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XX市委党校2018-2020年优秀中青年教师培养行动计划为落实人才强校战略,加快党校自身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成长,壮大师资队伍。现就2018-2020年优秀中青年教师培养工作制定行动计划如下。一、指导思想(弘利教育)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党全市校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党校姓党根本原则和质量立校、人才强校、从严治校战略,坚持遵循教育一般规律、党校特殊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围绕打造党校系统名师名课目标,针对中青年教师队伍现状,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通过实施全方位的培养,提高教师队伍整体学历、职称层次,提升教学科研工作水平和党性理论修养,推动形成一批“又红又专”高层次人才队伍,为提升办学质量、建设一流市级党校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二、人才培养和引进目标至2020年末,通过加强培养和引进人才,达到以下目标:针对45周岁及以下中青年教师,通过实施有针对性的精准培养全面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努力培养造就一批政治合格、作风优良、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兼备的中青年教研骨干。其中,拥有博士学历学位人员达2人以上,正高级职称人数达2人以上,副高级职称人数占比超过一半。三、重点培养和人才引进对象(一)重点培养对象1、年龄45周岁及以下、中级及以上职称、长期从事教学工作,教学科研均衡发展,能够承担不少于2个全市精品教学专题,教学科研综合考核排名位居前列,具有冲击正高级职称潜力的教师;2、年龄35周岁以下或新入职的初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教师,具备全日制硕士及以上学历,可塑性强,综合素质较好,能够较快进入角色,承担教学科研任务,具有良好的培养前景的教师。(二)重点人才引进对象干部教育急需的党的基础理论、党性教育相关专业的,具备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年轻人才。40周岁及以下,长期从事党校或高校党的理论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教研工作经历丰富、能力突出的专业人才。2018-2020年,每年通过公开招聘、高层次人才引进等方式引进人才5名。重点加强人才引进后的培养工作。四、培养方式坚持个人努力与组织培养良性互动、组织需求与发挥专长有效衔接、个人成长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坚持规划引领和问题导向,采取个人定位、部门定制和组织定向相结合的个性化、精准化培养方式,按照每三年一个周期滚动培养,直至达到预期培养目标。(一)个人定位。中青年教师根据学校总体发展规划、主业主课课程体系和科研发展规划,结合教研岗位要求、参考学科专业背景做出职业生涯规划,明确个人成长愿景和发展定位,提出未来三年拟承担教学专题和科研课题主攻方向。在此基础上,提出需要学校和教研相关处室帮助解决的问题与具体措施。(二)处室定制。教师所在处室结合全校及本处室教学科研任务、学科建设重点和培养对象专长,根据培养对象的职业规划、成长愿景和教研主攻方向以及培养需求,通过个别谈心谈话、处室集体会商等方式,帮助培养对象明确发展目标,界定发展路径,为其量身定制未来三年的培养方案。(三)学校定向。学校根据全校学科建设规划、主业主课课程体系和科研发展规划,结合培养对象个人定位和处室定制的培养方案,研究确定具体的培养措施。五、培养主要措施(一)发扬一个优良传统发扬我校教师互学互助、团结拼搏的优良传统,用好青年教师结对帮扶和教师讲坛等已有成功经验,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和专家教授的示范作用。以三年为一个周期,将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一一结成互学互助对子,定期进行小结考评,将骨干教师的经验阅历优势与青年教师学历知识优势相结合实现强强联合、共同进步。在校内开设师资讲坛,每年邀请10个左右党校、高校专家教授为中青年教师传授教学科研工作经验或上示范课,提高教研工作能力。(二)实施两项重点工程1、实施“名师”工程。坚持教学科研并重的培养模式,通过各种方式加大对优秀拔尖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加大对获得优秀教研成果中青年教师的激励,激发工作干劲,帮助提高教学科研工作能力。通过选派挂职锻炼、鼓励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支持参加省级以上课题调研、参加教学比赛活动等搭建有利于优秀中青年教师成长的良好平台,培养年青“名师”。每年围绕党的基础理论、党性教育主题,结合干部教育培训需要和全市发展需要,精选2-3个教学专题,组建优质备课师资团队,通过集中备课、专家辅导、不断试讲、教学比赛、充实更新的方式,集全校之力帮助中青年教师打造精品“名课”。2、实施“双提升”工程。大力鼓励支持帮助中青年教师实现职称、学历“双提升”。对教研工作实绩突出的中青年教师,根据其任职年限、教研成果现状,有组织地安排参加省教学比赛、参与课题成果评奖、参加国家级、省部级重点课题研究,帮助加快取得教研成果,满足申报条件。对申请进行博士研究生学历进修的中青年教师,学校在政策允许范围内给予相应保障和支持。(三)完善三项培养机制1、完善培训轮训机制。每年抽调三分之一以上中青年教师赴省级以上党校、行政学院、知名高校等参加高层次师资培训。树立优秀教师优先参加高层次培训的导向。在计划期内实现中青年教师年均参加师资培训不少于15天。每年有计划安排部分中青年教师跟班参加主体班社会实践或异地教学,拓宽视野、提高教研能力。2、完善全员调研和轮岗挂职(实践)锻炼机制。加大中青年教师赴基层调研力度。每年分批安排部分中青年教师参加基层蹲点调研不少于1周。每年组织中青年教师开展专题调研或课题调研不少于15天时间。大力鼓励支持推荐中青年参加挂职锻炼。每年推荐安排2-3名教研人员赴上级党校、市直单位、县(市)区、基层乡镇参加不少于3个月的挂职(实践)锻炼,参与重点工作,以通过实践锻炼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每年根据工作需要安排部分中青年教师在教研部门轮岗锻炼。3、完善人才关怀机制。努力营造关心爱护人才的浓厚氛围,建立校委领导班子成员联系中青年教师工作制度,班子成员每学期与中青年干部谈心谈话,了解思想动态和学习、工作、生活情况,帮助解决困难问题。创造条件安排教师参加全市全局性重要会议,了解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在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制定校内重要制度、出台重大措施、研究重要事项时充分征求广大中青年教师意见建议,及时通报相关情况。(四)抓好四个全面提升1、全面提升党的理论素养。坚持党校姓党根本原则,着力通过加强中心组、支部学习,督促教师自学等全面提升全体教师党的理论知识素养。中青年教师每年至少精读2本经典原著,夯实基础理论功底。组织中青年教师年均参加不少于1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主题的专题培训。2、全面提升党性修养。按照培养“四铁”干部的要求,以党员领导干部的高要求,培养具有“四铁”特质的中青年教师。建立中青年教师参加党性教育活动纪实制度,统筹安排中青年教师参加校内党性教育活动或者跟主体班参训,确保中青年教师年均参加实地党性锻炼活动不少于1周时间。3、全面提升专业能力。结合每位培养教师培养方案,统筹安排教师参加对口的专业能力素养培训班,参加相应的学术交流活动和挂职锻炼活动,推动中青年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推动实现党校教师“又红又专”。4、全面提升教研实绩。树立以实绩为评价标准的导向,完善教研考核机制,客观公正评价中青年教师教研实绩成果。加强对实绩突出中青年教师的重点培养,激励其提升教研工作能力,多出良好实绩。六、有关要求1、加强组织领导。按照“党管人才”原则,落实人才强校战略,校委班子加强对中青年教师培养等人才工作的统一领导,每年专题研究推动中青年教师培养工作不少于1次,确定工作重点,督促强化落实。2、强化激励约束。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开展劳动竞赛,激发教师队伍内生动力,依据教研成绩和工作表现,设置优秀教学奖、优秀科研奖、优秀咨政奖、优秀教赛奖和优秀教学新人奖等专项奖励,综合设置年度优秀教师奖,进行年度评比表彰,培养全能型优秀教师,树立新时代党校优秀教师典范,力推教学、科研、咨政均衡发展。对获得优秀荣誉称号的教师在评先评优、晋升专技职务、学历进修、学习培训、推荐拔尖人才和市政府特殊津贴人选等方面优先安排。3、落实具体责任。按照分管领导牵头抓总,各相关处室分工负责的方式建立人才培养责任制,加强任务落实。办公室负责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中青年教师挂职(实践)锻炼工作,完善人才关怀机制,牵头实施“双提升”工程、牵头落实全员蹲点调研。教务处负责教师结对、师资讲坛、中青年教师培训轮训工作,牵头实施“青年名师”工程,牵头抓好中青年教师教研实绩评定考核工作。理论研究室和市情研究所负责科研组织工作、科研考核工作,牵头组织课题调研,参与抓好“青年名师”工程和教研实绩综合评定。各教研室及专业技术人员所在处室负责抓好本处室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工作,每年制定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落实弘扬一个传统、实施两大工程、完善三项培养机制等工作,抓好本处室教师“四个全面提升”工作。4、紧盯目标跟踪。紧盯目标责任,强化跟踪问效。以实效为导向,加强工作调度,统筹做好安排,将人才引进培养的各项举措转化为推动工作提升的自觉行动,切实通过人才引进培养壮大师资力量、增强发展后劲,不断提升办学质量。5、加强宣传引导。全校通过召开专题会议,传达学习文件等形式,统一思想认识。同时,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充分调动和发挥中青年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其他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形成人人关心人才、人人爱护人才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