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八、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核心考点】1.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早期维新思想派别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及著作影响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海国图志》等“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思想的主流地主阶级洋务派李鸿章、曾国藩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冲击了传统的“夷夏之辨”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王韬、郑观应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推行“商战”对当时知识分子把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起了启蒙作用2.维新思想(1)背景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②民族危机加深。③西方思想不断传入。④早期维新思想产生。(2)兴起:19世纪90年代初,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3)内容:宣传了西方的启蒙思想,批判了君主专制制度,提出了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4)特点:将西方启蒙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利用进化论思想来宣传维新变法。(5)意义①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②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3.孙中山的三民主义(1)背景①民族危机的加深。②戊戌变法等救亡运动的失败。(2)提出: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3)内容:民族主义即民族革命,“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即政治革命,“创立民国”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民生主义即社会革命,“平均地权”。(4)评价:三民主义思想集中代表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但是三民主义反帝不明确,反封建不彻底,尤其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无法指导革命完成反帝反封2建的任务。4.新文化运动(1)背景①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在思想上冲破封建思想牢笼。②西方民主思想的进一步传播。③袁世凯倒行逆施,尊孔复古。(2)兴起: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青年》),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3)内容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4)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5)意义①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②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③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④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5.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特征(1)阶层广泛:在探索救国救民和强国的道路上,参加的社会阶级包括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不同派别、无产阶级等,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斗争和探索。(2)目的明确: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就是为了中国的独立、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反侵略性质。(3)层次鲜明: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技术)到“制度”(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再到“思想文化”(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不断深化的历程,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4)阶段清晰: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地主阶级学习西方的“器物”(技术);从维新变法到辛亥革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学习西方的“制度”(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资产阶级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民主科学);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5)发展曲折:各阶级或阶层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都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吸取教训,继承发展。【真题再现】1.(2013·福建文综·18)1900年张之洞《劝学篇》出版英译本。英国媒体称,这标志着“长期以来习惯于孔夫子的陈词滥调下变得死气沉沉的中国人,终于在时代的现实面前苏醒过来”。评论认为《劝学篇》()A.顺应时代潮流B.是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C.指出中国未来之路D.主张抛弃孔夫子中国才能觉醒【解析】本题材料说的是英国媒体对张之洞的《劝学篇》英译本的评价,张之洞属于洋务派,其核心思想是“中体西用”,所以排除B(是新文化运动)、C(不代表先进生产力)和D(抛弃孔夫子等于抛弃儒家思想)【答案】A32.(2013·安徽文综·13)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材料说变法寄希望于朝廷,是很困难的事,各国的变法都是从民众发起,所以变法要从民众倡导,唤起国民精神,故选A。因为借鉴各国经验所以才认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性,所以排除B。戊戌变法是依靠光绪皇帝发起的,排除C。D史实错误,排除。【答案】A3.(2013·天津文综·5)“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遂乃自足。”上述言论应当是()A.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评B.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C.洋务派对维新派的批评D.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解析】题干中“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这句话表明了此派的观点是认为对方只知道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不知道西方强大的根本在于政治制度,这说明了此派已经认识到西方制度的先进,要学习西方,这应出自维新派的主张,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答案】D4.(2013·江苏单科·7)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解析】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辨析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从题干材料: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可以判断题干的观点是新文化运动继承并发展了旧文化。ABC是对题干材料的错误解读,在题干材料中无法体现这些信息。故正确答案选D。【答案】D5.(2013·上海单科·25)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有机会争一日之短长。背后拖着长辫,心里眷恋帝制的老先生与思想激进的新人物并坐讨论,同席笑谑。这一场景最可能发生于()A.洋务运动时期B.戊戌变法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解析】新文化运动时期,蔡元培主持之下的北京大学,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使各种社会思潮学生中间流传,各种思想的代表人物汇集一处,激烈争论,各不相让。故选D。【答案】D6.(2013·安徽文综·14)同盟会成立初期,孙中山指出:“现代文明国家最难解决者,即为社会问题,实较种族政治两大问题同一重要。我国虽因工商业尚未发达,而社会纠纷不多,但为未雨绸缪计,不可不杜渐防微,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欲解决社会问题,则平均地权之方法,乃实行之第一步。”由此可见()A.中国工商业不发达难以实现民生主义4B.民族民主革命比实现民生主义更重要C.民生主义的目标是为人民全体谋福利D.实现民生主义先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给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现代文明国家最难的问题是社会问题,我国的社会问题不严重,但要未雨绸缪,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平均地权是孙中山解决社会问题的第一步。故选C;中国工商业不发达,社会纠纷不多,但需要未雨绸缪,实行民生主义,解决这个问题,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民主革命和民生主义的重要性比较,排除B;材料最后一句虽然讲平均地权,但平均地权不等于废除封建土地制度,而且孙中山的平均地权只是为实现谋人民全体之福利的第一步。排除D。【答案】C7.(2013·广东文综·15)“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A.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B.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C.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D.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解析】从“剪掉辫子反朝廷”可知此时为清末,则此时的指导思想为旧三民主义,没有明确反帝。因而D项错。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政策,故C错。革命的主要目的是政权问题,故A错。【答案】B8.(2012·海南单科卷·17)1918年1月,孙中山说:“此后我国形势,应注重于西北。若俄国现在之革命政府能稳固,则我可于彼方图大发展也。”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孙中山()A.已经确立三大政策B.决定走俄国人的路C.认为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存在关联D.确定了日后国民革命的战略【解析】本题考查信息获取与解读的能力,从题干中反映孙中山非常关注俄国十月革命,由“若俄国现在之革命政府能稳固,则我可于彼方图大发展也”可判定C项的正确性;A项时间与题干不一致,是在20年代;B项说法错误的,俄国人的路是社会主义,而孙中山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D项说法错,1918年中共并没有实现第一次合作。【答案】C【考点分析】从内容上看,近几年的高考题主要涉及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等相关内容,考查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演变。从命题趋势上看,应注意“西学东渐”和中西文化冲突与整合;更多关注以“新材料、新情景”形式呈现的问题设计、注意本专题知识与中国同时期的政治史、经济史横向考查。从复习方法上看,复习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时,要抓住一条主线、三大特征、三个阶段。一条主线: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相结合;三大特征:①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结合,体现了追求独立、民主和富强的主题,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②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有“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历程;③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如新思想的萌芽、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三个阶段:①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②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度”;③1915年至1919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④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从易错点上看,注意以下几点:5(1)“中体西用”思想较之“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更系统化、纲领化。但这一思想中的“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冲突并未消除,影响了其对“西学”的深入理解和运用,从而严重削弱了西学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也决定了洋务运动的失败。(2)维新派、改良派、革命派三者都属于资产阶级的政治派别,但具体的主张并不同,维新派、改良派都要求保留清王朝,实行君主立宪制,而革命派则要求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度;维新派、改良派反对用革命的手段和方式,革命派坚持用武装起义的手段。(3)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思想;而新文化运动中激进民主主义者把矛头直指孔教。两次运动中的尊孔和倒孔实质上是一致的,都服务于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和发展资本主义之宗旨。(4)新文化运动之“新”,在其对封建正统思想的冲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学生经常误以为是由于运动有了新的指导思想。尤其在新文化运动的前期,其指导思想与辛亥革命、甚至是戊戌变法都无本质差异,均以民权、平等和进化论学说为理论武器。要说区别,只能说是斗争的矛头所向。新文化运动将斗争矛头直指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的儒家道德,因而,对维护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儒家学说以沉重一击,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5)旧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到了新三民主义才提出反对帝国主义。【过关演练】1.(2013·浙江省名校高考研究联盟高三一联)《海国图志》是中国第一部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社会风俗的著作,但在当时的中国此书的印数不超过一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