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鉴定学云南中医学院药植鉴定教研室第一章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总论一、“中药鉴定学”定义1.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2.制定中药标准3.寻找和扩大新药源应用学科真伪优劣涉及学科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中药化学、中药学、药理学等祖国医药学遗产+传统鉴别经验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中药的来源、性状、显微特征、理化鉴别、寻找新药资源开发、生产、品质评价、生物合成、药效药理、毒性二、“中药鉴定学”的任务一、发掘祖国药学遗产,整理中药品种品种中药中泛指物种,物种不同、成分不同、疗效不同。一定品种的中药,是中医治病的物质基础。是影响质量的首要因素。造成中药品种混乱现象的原因:•①同物异名,同名异物•②古代典籍,记述粗略•③一药多源,易于混杂•④历史沿革,品种变迁①深入实际调查,加强考证本草②考查地方史志,注意域外旁支③严格规范名称,力求一药一名④研究活性成分,寻求药效实证解决品种混乱的途径:二、鉴定中药真伪优劣,确保中药质量(1)鉴定中药品种的真伪•中药品种的真伪是指中药品种的真假•原因:①无专业知识的人误种、误收、误售、误用;②个别人有意掺伪、做假;③正品短缺。(2)确保中药质量•中药的优劣,是指中药质量的好坏。•影响因素•①栽培•②产地•③采收加工•④药用部位•⑤运输•⑥贮藏⊙三、研究和制定中药质量标准1、《药品管理法》1984.9.20颁布1985.7.1实施2001.2.28修订2001.12.1实施2、中药质量标准①中药标准含义:是国家对中药质量及其检验方法所作的技术规定,是中药生产、经营、使用、检验和监督管理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②制定原则:安全有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③适用范围:新中药材、新中成药、老药再评价④标准和政策1994年卫生部药政局《中药新药研究指南(药学、药理学、毒理学)》1999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研究的技术要求》2002年12月1日实施SFDA《药品注册管理办法》b、种类繁多的中药资源据全省中药资源普查资料记载,共有药用动、植、矿物463科,2107属,6559种。其中植物类315科,1841属,6157种;动物类148科,266属,372种;矿物类30种。主要动、植物药材的产(藏)量近10亿公斤,矿物药材11亿余吨。品种数量均属全国之首,为新药开发及天然药物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基础。(1)寻找扩大新药源的原因近年来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得到迅速发展,中药生产虽然成倍增长,仍然不能满足国内外的需要,且中药大多依靠野生资源,经逐年采集,有些品种的产量有所下降,造成常用中药材的紧缺;一些多年生的道地栽培药材,由于需要量很大,虽一再扩大种植面积,也不时形成缺货现象;有些药材本来产量就小,更显得供不应求。有些品种是国际、国内公布的珍稀濒危动、植物品种,必须保护和尽快寻找代用品。要解决上述问题,除发展野生药材之外,必须家种家养,扩大栽培面积、增加圈养头数,以弥补产量,努力寻找新的药源。四、寻找和扩大新药源(2)寻找扩大新药源的途径①从古代本草中寻找。②调查、整理和推广民间用药,以扩大品种。③大力研究野生变家种家养,以扩大栽培面积。④进行药源普查。⑤从生物的亲缘关系上寻找野生资源。⑥从有效成分筛选。⑦以药理筛选结合临床疗效寻找新药。⑧根据植物生长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去寻找(3)中药资源的保护•地大物博、物产丰富、品种繁多•数量减少迅速,种群繁殖困难,濒危品种增加。–地区性原因:1)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口↑耕地↓沙化↑水土↓2)野生动植物保护意识差,法制不健全。–发达国家海洋动物(鲸、海豹等)限捕,陆地野生动物一般禁捕。–我国野生药用动物原来大量捕杀,熊↓、虎↓、蛇类↓、麝↓3)不科学的滥采滥伐–野生珍稀植物在未大量栽培前,不得进入制药工业应用(保护企业、保护植物)。在加大开发利用中药资源的力度时,也要重视资源保护和发展生产,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植物种质库,对有开发利用前途的各种药用资源进行系统的调整、研究、整理、总结工作,恢复和新建一些重点药材种植基地。另一方面,开展野生变家种试验推广研究,按照GAP的要求种植,以满足发展的需要。总之,丰富多彩的云南中药资源,是云南中药现代化推进和发展的坚实的基础,我们应珍惜它,开发利用它,同时保护好它。第二章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一、古代药物知识的起源和积累1、萌芽阶段无文字记载,以口碑师传为主。2、性状记述阶段•现知的最早本草著作称为《神农本草经》,著者不详,成书年代在东汉末年。《神农本草经》全书共三卷,收载药物包括动、植、矿三类,共365种,分上、中、下三品,是汉以前中国药物知识的总结,并为以后的药学发展奠定了基础。•梁代陶弘景(公元452~536年)将《神农本草经》整理补充,著成《本草经集注》一书,载药730种,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体例。3、药图的兴起阶段•唐代李勣、苏敬等人集体编撰《新修本草》(或《唐本草》),由于是当时的政府修订和颁行,所以可算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这部本草载药850种,并附有药物图谱,开创了中国本草著作图文对照的先例4、整理提高阶段•北宋后期,蜀医唐慎微编成了《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载药1746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5、发展阶段•明代的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27年,于明万历6年(1596年)编成了本草著作——《本草纲目》。全书共52卷,载药1892种,附方11000多个。全书按药物自然属性自立分类系统,为自然分类的先驱。书中全面整理和总结了十六世纪以前中国人民的用药经验和知识。•清代乾隆年间赵学敏编成《本草纲目拾遗》一书,对《本草纲目》作了一些正误和补充,增药716种。•清代道光年间,吴其濬的两部专论植物的著作:《植物名实图考》和《植物名实图考长编》问世,前者记载植物1714种,后者描述了植物838种。对于每种植物的形色性味、用途和产地叙述颇详,并附有精确插图,尤其着重植物的药用价值与同名异物的考证,所以虽非药物专著,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地方本草•《滇南本草》(明·兰茂)为地方性本草的代表。该书刊于明成化12年(公元1476年),记述药物多用土名,收载了一些当时别的医著上根本没有的药物,多数为热带药物,为研究道地药材的光辉范例。二、近、现代中药鉴定工作概况国内中药鉴定学发展概况1、研究、仲裁管理机构•研究机构:中医药研究院和所•仲裁管理机构:药品检验所(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验所),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SFDA)2、法典、文献、教材•⑴法典:•《中国药典》、部颁标准•⑵文献:•《生药学》上编(1933),赵橘黄、徐伯均•《生药学》下编(1937),叶三多,徐伯均•《中国药用植物志》1955-1965,裴鉴、周太炎•《药材学》,徐国均、药材634种,生产、鉴定、应用•《中药志》第二版Ⅰ~Ⅵ册(1979、1982、1984、1988、1994、1998)•《中药大辞典》(老1977、新1998)上、下册•《新华本草纲要》(1988、1990、1991)•《中药材品种论述》谢万宗•《中药鉴别手册》(1972)上、中、下册•《中国药用植物志》八册•《中国药用动物志》•《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南方组:徐国均;北方组:楼之岑•《中药材手册》(1957、1990)•《药材学》(1960)上、下册《中国药材学》(1998)徐国均•《生药学》楼之岑•《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1986)徐国均380种•《中成药显微分析》(1997)徐国均200种(3)教材•1977年出版《中药鉴定学》第一版成都中医学院主编•1980年出版《中药鉴定学》第二版成都中医学院主编•1986年出版《中药鉴定学》第三版任仁安主编•1996年出版《中药鉴定学》第四版李家实主编•2003年出版《中药鉴定学》第五版康廷国主编国外生药学发展概况•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日本研究概况•形态学——解剖学——植物化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三、中药鉴定学发展方向1、中药材和中成药质量标准规范化研究2、中药鉴定新技术、新方法研究3、中药材GAP标准研究4、中药材资源开发研究第三章中药的采收、加工与贮藏一、中药的采收•采收与药材质量的关系有效成分总含量相对高毒性成分含量相对低•采收的一般原则:•植物类----不同的药用部位,采收时间不同•动物药----大多数均可全年采收•矿物药----没有季节限制,全年可挖保护药源,计划采药,合理采挖二、中药的加工•中药材加工的意义1、保证药材质量2、便于临床用药调剂和有效成分的煎出3、利于运输、储藏、保管4、消除或降低副作用5、利于药材商品标准化中药材产地加工的要求不同,一般来说都应达到形体完整、含水分适度、色泽好、香气散失少、不变味、有效物质破坏少等要求,以保证药材质量。•中药材加工的方法•拣、洗将采收的新鲜药材除去泥沙杂质和非药用部分。•切片较大的根及根茎类、藤木类和肉质的果实类药材大多趁鲜切成块、片,以利干燥。•蒸、煮、烫含粘液汁、淀粉或糖分多的药材,用一般方法不易干燥,须先经蒸、煮或烫的处理,则易干燥。加热时间的长短及采取何种加热方法,视药材的性质而定。如白芍煮至透心,天麻、红参蒸透,太子参置沸水中略烫等。•熏硫有些药材为使色泽洁白,防止霉烂,常在干燥前后用硫黄熏制,如山药、白芷、川贝母等。•发汗有些药材在加工过程中为了促使变色,增强气味或减少刺激性,有利于干燥,常将药材堆积放置,使其发热、“回潮”,内部水分向外挥散,这种方法称为“发汗”,如厚朴、杜仲、玄参、续断等。•干燥除少数药材,如石斛、紫花地丁等,有时要求鲜用外,大多数药材经加工后均应及时干燥。干燥的目的是除去新鲜药材中大量水分,避免发霉、变色、虫蛀以及有效成分的分解和破坏,保证药材质量,利于贮藏。干燥的方法通常有晒干、烘干、阴干等。三、中药的贮藏•中药材常见的变质现象虫蛀、霉变、变色、走油、风化、自燃、自然分解等•中药材的贮藏保管和变质防治第四章中药的鉴定一、中药鉴定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部颁药品标准》地方药品标准二、中药鉴定的一般程序•取样•鉴定•结果三、中药鉴定的方法•来源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新技术和新方法•指纹图谱:DNA指纹图谱化学指纹图谱•高效毛细管电泳技术•组织化学色谱法•计算机技术四、中药材质量标准的制定•参照《中国药典》项目名称、来源、性状、鉴别、检查、浸出物测定、含量测定、炮制、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禁忌、注意事项及贮藏2020/3/946茎木类中药茎木类中药包括药用木本植物的茎或其木材部分,以及少数草本植物的茎藤,即:茎类中药和木类中药。茎类中药药用部位包括茎藤、茎枝、茎刺、茎的髓部等。木类中药药用部位主要采用木本植物茎的形成层以内的各部分,通称为木材。一般木材可分为边材和心材两部分。边材含水分较多,颜色较浅,心材由于蓄积了较多的挥发油和树脂类物质,颜色较深,质地亦较致密而重。木类中药大多采用心材部分。2020/3/947—、性状鉴别一般应注意其形状、大小、粗细、表面、颜色、质地、折断面及气味等,带叶的茎枝,还应观察叶的特征。茎类中药的形状以圆柱形较多,也有扁圆柱形的。木质藤本多扭曲不直,大小粗细不一。表面粗糙,未除去木栓层的茎藤尚可见深浅不一的纵横裂纹或栓皮剥落后的痕迹,皮孔大多可见。大多为棕黄色;少数显特殊的颜色,如鸡血藤为红紫色2020/3/948•质地坚硬,断面常可见年轮,木质部占大部分,有放射状的射线与木质部相间排列,习称,“车轮纹”、“菊花心”等,常可见导管小孔。中央有较小的髓部。草质茎一般为细长圆柱形、方形,表面多沟纹,具有粗细不等的棱线。质脆,易折断,断面可见明显的髓部,有时常成空洞状。•气味常可帮助鉴别,如海风藤味苦,有辛辣感,青风藤味苦而无辛辣味可以区别。木类中药如降香、沉香等则有香气。2020/3/949二、显微鉴别一般应作横切片、纵切片及解离组织进行观察。(一)茎类中药的组织构造茎的组织构造一般应注意如下各部分的特征:1.周皮或表皮注意观察木栓细胞的形状、层数、增厚情况等,幼嫩木质茎和草质茎的周皮尚不发达,常可见表皮组织。2020/3/9502.皮层注意观察其存在与否及在横切面所占比例。木栓形成层如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