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现代化学教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七章现代化学教育(三)——20世纪俄、苏化学教育20世纪以来俄、苏的历史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20世纪开始到1917年,这是旧俄时期;第二阶段,从1917—1991年,这是苏联时期;第三阶段,从1991年至今,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就化学教育来说,无论是从时间跨度,还是发展内容来看,苏联时期构成了它的主体,本章也将着重介绍苏联时期化学教育的发展状况。本书此后的“苏联”正是指1991年前存在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这个统一的主权国家。第一节历史背景一时代特征20世纪初期,直至1917年十月革命前,沙皇俄国仍然是一个封建和军事专制的帝国。作为一个农业国,其经济发展比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落后得多,因而它的教育发展缓慢,水平低下。这个时期的教育制度是在俄国教育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在19世纪末已初步形成现代教育的体系,各级各类教育已初具规模。然而,这个时期的俄国教育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阶级性、等级性、宗教性极为明显。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政权,建立起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它即刻进行了教育改革,实现国民教育的世俗化、民主化。1917年苏联就通过法令宣布教会与国家分离、学校与教会分离,将全部教会学校改为普通学校。1918年初正式废除旧的国民教育管理机构,10月颁布了一个历史性重要文件——《统一劳动学校宣言》,从而开始建立起统一的学校制度,废除了十月革命前等级分明的极其复杂的普通学校类型。《宣言》提出了学校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采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重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等原则。《宣言》的主要缺点是过分强调劳动教育,轻视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教学,苏维埃学校则取消了家庭作业和升级考试。从1921年起苏联大规模展开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设。在国家经济困难的条件下,为尽快发展教育事业以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便对原先的教育制度作了合时宜的调整,使当时的学校学制呈现多样化和灵活性。20年代,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被当作有利于“统一劳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面经验引进苏联,结果是对实用主义教育的许多做法照搬照抄,客观上给苏?0年代的教育改革带来了消极影响。苏联从1928年起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进入30年代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步伐迈得更快了。但由于20年代教育改革中的问题造成教学质量不高,普通学校不能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人才,加之高等学校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因而未能为经济建设输送足够的合格专业技术人员。为此,联共中央从1931年起公布了一系列具有历史意义的关于教育问题的决定,使各级教育得到整顿和发展。如明确肯定学校的中心任务是教学,学校必须依据严格规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课程表进行各科的教学,传授学生各种科学知识;课堂教学应成为基本的教学形式;恢复考试制度;突出俄语、数学、外语和自然科学的系统教学等。从1937年起取消所有中小学的劳动课和中学的技术训练。苏联30年代的教育改革卓有成效,但同时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如全盘否定了美国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逐步转向传统教育理论。强调学生升学目标的同时,忽视为他们从事实际工作做准备。在大力发展高等技术院校的同时,对大学存有偏见,认为大学的组织不利于科学的发展,也妨碍科学技术与国民经济的联系,遂使大学数量锐减。对20—30年代苏联教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一位苏联著名教育家是马卡连柯(A.C.Maкaренко,1888—1939)。事实上他关于集体教育和劳动教育的思想长期而持续地支配着苏联教育的发展,集体教育和劳动教育成为苏联20世纪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40年代的卫国战争使苏联学校教育蒙受极大损失,但到1950年,苏联第四个五年计划(1946—1950年)中提出关于恢复和扩大各级教育网的任务已基本实现。同时苏联开始逐步纠正30年代教育之偏差,重申必须给予学生从事实际工作的急浮5?0年代末,苏联已在经济、国防建设和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的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震惊了全世界。这个时期苏联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相对得到满足,但对中级技术人员和具有一定职业技能的劳动者的需求却急剧增长。为此,苏联1958年的教育改革宗旨就是要把青年一代培养“成为社会有用的、积极参与创造社会所必需的财富的人”,解决中学生升学和就业的矛盾。但这次改革忽视了50年代以来科技革命对实现教学内容现代化的新要求,把改革的重点完全放在加强学校中的劳动教育和职业训练上,加之当时苏联学校尚缺乏进行生产教学和职业训练的良好条件,结果这次改革基本上以失败告终。苏联遂从1964年开始了新的一次教育改革,一直持续到70年代中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实现了学校教学内容的现代化。然而,这次改革一方面忽视了劳动就业的需要。这时苏联已基本普及中等义务教育(十年制普通教育),大批中学毕业生必须直接走向生产劳动岗位。另一方面,还忽视了教育的内在逻辑和芙逃叩纳硇姆⒄构媛桑碌慕滩姆至刻兀淌Σ惶视Γ膊皇じ旱#炊档土私萄е柿俊K裕=逃牍窬梅⒄剐枰拿苤赜旨馊衿鹄矗贾铝?0年代后期的进一步改革。1977年以后,尽管苏联采取了种种措施,始终未能妥善解决知识教育与劳动教育的矛盾,学生学业负担仍很重。随着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苏联从1984年起采取了一些更加有力的措施,试图从根本上解决上述矛盾。这场新的教育改革也是对全球性的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所作出的反应。1988年3月成立了苏联国家教育委员会,以协调全苏的教育事业。它主张对学校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采取全新的态度。它认为唯有学生的发展,才是衡量教师、学校及整个教育体系质量的尺度,并且提出了许多革新性的口号和设想。(1)学校“民主化”是社会民主化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要从根本上摆脱服从、对立的体制,使之转入合作的体制。学校要有开放性,调动社会力量,把社会因素纳入学校的发展机制。(2)“人道化”是教育新思维的关键。学校教育工作的方向不仅是培养学生准备参加未来的生活,而且要保障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在今天就过着充实而有价值的生活,把集体性因素和个人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3)倡导教学内容的“人文化”,要求学校面向世界文化、历史和精神财富。(4)强调课程教材的“弹性化”,因为“权力主义的学校制度以及表现在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上的教学中心主义”,剥夺了学生发展的实际可能性,在客观上妨碍了整个民族的智力发展。实际上,苏联80年代末的这些教育思想的变化,也是苏联社会变动的一种反映。进入90年代后,苏联乃至整个东欧的政局发生了急剧的变化,1991年苏联发生解体。解体后的苏联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科技、文化、教育又进入了另一个时期,一切都处于巨变之中。苏联20世纪的化学教育正是在上述社会历史和教育大背景下展开的。二教育管理制度十月革命前,旧俄最高教育行政机构是国家政府国民教育部。十月革命后苏联成立了教育行政最高机构——国家教育委员会,其最高执行机关是教育人民委员部。1932年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设立高等技术教育委员会,加强对高等技术院校的统一领导。1936年,联共中央又决定设立直属苏联人民委员会的全苏高等学校委员会,统管除军事和艺术院校以外的分属各人民委员会的所有高等学校。为加强苏联教育科学的发展,1944年成立了“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后改名为苏联教育科学院。50年代苏联政府成立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部,集中负责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的管理。1967年苏联教育部成立,负责管辖苏联教育科学院、各师范院校、普通学校及学前和校外教育机构。这套管理体制一直延续到80年代末。现把70—80年代苏联教育管理体制表示于下图中。图7-1苏联教育管理体制图中“”表示“选出”,“→”表示“任命”,“”表示“负责设置、维持、管理“”表示“有指挥、监督之责”三教育系统十月革命前,俄国教育体制复杂多样,如初等教育系统有居多数的三年制一级小学和修业5—6年的二级小学,1912年还成立了修业4年的高等小学。中等教育主要是文科中学和实科中学,另外还有不属教育部管辖的商业学校、陆军幼年学校、中等技术学校、教会中学、女子中学等。中等学校基本上是面向富有阶级子弟的。十月革命后,苏联建立了统一的九年制劳动学校,其中第一级为五年制小学,第二级为四年制中学。1922年苏联通过缩短学制等措施,形成了更为灵活的学制。俄罗斯联邦共和国的学制是四年制小学、基本的七年制学校和普通学校高年级阶段(第八、第九年级),它们相互衔接,又分别作为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高等5幕4撕螅迩嗄暄!⑵吣曛乒こа!⒐こб胀窖:凸づ┧俪芍醒У刃滦脱S肯趾头⒄蛊鹄础?929年苏联人民委员会决定第二级学校增加第十年级,这样完全中学就有10个年级。1932年联共中央要求逐步把七年制学校改为十年制。1934年联共中央和苏联人民委员会通过《关于苏联中小学结构的决定》,将苏联普通教育学校的一般类型确定为四年制的初等学校、七年制的不完全中学和十年制的中等学校,从而为统一的规范学制奠定了基础。1958年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通过法令,规定将不完全中学改为八年制,作为中等教育的第一阶段;完全中学则改为十一年制,从九年级起属于中等教育的第二阶段。负责进行完全中等教育的另一学校类型是兼施生产教学的劳动综合技术普通学校,毕业后可获得中等教育毕业证书和所选职业的资格证书,可以马上就业,也可报考有关专业的高等学校。八年制学校毕业生还可以通过中等技术学校和其他中等专业学校完成第二阶段中等教育。这类学校由苏联部长会议所属的国家职业技术委员会负责管理。学生毕业后发给掌握有职业技能和完全中等教育的毕业证书,一般安排就业。获得优等毕业证书者可以报考高等学校。60年代后,苏联教育体制仍有变化。1970年起,小学实行三年制。1976年全国城乡基本实现了普及十年制义务教育后,普通学校就由十年制普遍向十一年制过渡,把小学又改为四年制,并从1986年起逐步实现由儿童7岁入学向6岁入学过渡。现把苏联80年代后期学校体制绘制于图7-2中。图7-2苏联学校体制系统示意图第二节高等化学教育苏联高等化学教育是与它的高等教育体系发展紧密相联的。本节首先考察一下20世纪苏联高等教育体系的历史发展,然后再追溯在这种体系中高等化学教育各方面的发展状况。一高等教育体系旧俄高等教育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到20世纪初已略具规模,初步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体系。在1914—1915学年,全俄共有105所高校,学生12.74万人,其中绝大多数是中产以上阶级的子弟。高校几乎全部集中在俄国欧洲地区的大城市,大多数高校的教学物质基础和师资力量也很薄弱。十月革命后,苏联努力发展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技术教育,如1920年成立了门捷列夫化工学院。1929年把原来由教育人民委员部管辖的高等专业学校和各种中等技术学校按其专业性质分别转归政府各有关人民委员部管辖。将原有高校的同类专业加以合并,同时设立新的专业和系科,并且在一些大型高校的相应系科基础上成立新的非常专业化的高等学校,此外还根据特别需要建立各种新型的专业高校。30年代,苏联政府给予高等教育的拨款逐年递增,到1937年已达19亿多卢布。改革后的各类高校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1927—1928学年,苏联一共有148所高校,在校学生不足17万人,而到1940—1941学年,高校数已达817所,在校学生总数达81万余人。可以说,这为苏联后来赢得卫国战争胜利和战后的飞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卫国战争结束后,苏联高等教育迅速恢复和发展起来,到1950年高校学生达124.7万人。但相比适龄青年人数,高校招生人数毕竟有限。因此从1959年起,苏联全日制高等学校纷纷办起夜大学和函授大学,其教学大纲和规格与全日制相同,国家还给予这类大学生在学习上的方便和照顾。1959年,苏联夜大学和函授大学的学生约有100万人,进入60年代后又不断增加。到1960年,苏联高校学生已达239.6万人。50—60年代,高等教育改革了课程和教育制度,特别强调教学与生产劳动和实际工作相结合,提倡半工半读制度,注意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独立工作的能力。这一时期还调整了全国的高等教育网,设立了工厂式高等教育技术学校,在新

1 / 4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