刻的体会。这些“看似漫不经心,实则煞费苦心”的精妙设计,来源于教师对于数学知识体系与数学思想领域广泛而深入的了解,而这正是每一位追求课堂高超的教学艺术的教师必须修炼的功课。•例如:《因数和倍数》的教学,学生通过自己的自学能理解到因数大概是那个较小的数,而倍数是那个较大的数,而对于谁是谁的倍数或谁是谁的因数这句话并没有真正的内化。当学生板书:•15÷5=3•倍数因数因数•教师问学生是否都认为是正确的时候,安静了片刻,有一位学生从容地走上讲台,画上了两个箭头!这就是教师让学生安静后等待到的“生成”契机。•15÷5=3•倍数因数因数•契机:名词。指事物转化的关键,机会。通常用在机会、机遇的出现还不是很明显,需要自己去发现,抓住契机,扭转局面。德文moment的意译。通常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枢纽或决定性的环节。张贤亮《龙种》:“他早已计划好在什么时候,从什么地方去制伏对手。他在等待这样的契机。”•所谓教学契机,是指相对于特定教材的内容的学生反应和教师情意的有效的结合点。每个对课堂艺术有追求的教师在课堂中都会期待教学契机的出现,如同一首歌、一部戏剧的高潮部分,一旦把握,将使课堂熠熠生辉!如何求?•1、顺藤摸瓜,找准知识的“生长”契机2、抛砖引玉,诱出学生难点的“辨析”契机•3、独具慧眼,发现方法优化的“推进”契机•4、运筹帷幄,设计数学思想的“体会”契机•5、气定神闲,涌现内心深处的“生成”契机在改变学习方式的同时也应当改变对学生的管理方式,从一对四十多人的管理转变为一对十几个小组的团队管理。有章可循四一年级•坚持课前一分钟•(形式:按学号报名奖励男女生pk)•两人小组的合作•(形式:一人说一人写•一人说一人摆学具•一人说另一人补充)•二年级•四人小组各有名称:自己取名字;苹果1组、2组。•四人小组的组员各有职位:发言组长、作业组长•纪律组长(监督员)•记录组长(计时员)•四人小组的课堂评价方式:倾听画“正”字,发言画“星星”每月评选最优秀的倾听小组,最优秀的发言小组。除了表扬信之外,直接发免作业卡。••制作发言卡,每个个人积累到5张发言卡,可以颁发免作业卡。•用便签纸记录每次课堂听讲和发言情况,用表格做统计,每周公布给学生。有必要者公布给家长。•课堂可以提前5分钟下课,课堂中投入、参与、学会的同学可以提前下课。部分学生留下来学习。三年级•四人小组(积分制)•课堂发言:•师傅1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